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及研究成果

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及研究成果

【摘要】:笔者视野所及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张宝昆的著作《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二是李家林的论文《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5]《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一文,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论述考试如何促进合理社会流动的形成。从这一角度看,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之大小,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

笔者视野所及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张宝昆的著作《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二是李家林的论文《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一书中,作者首先对科举考试控制社会流动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定性考察,认为科举除造成并控制了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之外,也间接地对其他形式的社会流动(如水平流动和向下流动等)造成影响。作者特别对考试控制社会流动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得出我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35次高考(除去1950年、1958年和1966—1976年),促成了1354.05万人的向上流动[4](“文革”前15年录取了200.95万人,1977—1996年共录取了115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50%)。作者据此认为,高考制度(尤其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充当了促进社会流动并控制这种社会流动的角色,起到了一个社会安全阀的重要作用。[5]

《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一文,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论述考试如何促进合理社会流动的形成。作者认为,考试通过其本身的规范效应来规范社会流动行为,从而强化社会流动的有序性;通过考试政策的制定,来协调控制社会流动的流速和流量;通过考试内容或标准、考试结果等来促使社会主客观目标之间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考试通过其公平性和规范性,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的价值取向起良好的导引作用。当然,这些作用的实现均须基于考试制度科学、合理这一前提。[6]虽然此项研究中的社会流动并非特别指向阶层流动,考试也并非专门指向高考,但对我们研究高考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www.chuimin.cn)

以上两项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大规模考试制度对社会流动的研究,所做的也基本上是定性综合研究,而且没有进行统一高考与非统考办法的对比。从这一角度看,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之大小,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尽管与之相关的关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均未将视角直接落到高考制度的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