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必须根植教育,魂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学,有生命力的大学。立于大学生命的基点,本丛书意在从大学思想和制度的维度,探索大学延绵800余年至今不衰的历史之谜与发展之路。思想与制度构成了大学的灵与肉,互为偎依。道以为制,制以为新,这是大学的肌体。文以载道,育人为先,这是大学的生命,中国大学的生命。......
2023-11-26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场所,以知识为中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紧密关联,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的,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财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科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教育等。大学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要素,必然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变的进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大学教育的对象是人,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意识形态。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功能之一,只有传承才有创新的可能。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人类传承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其传承的是高深文化,起点高、范围广、内涵深,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在大学里,需要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才能不厚西薄中、厚古薄今,如何对现有的浩瀚无比的文化宝库进行选择、整理和传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和急迫。此时,社会的重要机构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大学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在全社会得以普及和提高。社会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使大学能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传承。
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不再只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也是创新文化的中心。大学在人员条件、物质条件、文化环境、心理因素等各方面具有创造新文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在培养人才方面,大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新文化的能力的培养。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身上无不体现出文化的存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实质上是同文化创造的过程相互关联的。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注重思维意识的训练,又要经过科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发、运用、巩固来体现其创造性,进而促进文化的创新。科学研究为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各个领域,随着科学的分化和综合,大量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在大学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这些都推动着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社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能离开大学功能整体性的重建。
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的曼纽尔·凯斯泰尔斯(Mannual Castells)教授指出的那样:“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界经济中的电流,大学就是21世纪发展所以来的重要动力源。”[12]可见,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动机,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自身的特点和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以及从时代发展对大学的追问与呼唤、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来看大学发展的现代化,应确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但长期以来,因为受社会观念的支配,人与社会出现了一种对立、背离和分裂的现象,把大学的外在价值作为大学的本体价值观念,人的发展沦落为一种工具价值。在现代化的困境面前,对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审视显得尤为急迫,唯有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才能使大学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功能的实现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是大学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一方面,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通过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发挥提高了整体素质,相应地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就现实层面而言,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又不得不受制于环境,所以一定程度上,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外在价值又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人作为评价尺度。因此,只有寻求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的发展。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宁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3]赵宏强.维持与创新:社会变革中大学管理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42-47.
[4]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5.(www.chuimin.cn)
[5]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
[7]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6.
[8]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3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4-5.
[9]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5.
[10]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3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9.
[11]徐毅鹏,袁韶莹.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1.
有关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的文章
大学必须根植教育,魂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学,有生命力的大学。立于大学生命的基点,本丛书意在从大学思想和制度的维度,探索大学延绵800余年至今不衰的历史之谜与发展之路。思想与制度构成了大学的灵与肉,互为偎依。道以为制,制以为新,这是大学的肌体。文以载道,育人为先,这是大学的生命,中国大学的生命。......
2023-11-26
时至今日,优化大学治理的路径,不是为了去行政化而进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履行大学的责任。大学治理的过程是调整大学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过程,涉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和关系的重构,因此选择治理的路径尤为重要。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自治就是大学学术性特征的前提和保障。......
2023-11-26
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个体健全人格的实现,而并非个体对工具化、政治化、功利化、权威化的服从。同时,对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大学的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这只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短暂繁荣。理想的大学不会依附于社会、屈从于某些利益集团,它应是一盏唤醒人们才智的明灯,它会孕育通才,从而使社会发展向新的境界迈进。为此,大学功能整体性的价值得以实现,将有助于社会追求并靠近更美好的理想生活,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2023-11-26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工作的成绩,恢复整顿了大学教育秩序,不仅迎来了大学发展的春天,而且促使了中国大学功能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大学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这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为当代中国大学功能的拓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后,冯之浚、刘树范、胡建华、聂海清等学者展开了大学功能的探讨。......
2023-11-26
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目的混乱,使其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潭,大学原本赖以存在的价值渐渐衰退。为此,大学务必将大学功能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使大学目的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大学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2023-11-26
实际上,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整体目标也只有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也只有一个,传统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学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这四大功能在大学内部相互协调与协作,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体,其功能错位、功能失调的现象已无法避免。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一起作为大学的衍生功能,是对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的必要补充。......
2023-11-26
[22]对于很长时间一直承担培养精英人才的西方大学来说,“金字塔”或许是对大学的一种最生动而形象的表达。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论产生后,现代西方大学已走出“金字塔”进入社会。整体的性质与规律是由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体现的,各组成要素孤立的特征与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