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游会计核算原则-旅游会计(第3版)

旅游会计核算原则-旅游会计(第3版)

【摘要】: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3项,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如图1-3所示。

图1-3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一)总体性要求

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资料。可比性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编报,以便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3. 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可以制止和防止会计主体通过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适当地变更。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应将变更原因、变动情况以及变动后对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换句话说,会计的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在收集、加工、处理、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需要,满足企业内外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椐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2.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

3.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www.chuimin.cn)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

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在同一时间内予以确认、计量。坚持配比原则,可使各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费用在同一期间内相互配合进行记录和反映,有利于正确计算和考核经营成果。

3.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按历史成本的原则进行核算,有助于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以及计量结果的检查与控制,也使收入与费用的配合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能够促使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发生的支出。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显示,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例如,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2.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地说,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放置、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合并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