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工作的成绩,恢复整顿了大学教育秩序,不仅迎来了大学发展的春天,而且促使了中国大学功能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大学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这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为当代中国大学功能的拓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后,冯之浚、刘树范、胡建华、聂海清等学者展开了大学功能的探讨。......
2023-11-26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受多元化社会的影响,大学发展也具有多元化特征,这给大学留下了太多隐患。在社会多样性越来越被张扬的同时,大学也不得不去迎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大学对自己的定位随之变得日益模糊。科学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学就愈加接近社会的中心,社会赋予大学的功能也就愈多。为此,一些社会学家(如丹尼尔·贝尔)提出大学是正在兴起的后工业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在充分融入当代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时,古典大学与世隔绝的藩篱被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社会的快速发展,动摇了大学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研究与培训权力中心的地位。大学在迎合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忽略了其自身本应该有的特权与坚守,比如为了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进而简单模仿社会上的一些专业机构,在大学功能变得更为繁复之时,人们不再清楚大学在社会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甚至不再清楚大学的本质是什么?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为战争和战后国家的重建使大学不可避免地卷入社会中。战争以前大学的象牙塔式生活一去不返。大学的这种变化深深地冲击着古典大学的观念,古典大学的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越来越淡化。就大学的外部环境而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变革要求它的公民在他们的一生中、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全球变革的背景下,能够独立地、相互协调地、积极主动地应对变革。在社会的所有机构中,大学是唯一具有潜力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机构。
我国的大学发展同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紧密相连。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兴办大学,大学的体制被政府高度集中管理。大学完全按照政府教育部门的行政指令办学,大学完全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定,谈不上办学自主权。大学与政府的治理关系就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大学功能的实现也只是单纯地迎合政府的意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绝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大学办学自主权依法不断得到落实,就法律意义而言,大学逐渐成为面向社会、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然而,这种单一的体制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发展取向不相为谋。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机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社会是大学系统之外更大的系统,对大学系统与社会系统关系的分析构成这两个系统之间关系的分析。“高等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小的体系,其维持和延续需要与其所处的社会体系进行各种资源的交换,这种体系的自主性和对于更大体系的依赖取决于它整合进更大体系的程度。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小社会型的特征,表现出与社会的强烈同构,并完全整合进政府的社会生产体系,成为培养和创造社会需要的人才和知识的一类组织。”[18]由此,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不言自明,大学的功能根据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形塑了大学功能实现的可能及其领域,不同时期社会需求重心的变化便决定了大学功能的变化。(www.chuimin.cn)
过去,大学和经济的关系总是潜在地占据着学术讨论的主导地位,现在更是被看作影响大学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今的大学,不仅肩负文化创新的任务,也是经济财富的创造者。同时,随着全球性竞争力在国家中地位的凸显,大学也成为十分关键的领域。在多元化价值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提出比以往更多、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经济扩充了,就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而且技术上的变革改变着传统行业或增加了新职业,需要开展大规模的训练或再训练活动;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和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学科引向专门化。这样学界各领域越来越难以找到共同的目标。
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普及,大学校园再也找不到往日的静守。为了实现不同的价值诉求,大学放弃真理至上的精神追求,转而为功利办学,个人也为了功利的实现而丢失自己的学习乐趣。何齐宗指出:“一份调查表明,在当下的大学校园,已经出现了一群逃课族,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以上,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大多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后去哪里了呢?据了解,有人在复习英语,有人在学习电脑,有人在准备司法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人在准备报关员考试,有人在学车拿驾照……这一切都是在为就业增加砝码。”[19]大学在多元化价值观引导下,市场逻辑以合法化姿态进入大学机构内部,冲击着大学的独特性,从而使大学陷入承担社会责任与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两难困境。大学过于把眼睛向外面看,过于取悦于外界的需求,大学的独立性格日渐销蚀,这也是大学功能整体性割裂的原因之一。
有关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的文章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工作的成绩,恢复整顿了大学教育秩序,不仅迎来了大学发展的春天,而且促使了中国大学功能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学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大学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这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为当代中国大学功能的拓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后,冯之浚、刘树范、胡建华、聂海清等学者展开了大学功能的探讨。......
2023-11-26
[22]对于很长时间一直承担培养精英人才的西方大学来说,“金字塔”或许是对大学的一种最生动而形象的表达。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理论产生后,现代西方大学已走出“金字塔”进入社会。整体的性质与规律是由组成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体现的,各组成要素孤立的特征与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023-11-26
大学必须根植教育,魂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学,有生命力的大学。立于大学生命的基点,本丛书意在从大学思想和制度的维度,探索大学延绵800余年至今不衰的历史之谜与发展之路。思想与制度构成了大学的灵与肉,互为偎依。道以为制,制以为新,这是大学的肌体。文以载道,育人为先,这是大学的生命,中国大学的生命。......
2023-11-26
实际上,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整体目标也只有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也只有一个,传统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学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这四大功能在大学内部相互协调与协作,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体,其功能错位、功能失调的现象已无法避免。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一起作为大学的衍生功能,是对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的必要补充。......
2023-11-26
时至今日,优化大学治理的路径,不是为了去行政化而进行改革,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使命,履行大学的责任。大学治理的过程是调整大学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过程,涉及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和关系的重构,因此选择治理的路径尤为重要。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大学自治就是大学学术性特征的前提和保障。......
2023-11-26
一方面,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保护并尊重学术自由的理念,同时把这种理念付诸管理实践和制度设计,体现出它世界精神和超国界的性格。西罗马帝国崩塌后,欧洲地区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基尔特会社为最初大学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参照。中世纪的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的产物。“产生于欧洲12世纪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根源,它们的产生是为了从不同的方面来满足正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和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要。”......
2023-11-26
在对大学功能整体性所进行的研究中,结构主义无疑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事到如今,各自为政的趋势已比较明显,这对大学功能的整体性研究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具体而言,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这三种理论范式对我们研究大学功能整体性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