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改革推动了招生改革

高考改革推动了招生改革

【摘要】: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考试制度改革占据大半席位,招生改革则沦为附庸,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不难发现,招生改革长期湮没于考试制度改革中,呈现出被动适应的特点。在考试制度改革与招生改革之间,导致前者成为后者的推力、后者沦为前者的附庸,还有如下原因。考试改革成为招生改革的推动力,使招生既无法发挥本身应有的效能,也无法在改革中体现自身的意志。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试验、探索更适宜的高考制度。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考试制度改革占据大半席位,招生改革则沦为附庸,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而进行适应性调整。纵观历次高考改革项目,文理分科、科目设定、内容变革、次数增减、计分变化、命题方式等皆属于考试制度改革范畴,报考资格、志愿填报方式、投档形式、加分制度等则属于招生改革范畴。不难发现,招生改革长期湮没于考试制度改革中,呈现出被动适应的特点。

第一,招生改革因考试内容的变更得以推进。比如,文理分科、科目设置、科目内容、科目组合的调整,改变了招生的标准。

第二,招生风气因维护考试公平而得以净化。如阳光高考工程的推行、自主选拔录取规模的缩减、综合评价录取推进速度的延缓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招生的形式公平。

第三,招生过程中的投机性因最大限度凸显考试分数的功用而得以减少。比如,平行志愿投档、知分知线报志愿等,都减少了招生录取中因考生估分失误、志愿“撞车”等非智力因素引发的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现象。

可见,最近40年的招生改革停留于形式、程序及技术层面。事实上,考试与招生既是不同的环节,也是彼此独立的概念。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中的考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属于选拔性考试,实质在于考查、检验、甄别考生的能力;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属于终结性考试,旨在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说,考试改革应致力于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而招生是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选拔考生的过程。这种“选拔”长期停留于“在大规模考生中识别出小部分优秀群体”的层面,以“向上流动”为特征。今后的招生改革应走向“考生能力与专业选择、职业发展的匹配”,以“学术型与职业型平行分流”为目标。(www.chuimin.cn)

在考试制度改革与招生改革之间,导致前者成为后者的推力、后者沦为前者的附庸,还有如下原因。

第一,“一元主义”“唯分数论”促进了考试招生一体化的形成,在这种逻辑下,作为中介的考试分数的功能被过分强调。实际上,考试分数只能呈现考生的学业水平、发挥有限的甄别功能,在选择适宜之才、挖掘考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考查其综合素养上却存在功能性漏洞。

第二,理论上,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招生由高等学校承担,但实践上,二者长期为计划体制所困。在高等学校尚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之前,自然无法推动自下而上的、代表高等学校意志的招生改革。考试改革成为招生改革的推动力,使招生既无法发挥本身应有的效能,也无法在改革中体现自身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