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恢复大学精神,实现大学使命

恢复大学精神,实现大学使命

【摘要】:大学使命的变化必然影响大学命运的变更,影响大学质的规定性,最终影响大学精神的变化。最后,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对大学精神产生的消极影响。随着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部分大学中已存在如下异化结果。只有更新大学观念,恢复大学精神,才能实现大学追求真理的使命、教授学术为业的天职。要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性价值,需要重新建构大学、社会、政府的关系,恢复大学之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用以体现大学这个社会机构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学校的活力,它是大学的文化精髓和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与动力。与一个世纪之前的大学相比,现在的大学里所独有的那份典雅、宁静以及人们心态的平和与恬淡,委实淡了许多,甚至完全为另外一种嘈杂的气氛和浮躁的心境所替代。精神决定观念,观念支配行为。社会的变革需要观念上的变革,大学的变革同样需要大学观念的转变。我国大学功能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学教育的观念相关。大学功能整体性重建也需要从大学观念的转变入手,应树立科学观念,摒弃落后思想,为大学功能整体性的重建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欧洲最古老的大学诞生算起,大学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期间跨越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科技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大学之所以还是大学,就是因为它有一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即大学精神。但是,当今的大学已经变得有些功利、浮躁了。是什么让大学精神失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学经费不足。我国的大学自产生以来,大学经费就主要靠政府投入,在经费上大学对政府的依赖非常严重。这加剧了大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为了得到经费上的有力保障,大学置自身的使命于不顾,从而引起大学使命的变化。大学使命的变化必然影响大学命运的变更,影响大学质的规定性,最终影响大学精神的变化。其次,集权化的大学管理体制把大学精神推向失落。大学理念所涵盖的核心精神——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比较贫乏的,有些甚至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的,特别是以我国集权化的大学管理为典型。这种集权化的管理,纯粹把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庸,直接压制了大学精神的发展,致使大学精神失落。最后,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对大学精神产生的消极影响。社会转型期,精神文明相对比较薄弱,法律法规也都还不健全,社会发展中存在很多消极因素,比如假、大、空,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功利主义思想盛行等,这些都对大学精神的坚守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随着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部分大学中已存在如下异化结果。第一,大学价值观突出功利性取向。大学活动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片面地把个体发展同社会发展相分离。大学的价值仅限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大学本体功能的实现,以牺牲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培养出大批“政治人”“经济人”,忘却对“思想人”的培养。第二,大学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日益严重。当前的大学,把对发展的规模、速度、数量、结构的片面追求作为自己的目标,忘却了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使功能整体性割裂无法避免。第三,偏重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的大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才而不重人,忽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出现脱节。

当前,我国大学功能整体性割裂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大学紧跟社会发展的功利追求带来的精神危机。因此,我们需要重振大学精神,为大学功能整体性的重建奠定精神基础。一方面,重新认识大学理念。恢复大学精神,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理念,给大学妥善的定位,把大学定位为人才培养中心、学术机构,而不是政治、经济机构,明确大学的真正任务,按照大学理念办事。这才能让大学既保持独立意识,又保持与社会的距离。大学不能与世隔绝,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有独立的性格;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也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与社会风尚而盲目乱转。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是时代的表征,应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坚守、有所执着,方可烛照社会的方向。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固然要考虑社会责任,满足社会的一些需求。但大学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机构,它不可能满足社会的所有需求。在大学不断社会化的今天,大学功能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主动的满足而非被动的强加,这是重塑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学应树立远大理想,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大学应肩负社会和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培养人才,追求真理,以榜样示范于社会。然而不幸的是,在倡导高度竞争和物质激励政策的驱动下,大学越来越难以坚守其独立的立场,与追求真理应持有的严谨和冷静的学术态度已渐行渐远。在利益驱动下,近年来学术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割裂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因素。重建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大学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功能主义价值取向。大学应秉持自由性格,不屈从于任何外来的权威。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生命,是大学创新思想、创新文化的先决条件。学术自由作为大学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大学功能整体性发挥的绊脚石。

没有精神的统摄,没有灵魂的贯穿,大学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只有更新大学观念,恢复大学精神,才能实现大学追求真理的使命、教授学术为业的天职。要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性价值,需要重新建构大学、社会、政府的关系,恢复大学之精神。

【注释】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32.

[3]肖海涛.论学术自由及其形成之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9-23.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5]李维安,王世权.大学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81.

[6]肖海涛.论学术自由及其形成之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1999(1):19-23.

[7]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8.

[8]杨兴林.论教授主导治学与参与治校的统一[J].复旦教育论坛,2015(10):18-23,87.

[9]孙善根.走出象牙塔:蒋梦麟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23.

[10]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3.

[11]刘庆昌.大学精神呼唤教授治校[J].教育,2008(50):38.

[12]黄达人,等.大学的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

[1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1.

[14]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1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5-03-08.(www.chuimin.cn)

[16]湛中乐.现代大学治理与大学章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8-20.

[17]陈颖.国外大学法人治理模式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启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4):154-157.

[18]黄达人,等.大学的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06.

[19]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51.

[2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11.

[21]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6.

[2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23]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8.

[24]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

[25]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9.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424.

[27]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9.

[28]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201.

[29]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4.

[30]刘建华,斯琴格日乐.守望大学:中国大学的问题、成因与改革对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53.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3.

[32]乔治·M.马斯登.美国大学之魂[M].徐弢,程悦,张离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9.

[33]陆军恒.大学的十个界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0.

[34]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