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功能演变:内在动力整体重建

大学功能演变:内在动力整体重建

【摘要】:洪堡倡导“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其实践基础是大学发展知识功能的产生。大学功能不停变化,则意味着大学的改革不会停止。大学功能演变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其内在的关联性。洪堡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其本身就蕴含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走出象牙塔”后,现代大学功能的拓展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在不断扩大。所以,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大学功能演变的现实前提是大学自身的变革。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出新的功能,它自身必须经历一场或小或大的变革。这是因为在原有大学不变的基础上是不能实现功能变化的,大学自身的变革是大学功能变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洪堡倡导“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其实践基础是大学发展知识功能的产生。而大学发展知识功能的确立,正是大学改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古典大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研究机构及相关设施、制度等纷纷在新式大学产生。而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产生与发展,更是近代以来大学领域发生的重点改革。大学功能不停变化,则意味着大学的改革不会停止。可见,大学功能演变史即大学学校变迁史或是大学改革与发展史。

大学功能的演变同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要发展就要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逻辑。大学功能的演变正是大学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和自身逻辑变化的结果。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的发展是在通过改变功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实现的,任何不改变功能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使大学发展的希望都是不现实的。比如,科研功能的兴起是以德国的哈勒大学为开端的,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建,西方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功能实现,因此从科研功能进入到大学实践伊始,它就不断地赋予大学教育以活力。“即使今天在质量最高的大学里所进行的最好的教育,也只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水平,而丝毫不适应于未来。”[65]事实如此,大学多元功能的出现,是有助于大学使命的完成的。然而,大学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处理大学与功能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学功能的演变是大学与社会关系进一步紧密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有利于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已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虽然大学的入学仍有门槛,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的校门已面对社会各阶层开放。在各种利益团体的参与、干预下,大学更是把研究指向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大学更是从社会的一部分变成了社会的有机构成,与社会融为一体,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已经形成了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互动机制。因此,大学功能演变的历史,正是大学逐步走进社会的历史,是大学与社会关系更加紧密的一个过程。

现代大学的各种功能既相互对立,又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大学功能演变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其内在的关联性。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体功能,其变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系科或专业、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变化。现代专业和科学不断进入大学,因此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功能得以产生和确立。洪堡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其本身就蕴含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性和相关性。而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产生就是前两种功能的延伸。在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之时,大学被要求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新型的专业人才和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在这些变化之后,大学才具备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条件,当社会迫切需要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便应运而生。维布伦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大学已被认为是现代文化的主要研究机构,毫无疑问,担负探求知识的责任是大学唯一的义务。”[66]历来大学都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的殿堂,大学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往场所,它具有可以超越政治观点的影响、经济利益的竞争,是充分展开深入坦诚对话的场所。由此,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走出象牙塔”后,现代大学功能的拓展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在不断扩大。

大学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多,其社会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大学作为社会机构中的一种,其能量是有限的。因此,能实现的功能也在一定的限度内,超越大学功能的限度必然导致大学功能错位与失调,使大学的本质丧失。因此,对大学功能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纵观大学功能的演变过程,先出现的功能的变化与发展是新功能产生的基础,而新功能的产生、变化往往又是原有功能变化的原因。如科学研究功能直接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新课程所需要的内容、新素质培养所需要的途径,甚至能促使新专业的产生。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大学人才培养功能与科学研究功能更接近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大学各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大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现实过程。伯顿·克拉克提出:“如果说近代大学是一座知识动力站,那么一个国家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就是一个规模大了很多倍的智慧力量的中心。这个中心包含几十个、成百个,有时甚至数以千计的规模大小不等、综合性和专门化齐备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教系统,在20世纪由于外部的需要和内部的冲力以加速的步伐发展,成为社会智力生活和创新生活的主要交换中心。”[67]这个观点意在提醒人们,大学在全面承担不断增加的功能时,万万不可迷失自我!随着大学和社会关系日益紧密,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大学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作用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致使大学性格迷失、大学功能错位与失调。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为现代大学自我价值认同和较高地位、声望的源泉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过程,面临大规模的、多元灵魂的大学现状,古典大学引以为傲的深奥基础不是难以为继,就是面临崩溃。

大学功能的调适与实现同大学的生命紧密相连。认识大学功能发展的限度,把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也必然要求实现系统化和整体化。这就要求大学打破传统功能各自既为目的又为手段的分裂局面,实现几种功能间的统整与融合。这也为大学带来了新的定位,对此,闵维方教授曾指出:“大学是这样一种社会机构,它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68]这是对大学功能整体性定位的具体阐释,是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确保大学功能得以实现的现实要求。

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Duderstadt)指出:“社会政治发生着深远迅速的变化,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大学,如果还要继续为后世服务,就要对此做出相应改变。”[69]由此可见,大学功能的演变不是自发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无论是已有功能内涵的变化还是新功能的产生,都不同程度地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新知识技术的涌现,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关注时代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学功能将更为复杂和多样。

伯顿·克拉克指出:“谁都在谈大学,但是大学作为学者进行教学、研究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场所,我们只有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具体环境里才能弄懂大学的这些任务究竟是什么。”[70]为了大学能更有力地应对市场中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人才培养这一功能的实现才能培养出受过良好训练和具有活力的年轻人,要从事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取得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成果,要服务社会才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要文化传承创新才能给予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持,要使多元化功能一并实现才能凸显大学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

大学多元功能最初是在美国的大学发生的,现已遍及整个世界的大学。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如果大学再固守传统大学的单一功能就不能顺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大学功能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才能使大学这一组织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保持生机和活力。大学多元功能的确立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大学必须以充满变革的社会发展为依据,充分把握大学功能综合化的特点,认识大学功能发展的限度,才能坚守大学理念。

【注释】

[1]瓦尔特·吕埃格总主编,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程正红,和震,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8.

[2]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29.

[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4]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39.

[5]A B COBBAN.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90:2.

[6]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张俊洪,宋富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9.

[7]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83,358.

[8]毛礼锐.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序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10]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26.

[11]梁启超.论学校一·变法通议三之一·总论[J].时务报,1896(5):1-11.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479.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65.

[1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37-438.

[1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30.

[1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21.

[1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

[18]孟宪承.大学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6-10.

[19]韦善美,马清和.雷沛鸿文集(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472.

[20]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11.

[21]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42.

[22]樊洪业.竺可桢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74.

[23]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9.

[24]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

[2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

[26]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5.

[27]余立.中国高等教育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

[28]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P352

[29]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

[3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www.chuimin.cn)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9.

[3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编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3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编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

[34]OLAF PEDERSEN.The first universities:studium generale and the origi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Europ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301.

[35]S.E.佛罗特斯.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张俊洪,宋福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4.

[36]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13.

[37]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4.

[38]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

[39]WILLIS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40:a history[M].East Brunswick,N.J.: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77.

[40]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9.

[41]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0.

[42]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8-16

[43]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44]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J].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1):93-95.

[45]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46]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慧芳,李洪绪,尹斌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8-149.

[47]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慧芳,李洪绪,尹斌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71.

[4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6.

[49]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1.

[50]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8.

[51]LAURENCE R 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04.

[52]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张俊洪,宋富钢,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3.

[53]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66.

[54]FLEXNER A.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Oxfordshi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354.

[55]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6.

[56]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57]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0.

[58]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09.

[59]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

[60]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2.

[61]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第五版[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4.

[62]阿尔巴赫,伯巴尔,冈普奥特.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耕,周作宇,主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8.

[6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

[6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张维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6.

[65]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严南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57.

[66]VEBLEN T.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men[M].B.W.Huebsch,1919.

[6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7.

[68]闵维方.发展知识经济关键与大学的使命[J].教育研究,1998(9):29-33.

[69]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70]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