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重建方案

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重建方案

【摘要】:实际上,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整体目标也只有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也只有一个,传统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学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这四大功能在大学内部相互协调与协作,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体,其功能错位、功能失调的现象已无法避免。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一起作为大学的衍生功能,是对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的必要补充。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大学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关注与研讨的热点问题。众所周知,大学功能的定位关系着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关系着大学的方向选择、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是大学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它不仅关系到大学自身建设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和国家有关,因此,分析大学功能间的关系,探讨大学建设与复杂功能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组织。什么是组织?就管理学层面而言,现代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James Mooney)认为:“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的的形式。”[17]组织有如下特点:“组织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社会实体;组织有共同的目标;组织内部应相互协调或协作;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功能。”[18]大学作为一个组织,也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目标是明确且崇高的,它的精神与目的是具有一致性的。之所以把大学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因为大学内部各个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念。而大学目标的实现是同大学功能的协调与充分发挥不可分割的。古典大学,在组织结构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比较紧密,明显地由一个共同的理念和目标维系在一起;现代大学被称为多元化巨型机构,它不再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而是一个不固定、不统一的机构,所以,人们更多地强调群体的理念和目标而非大学整个组织的理念和目标。实际上,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整体目标也只有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也只有一个,传统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大学是一个具有共同理念和目标的有机体。

大学功能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功能呈现出由单一性到多元化的发展轨迹。在大学这个有机体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是所有大学均具有的功能特性。这四大功能在大学内部相互协调与协作,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然而,大学四项功能的统一在具体运作上并非没有冲突和矛盾,自从大学从单一功能转化到多功能后,大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避免不堪重负,多元化巨型大学已闪亮登场。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体,其功能错位、功能失调的现象已无法避免。比如,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危险,其中最核心的危险就在于大学兴趣点太多,分不清主次,它们既想发展理论,又想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其结果是发现自己使自己承担的任务更为复杂与艰巨,发现自己做了一大堆不重要的事情,浪费了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追求科学和学术是大学的任务,中等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明众教育皆非大学的任务。当然,这些都很重要,社会必须建立适宜的机构去做,但不能烦扰大学去做这些事情。”[19]而有些大学,甚至只片面地强调某一单独的功能,这已不合时宜,它会严重阻碍大学本体功能的发挥和大学本质的实现。同时,有些大学导向有误,它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只注重数量指标、轻质量内涵,势必导致大学功能的错位与失调、大学功能整体性无辜地被割裂,最终会使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同大学理念渐行渐远、大学目的陷入混乱、大学本质有所偏废,使大学因其生命力的丧失而衰亡。

然而,以上提出的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并不是并列的,它们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大学为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个功能,这是大学作为社会中的特定机构的本质所决定的。为了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大学要直接从事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研究这个功能对人才培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十分重要。当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各有自己活动的规律,它们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有时也会矛盾重重,必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它们结合好,从而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性。通过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其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和发挥反过来又促进大学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大学不仅在文化科学上代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水平,同时,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在一定范围内有重大的影响,这也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依据。社会服务也是一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培养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它对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属于人才培养功能,它与科学研究功能并列。在具体安排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与前两种功能特别是培养人才这一本体功能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大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质量。培养人才是一个知识传承与文化熏陶的过程,培养人才不能缺少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文化底蕴,除了来自知识的传授外,更重要的则是在于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发挥上。这种文化熏陶对学生的成长不仅是潜移默化的,更是受益终身的。大学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目标,以人才输出为己任,因此,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补充。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一起作为大学的衍生功能,是对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的必要补充。大学的功能,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都需要大学组织结构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和适度的柔性,只有分化与整合有机结合,才能维护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地位,使大学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大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百年以来大学内外力量的互动与嬗变,它从数十人的单一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数万人且兼有多种功能的一个巨型复杂体。虽然大学的各种功能并不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而是在发展中依次产生、逐渐演进的,但这些功能一旦生成,功能间的相互联动作用则是推动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那么,大学各功能的关系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有将大学的各功能置入大学这个整体系统中去认识,厘清各功能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全面、综合地看待大学存在的神圣使命。大学是以处理高深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学术单位,其知识的存在联结着各种活动:教学需要它、研究创造它、服务应用它、文化传播它。大学功能联动的作用机制,在于以知识为对象而实施的各种学术活动过程中,实现大学各项功能的主体是师生,因而,大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大学作为传递文化、传授知识的人类实践活动,本身表现为通过文化实现“化人”“育人”的作用。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多项功能建构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也必然要求实现各功能之间的系统化和整体化,以消除四大功能各自既为目的又为手段的分裂局面,实现各功能之间的最佳结合,从而将最终目标指向人才培养的转化。大学是多种功能的统合,在发挥各种功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终极目标,即促进人、大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大学的本体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是大学终极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大学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的有机统一,是大学永葆活力的源泉。

【注释】

[1]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8.

[2]EBYOND F,ARROWOOD C F.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ncient and medieval[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40:762.

[3]NEWMAN JH.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40.

[4]NEWMAN JH.The idea of a university:defined and illustrated[M].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7:6.

[5]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93-95.

[6]张国强.高等教育功能观的历史脉路[J].现代大学教育,2011(4):27-31.

[7]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9.(www.chuimin.cn)

[8]纪宝成.大学的探索(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20.

[9]《外国教育丛书》编写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

[10]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6.

[11]段江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5.

[12]严明.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功能定位的重新审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9(2):69-71.

[13]刘春惠.试论大学功能的扩展[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83-88.

[14]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4.

[15]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07-11-13(12).

[16]彭庆红.试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发展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8-12.

[17]吴志功.现代大学组织结构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

[18]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1.

[19]FLEXNER A.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Oxfordshi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