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理想:现实与挑战

大学理想:现实与挑战

【摘要】:大学理想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当今的大学,早已陷入学术理想与生活状态的两难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与大学理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社会需求释放了大学的工具价值,与之相伴的是大学理想的茫然。大学需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诊断自己,因为大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大学理想的引导。这样的现状,使大学理想已经无法被观照。在这种变化中,大学的理想受到挑战,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的内核逐渐丧失。

大学理想是人们对于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种主观构想,或合理的设想。“大学因理想而生,大学因理想而存,大学也因理想而发展变化。理想赋予大学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大学也赋予理想更广阔的空间和内涵。想读书的人,把上大学看成自己的理想;学习好的人,把进一流大学看成自己的理想;已经在大学工作的人,把大学有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看成自己的理想,从而放飞自己的理想。每个走进大学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理想,每个与大学相关的利益群体,都会向大学施加自己的理想。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理想,既给大学理想的建构带来压力,同时也成为大学发展的动力,最终形成大学的理想和理念。”[4]可见,是人的理想支撑着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的理想。

大学赋予人理想,又激励人去实现理想。大学理想植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大学理想使大学具有批判性、超越性、前瞻性、激励性、导向性等特性。因而,它具有展望未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功能。大学理想丧失,即大学沉沦的开始。当今的大学,早已陷入学术理想与生活状态的两难境地。雅斯贝尔斯指明:“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找回大学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5]为此,大学功能是一个整体系统,大学的本体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是大学之为大学的内在规定性。

大学是教育发展中的最高形式,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诲中学习并领悟研究事物的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用以影响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大学本应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应把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的前沿而非历史发展的注脚。大学所造就的人才:“只具有人类智慧和人类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亲密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6]大学应该培养具备崇高的价值观念、能够区分目的与手段、掌握和发挥用于发展的技术的人,成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聚合体。然而,今天当我们谈到大学的时候,有人提出大学除了能发文凭外还能干什么?大学原本是作为真理的追求场所,遗憾的是,今天的大学什么都关心——经费、人事、机构、项目,就是不关心探究创新本身。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社会地位、收入状况、职务高低、职称评定等方面,而对学生中心、教学中心、课程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中心全然置之不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与大学理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社会需求释放了大学的工具价值,与之相伴的是大学理想的茫然。大学自身的形象遭受损毁的危机,大学精神走向沉沦,人们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缺失。

我们必须思考:大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大学理想?蔡元培先生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大学需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诊断自己,因为大学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大学理想的引导。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办学规模迅速膨胀。大学规模的膨胀致使校长不认识自己学校的教师,教师不认识自己的学生,大学出现各级各类的管理层,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获取各种项目、经费、资源等,以至于教授给学生上课的“天职”都作为硬性要求列在相关的指标管理体系之中。这样的现状,使大学理想已经无法被观照。大学渐渐远离它的精神价值,大学理想也随之悄悄地离开大学。大学如果连自己都救不了,它还能救谁?事实上,一切成功都源自本体的价值,而大学本体价值的实现必将基于大学功能整体性的构建。

有人说,一部世界大学发展史,就其主流而言,是学术自由的发展历史。学术自由,是完成大学使命和保持大学活力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科学、探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基本保障,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所在,因为学术创新不能离开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即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屈从于外在的约束与干扰,客观地、自主地追求真理。戚万学指出:“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即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对教师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自主解决、自由发表有关学术问题及其学术观点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对学生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学习自由,包括选课自由、择师自由、听课自由。”[7]大学学术自由地位的确立,在它成为西方的大学乃至世界大学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与基本行为准则的同时,还不断渗透到大学内部成员的内心,大学里研究人员的精神气质、风貌品格就是其具体的表现之一。没有学术自由,大学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坚持学术自由,知识才能进步,学术才能兴旺,大学的理想才能实现。(www.chuimin.cn)

然而,现在的大学教师和学者们早已掉入学术自由与生活状态的两难陷阱中,其境地极为尴尬。董云川指出:“现在的大学教师和学者们,一部分如商人一般以‘一不做,二不休’的精神游离于市场之外;一部分如职员般夜以继日地穿梭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以行‘书匠’之职积累着家庭的财富;一部分如政客般孜孜不倦地摆平各种关系以求权力之位;一部分如市井俗民般永远在怨天尤人,发出无休止的牢骚;当然也有一部分真正的学者愿为学术而献身,而他们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如其治‘学’则‘术’难产,好‘权’则‘术’难生;无权则无力推广学术,而弄权又会荒于学术。”[8]在他们的思想中,学术与权术的两全之策并不存在,脚踩两只船终会被水淹死,因为行政早已填满学者的整个时空,学术对很多学者来说已成为业余。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大学的理想受到挑战,反映大学本质属性的内核逐渐丧失。大学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忘掉了自己,学术自由也难以坚守。

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丧失将使大学走向沉沦。大学唯有自由秉持学术自由、思想宽容的理念,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才能使大学理想得到弘扬,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布鲁贝克提出:“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威胁。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9]学术是同知识相联系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真谛的探求与认识。学术既是知识活动的过程,也是知识活动的结果。学术活动具有探究性、自由性、自主性、学科性的特点,它们从根本上规定着大学功能的特点。构建大学的学术自由,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为此,教师需要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把学问和真理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服务。大学里的人们必须思考大学存在的精神价值,领悟大学理想的内涵,真正落实以人为中心,让上大学不只是自我生存处境变换的“跳板”,维护大学的神圣性,必须发挥大学的本体功能并实现大学功能整体性的价值。

大学没有理想就如同社会没有秩序一样可怕。当然,今天的大学不缺理想,缺的是如何去实现理想的认识与理性。比如,崇高的院校精神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等方面比比皆是,可悲的是许多人片面地以为只要有这些就能办好大学。大学的生存法则,其意义不能偏离自身的“高、精、博、新的特色和独善其身的气质与风范。唯有如此,大学才能让政府依依不舍,让社会趋之若鹜,让大众仰慕追随,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更有力的物质和精神回报”[10]。大学的理想将影响大学的模式和办学方向,影响大学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继而影响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的前途和未来。重建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内在价值,即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大学目标,使大学既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底线,又使大学的理想得以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