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省份举子的城乡分布统计表明,城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和浙江,或以满人为主的八旗,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甚大,而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内陆省份如安徽、湖南等,则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要小许多。总体来看,住在城市的举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间举子大得多。但举子的城乡分布却并未因家世的不同而改变。是故,在社会流动特别是阶层流动中,家世起着远比居住地更大的作用。......
2023-11-26
笔者视野所及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张宝昆的著作《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二是李家林的论文《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一书中,作者首先对科举考试控制社会流动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定性考察,认为科举除造成并控制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之外,也间接地对其他形式的社会流动(如水平流动和向下流动等)造成影响。作者特别对考试控制社会流动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得出我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35次高考(除去1950年、1958年和1966—1976年),促成了1354.05万人的向上流动[4](“文革”前15年录取了200.95万人,1977—1996年共录取了115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50%)。作者据此认为,高考制度(尤其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充当了促进社会流动并控制这种社会流动的角色,起到了一个社会安全阀的重要作用。[5]
《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一文,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论述考试如何促进合理社会流动的形成。作者认为,考试通过其本身的规范效应来规范社会流动行为,从而强化社会流动的有序性;通过考试政策的制定,来协调控制社会流动的流速和流量;通过考试内容或标准、考试结果等来促使社会主客观目标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考试通过其公平性和规范性,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的价值取向起良好的导引作用。当然,这些作用的实现均须基于考试制度科学、合理这一前提。[6]虽然此项研究中的社会流动并非特别指向阶层流动,考试也并非专门指向高考,但对我们研究高考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www.chuimin.cn)
以上两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大规模考试制度对社会流动的研究,所做的也基本上是定性综合研究,而且没有进行统一高考与非统考办法的对比。从这一角度看,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之大小,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尽管与之相关的关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均未将视角直接落到高考制度的分析上。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对不同省份举子的城乡分布统计表明,城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和浙江,或以满人为主的八旗,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甚大,而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内陆省份如安徽、湖南等,则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要小许多。总体来看,住在城市的举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间举子大得多。但举子的城乡分布却并未因家世的不同而改变。是故,在社会流动特别是阶层流动中,家世起着远比居住地更大的作用。......
2023-11-26
社会学理论认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9]那么,科举到底有没有引发社会流动?因此,科举可谓是等级森严的帝制中国难得的一项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渠道。关于高考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问题,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的下降。在这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023-11-26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1966年,统一高考作为“文革”在教育领域的突破口遭到废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瘫痪。虽然“文革”后期通过推荐制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但质量根本无法与统一高考选拔的生源相提并论。......
2023-11-26
一言以蔽之,高校招考的“分分计较”“唯分是取”格局从总体上没有改变,高考的利害性仍高度集中于考试分数,高考的负面后效仍顽固地存在。为了证实高考的负面后效,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期间,在福建、广东、河南、贵州四省市的八所不同层次的高级中学,发送《高考后效问卷》1940份,前测问卷为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1份,有效回收率为67.9%,答卷的男女生比例为9∶10。......
2023-11-26
6.10%这个依笔者口径统计而得的科举对社会流动的贡献比率不到潘、费所得13.33%[11]的一半,概因统计口径的宽严不一所致。除极少数名门望族,一般家族若无功名可继,是难以维持五代而不衰的。事实上,除潘、费研究外,其余的定量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三代为据的。基于这一考虑,笔者依潘、费的统计口径,分别统计了各层举子上行二代、三代和五代均无功名者的比例。......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另一方面,“分数至上”在实践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高准则。平等主义盛行,录取环节开创性的尝试被视为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而导致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中考试的地位凸显、招生的地位式微,最终的结果是以“分数至上”为实践逻辑,全面发展目标被悬置。......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