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文化进步的条件-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

社会文化进步的条件-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

【摘要】: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要素,必然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变的进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不再只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也是创新文化的中心。大学在人员条件、物质条件、文化环境、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具有创造新文化的诸多有利条件。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身上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存在。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场所,以知识为中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紧密关联,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财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科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教育等。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要素,必然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变的进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人,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意识形态。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功能之一,只有传承才有创新的可能。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人类传承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其传承的是高深文化,起点高、范围广、内涵深,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在大学里,需要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才能不厚西薄中、厚古薄今,如何对现有的浩瀚无比的文化宝库进行选择、整理和传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和急迫。此时,社会的重要机构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在全社会得以普及和提高。社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使大学能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传承。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不再只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也是创新文化的中心。大学在人员条件、物质条件、文化环境、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具有创造新文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在培养人才方面,大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新文化的能力的培养。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身上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存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同文化创造的过程相互关联的。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注重思维意识的训练,又要经过科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发、运用、巩固来体现其创造性,进而促进文化的创新。科学研究为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随着科学的分化和综合,大量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大学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这些都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能离开大学功能整体性的重建。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的曼纽尔·凯斯泰尔斯(Mannual Castells)教授指出的那样:“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大学就是21世纪发展所以来的重要动力源。”[12]可见,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以及从时代发展对大学的追问与呼唤、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来看大学发展的现代化,应确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但长期以来,因为受社会观念的支配,人与社会出现了一种对立、背离和分裂的现象,把大学的外在价值作为大学的本体价值观念,人的发展沦落为一种工具价值。在现代化的困境面前,对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审视显得尤为急迫,唯有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才能使大学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功能的实现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是大学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一方面,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提高了整体素质,相应地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现实层面而言,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又不得不受制于环境,所以一定程度上,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外在价值又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人作为评价尺度。因此,只有寻求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的发展。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宁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3]赵宏强.维持与创新:社会变革中大学管理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42-47.

[4]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5.(www.chuimin.cn)

[5]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

[7]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6.

[8]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3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4-5.

[9]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5.

[10]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3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9.

[11]徐毅鹏,袁韶莹.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1.

[12]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关键与大学的使命[J].教育研究,1998(9):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