首页 理论教育招生属性强化教育与社会关系

招生属性强化教育与社会关系

【摘要】:最近40年的招生改革,是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教育内外部关系作为动力因素,与招生改革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个体发展与教育之间形成的教育内部关系,则是招生改革的次要动力,近年来才受重视,招生的教育属性也因此渐进凸显。国家在推动招生改革时着重考虑教育外部关系,以平衡社会多方利益。

高考既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又是一个重大的民生议题,它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社会[42]作为高考有机组成部分的招生亦如此。最近40年的招生改革,是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教育内外部关系作为动力因素,与招生改革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强调的是教育与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43]这是一种柔性关系,理论上对招生的影响是波动的、潜在的:社会的政治需要,关系到高等学校招生根本宗旨的调整方向,也决定了招生对招生公平与社会稳定的坚守,还体现出对高级专门人才候选者的底线要求;社会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了生产部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关系到高等学校招生的类型、结构,推动了招生目标、专业计划定额、考查形式的改革;社会的文化选择、认同与传承,决定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推动了招生标准的更迭。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则包括教育要求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等,[44]这是一种刚性的关系,理论上对招生的影响是稳定的、直接的,这一规律要求一切教育活动应以塑造“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推动着招生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应试走向发展。

不过,教育外部关系与教育内部关系作为动力因素,对招生改革的影响力并非完全相同。社会稳定、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与教育之间形成的教育外部关系,是40年招生改革的主要动力,使招生的社会属性长期突出。而个体发展与教育之间形成的教育内部关系,则是招生改革的次要动力,近年来才受重视,招生的教育属性也因此渐进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其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效率优先是国家战略的价值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国家主义教育观盛行,围绕国家这一中心,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主权、事业、工具,要求一切教育活动符合国家的需要与利益。[45]高等学校招生要为国家服务,即为国家发展寻募可造之才、促进社会分层、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外部关系因此成为招生改革的主要动因。在经济大繁荣时期,人本主义教育观越来越得到认同,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教育在于理解人的生命意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完善圆满。[46]高等学校招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就要引导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合理的知能结构、在高等教育阶段作出妥当的专业选择,教育内部关系因此成为招生改革必须考虑的内容。(www.chuimin.cn)

其二,从招生主体的角度来讲,国家主导高等学校招生的事实长期不变,高等学校招生主体性地位渐进凸显。1952年统一高考建制伊始,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录取依据等皆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以防止因高等学校招生经验不足而带来的“乱拉”“乱招”“资源浪费”等问题。国家在推动招生改革时着重考虑教育外部关系,以平衡社会多方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等招生制度的革新,使高等学校获得了一定的招生自主权,也招收到了更为优质的生源,这促使招生改革开始考虑教育内部关系,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