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静力学:功能主义的整体性与重建

社会静力学:功能主义的整体性与重建

【摘要】:社会静力学的目的在于研究社会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据此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功能主义的“平衡”概念也源自孔德,他认为当整个社会系统或者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和谐时,社会将陷入病态之中。斯宾塞的功能主义被称为分析功能主义,认为有机体或者社会的发展即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带来功能的分化和复杂化。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理论对现代功能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功能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一种来源于社会学并在人类学心理学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理论分析模式。从方法论角度看,功能主义是从系统或整体性角度来考察研究对象的功能。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系统是由各个部分之间的稳定的、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所构成的,这种关系决定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决定了系统不能化约为其部分,每个部分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化,如果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会发生连锁反应。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结构和形式,必须从它们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说明。功能主义把社会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组织化手段的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它们对社会整体发挥必要的功能。任何部分都是为了趋向于新的平衡,因为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的。功能论者主张,所有社会现象——不管这些现象看起来是多么不道德、多荒谬、多邪恶、多不应该存在——只要它确实存在,那么这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必然具有某种社会功能,比如贿选、强奸、黑市交易等。而功能论的研究目标,就是寻找这些表象底层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进而寻找具有完成相同社会功能的更有效的替代方法。

功能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始于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Comte)。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在19世纪已进入了“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经验知识已能被用来理解社会和建立更好的社会,孔德这种研究社会学的策略被称为实证主义。他提出社会学和生物学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在这种相似之处的影响下,社会学被分为社会“静力学”(即形态学)和“动力学”(即社会发展与进步)。社会静力学的目的在于研究社会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规律,据此孔德提出了功能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的基本假设。社会静力学是把社会秩序作为研究的对象,认为社会诸要素间是相互依赖的有机体,它们都为维持社会稳定发挥着作用。孔德反对将个人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真正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如有必要,还可以分解为构成家庭基础的夫妇”[48]。一方面,个人注入社会需要通过家庭,家庭为个人提供诸如统治、服务与合作等经验;另一方面,在家庭单位中,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才有可能被抑制,亲情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社会是通过语言、分工和宗教连接为一体的,这是社会同有形的物质形式连成一体的生物体存在的区别。分工使人们意识到彼此间的依赖关系,但为了不使过细的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个人主义的滋长,有必要建立外部机构进行道德协调。宗教为人们提供了可共同遵守的原则,能促进人们的情感联系,是社会秩序的强大黏合剂。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社会进步,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孔德坚信人类社会必然是向前发展的。功能主义的“平衡”概念也源自孔德,他认为当整个社会系统或者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和谐时,社会将陷入病态之中。孔德甚至把社会也作为一个有机体看待,并且提出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器官与功能等相关概念,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在继承孔德学说的基础上,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进一步推动了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斯宾塞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比如分化、结构、功能等,他还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与进化论观点,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的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样。斯宾塞对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的对比,提出了“分化”(differentitation)的概念。他用分化这一概念说明:“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而在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系统中,这种情况是必然要发生的。”[49]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斯宾塞指出:“①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规模的增长,结构也就增长,即结构会愈加复杂并且分化;②结构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每一分化的结构为整个系统‘生命’的维持承担一定的功能;③有机体和超有机体中分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实现整合。每一结构只有依赖其他结构才能维系其生存;④在一定程度上,有机体和超有机体中每一分化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有机体由细胞构成,社会由个体组成的团体构成)。所以,整体总是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影响;⑤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机体结构在整体解体后,仍能‘生存’一段时间。”[50]随着对功能主义研究的深入,斯宾塞开始发展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即有机体和超有机体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必须具备某些先决条件,满足一些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这些需要如运转的需要、对控制的需要和分配的需要。斯宾塞的功能主义被称为分析功能主义,认为有机体或者社会的发展即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带来功能的分化和复杂化。有机体和社会要存续,必须适应环境,必须满足某些“必要条件”。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理论对现代功能主义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思想,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迪尔凯姆深入研究了人类社会组织分化与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认为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迪尔凯姆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强调社会整体层次的需求必须通过其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必须在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前提下才是科学的和有意义的。迪尔凯姆认为:“①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②对自身的强调不一定就反映了有机体论的倾向,但在强调优先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③认为社会处于常态和变态之中,将社会系统概念化,因而强化了功能需求的观念;④把系统看成是常态的和病态的,并从功能方面去考虑,意味着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些均衡点而产生。”[51]他对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在于他对“整合”(integration)(即将个人融入社会秩序中)这一概念的长期关注,整合对于维持社会平衡至关重要。迪尔凯姆通过对功能、需求、必要条件以及常态或病态对社会整体进行有机体论的假设,对实际问题的杰出分析和他在分析中体现的令人深思的思想,使功能分析模式得以逐步地完善和发展。

功能主义的理论研究模式后来引起了人类学家的重视,并被引入到人类学研究领域。英国的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和A.R.拉德克里夫-布朗就是从功能主义立场出发研究人类学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人类学家。他们以强调研究文化现象的功能,或强调用功能的眼光来解释文化现象而得名。学术界一般认为,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派形成于1922年,因为该学派的主要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分别在该年出版了《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人》两本代表性著作。

功能主义在英国的兴起,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首先,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次次地冲击着英国的殖民体系,使英国的殖民统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迫切希望伴随着海外拓展而产生的人类学能提出管理殖民地的有效办法,以维护其殖民统治。这是功能主义兴起的重要社会背景。其次,在社会思潮方面,功能研究与比较研究是伴随着进化论思想的退潮而开始盛行的。这些都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提出功能主义学说提供了社会和思想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功能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即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追随者颇多。功能主义便成为人们看待社会与研究若干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视角。(www.chuimin.cn)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人们世代相传的工艺制作、器皿、技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各种价值判断等。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管这种文化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在他看来,文化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功能即满足需求。人类社会的需求可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如对食物、安全、娱乐、成长、性的需求等)、制度方面的需求(如对教育法律的需要)与整合方面的需求(如人们需要一种“世界观”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往)。在这些需求中,生物方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和最初级的,它包括营养摄取、生衍繁殖、身体舒适、生命安全、适当休息、行动自由和健康长寿等。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物质范畴的文化发明,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的体现。当生物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文化的需求自然产生,与之对应就产生了社会制度、经济组织、艺术、宗教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表现。同时,马林诺夫斯基把在一个社会中能满足特定需求、有特定功能的文化元素相互联结,由此便形成了一张相互支撑、紧密联系的结构网。在不同的社会里,这张由各种文化元素交织而产生的网络是各不相同的。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同,然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文化却可以不相同,这就是原因所在。

在拉德克里夫-布朗的观念中,社会文化的功能是为了维持已有的社会结构,而并不是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某种具体需要。很显然,他的观点与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功能置于社会主体的生物需求的基础上是完全不同的。他把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是认识潜藏于社会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构造结构模型,然后将这种模型用于帮助理解社会关系,发现社会运转的规律。

虽然在理论观点上有上述差别,但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一致认为,对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的研究,都必须从整体、全面的角度来予以把握,而不是孤立地考察单个的文化现象。如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马林诺夫斯基主要的考察对象是西太平洋诸岛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有名的“库拉交易圈”。为了揭开这种交易方式之谜,他广泛联系土著文化的其他层面,如巫术、造船术、园艺以及酋长资格等,对库拉交易体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成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经典研究案例,库拉交易圈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在另一本书《野蛮人的性生活》中,马林诺夫斯基将特罗布里恩岛人的性行为置于结婚、离婚、母系亲属制、酋长资格、爱情巫术等相关的文化场景中予以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研究他们独特的性行为方式。这就使当地居民貌似离奇古怪的性行为,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展示,也增添了人类关于自身行为的多样性的了解。

自从功能学派产生之后,用整体性的方法来认识与把握社会文化,便成为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此外,马林诺夫斯基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创了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先河,他所创立的参与观察法,至今仍是人类学进行田野工作的基本手段,被后来者忠实地袭用着。

(二)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功能主义通过将社会视为具有一些基本需求的系统,从而为研究复杂的社会系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社会的每个部分都被看作具有某种“功能”,或是对某个基本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发现子系统如何实施其影响,解释子系统的存在和运行。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也为分析家们提供了描绘宏大复杂系统的程序。概括起来,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①功能分析强调系统仅限于其组成部分,有机体系统乃是功能主义的基本分析模式;②在功能上,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③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有功能,或是正向功能或是负向功能;④每一个系统是一个各部分良好地整合而成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⑤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可以自发地调节被内部和外部力量破坏干扰的系统平衡;⑥社会系统的功能运作,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共同目标及与社会基本需要有关的价值问题上的观念一致;⑦社会的主导状态是由稳定与信念一致所支配的秩序,而不是基于强力与分歧;⑧如果一个系统要得以生存,就某些功能必要条件而言是必须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