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

《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

【摘要】: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琴谱 弹奏与欣赏

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

第一段。这是全曲的序奏,为全曲提供一个大致的概念(印象)与轮廓。乐曲一开始就将人们从空冥中带进了一个寂静的世界,首句就像一阵清风飘然而过,来无踪,去无影。我在弹时,用右手食指浮自一弦四、五徽许,较快轻拂,至五弦六徽,形成一轻轻的泛音和声,在弹这一和声时,开始我全用泛音,左手食指浮于弦上,右手轻拂,后来又试为一至五空弦快速轻拂,二者均可,但一定要弹得轻空,似清风略过;或也可弹空弦后再用食指轻浮于弦上少许,使成先空后泛,也颇具特色,由弹者自己根据效果而定。然后再在六、七与一弦轻轻弹出,随后稍停。滚用名指第一节侧肉在四五徽间,弹七、六弦时重而急连,余弦则稍轻而慢,至极轻,是一以七、六弦为主的和声,再稍停。次句重复,拂时移指至一徽间,正常用指直拂,出音慢而清晰。滚亦在一徽间,须字字分明,但连而不断,至一徽轻收,接着又是一间隔,表示天地逐渐清朗,然四周仍然一片静寂。以下的乐句从轻开始到抹挑五弦始稍重一点,较重,然后轻重交替,如诗人在吟哦,吟唱这大地的苏醒,吟唱万物生长。此后由于逐步回旋上升,音乐也随着旋律作高低变化,到长锁为本段最高音,亦最强,要弹得字字清楚。在高音mi上进行了一番激烈盘旋后,通过两个全音的过渡直跌了两个左右八度,至低音re(c)。随即向上跳到七弦,但在处理上低音re ( c)强而中音re(cl)弱,之后是又一大停顿,速度也明显放慢,加上古琴的特有音色,感觉上反而好像又在继续下跌,这样,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到了某种淡淡的忧郁,给全曲蒙上了一丝丝的阴影,泛音之后,是一较长的停顿,又将人们带回到了空冥之中。

第二段。本段表现清晨平静的湖面,开始有一些突然一新的感觉,但总体要弹得平稳。散音拂,这次是在上段弱泛音加停顿之后,突然出现的一连串散音,音量不要太大,太大会破坏整个气氛,也不要太快。即便如此,也与前面颇具对比性,会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在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广袤无边、宁静空灵的湖面,君山远望,片云悠然,微风碧波,杨柳依依。因此,弹此句时,开始拂轻而缓,至抹挑七弦略急稍重,右手抹时一徽左右取音,挑则向左移至三四徽偏右斜出,左手随即由徽下虚上过徽迎音而下如逗,至七徽即作由大而小急吟,且长吟不断,直至轻勾二弦,以增加动荡感,并为全曲作些铺垫;托略注,用拇指甲轻轻斜托,亦为落指长吟,用指须灵动。接着进退时间隔用虚弹,使音连续不断,左手宜用甲,一产生清丽的感觉,但搯起时大指由甲转纯肉再搯,以使音色柔和。后句是对首句的强调与烘托,做相似处理,但在力度与速度上要略强些。接下来的乐句是描写湖面上恬静清新的大自然美景。因此在弹时以静为主,略有动感,亦即静中有动,以应后段。注意力则放在吟猱处理、音量高低及用指方圆的变化上。如弹的吟时,要用先圆后方,接着当进五九到位后,不要停顿,要继续前出少许,再缓慢用圆指回复,音虽至而意未尽,一路运指如挥手,圆转无痕,不能迟滞。此法以后经常用到,要多注意。在弹要用左手大指关节处弹,来回挥洒。弹到徽外勾时,直按徽上,不要用注,剔时中指向下前方剔出,使音厚实柔和。推出时,中指腕右突、指与弦平行、用力压弦,先外后上轻轻推向虚空,给人以空灵的感觉。

第三段一开首别开生面,“寂寥的沙滩,宁静而开阔,芦苇丛中,白露未唏,宿雁犹眠”。弹时要轻实。第一音缓,用圆猱,其余都用微吟二三。相邻二实音之间,要既连又断,如第一音节上至七徽后,稍停手即离弦,在第二音节快到十徽时,略注挑,落指即微吟。在第三音节与第四音节之间亦做同样处理。接着,突然音乐出现了跳跃,加上和声双弹,产生了强力对比,犹如群雁惊起,白鹭冲天。但弹时,音乐切忌暴烈,双弹以用臂力斜出为好。下一句要弹得轻松自如,一派闲云野鹤,安宁自适的景象,在弹句时上八二要稍虚要轻。在后,天地一片清明祥和,“江波浩浩,风帆点点,翠螺灵峰,浮沉水面”,弹此句时要大指稍离中指立即接上弹,音断气不断。也做同样处理。在弹时,上九要稍过徽位,圆转而下,同样稍过徽位,再圆转而上至九徽,剔时稍微吟即反转拖下,要音、气不断。后音要渐低而实。音不高但必须实,否则拖着无声。

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此段水云声起于微风之末,以相似的音型连续大幅度地来回往复吟咏,展示了一片云水相映、水天一色的空濛景象,因此用音必须轻微淡荡,缓慢流转,犹如用大羊毫蘸极淡极淡的墨,在生宣纸上大幅往来挥洒,水墨渲染,微波烟云,着色于有无之间。弹此段一定要慢,宜轻不宜重,灵活圆转,特别是左手,宜用腕劲,中指随音来回摇曳,音升右拉,音降左拖。但手要实、音要虚,手不实则吟猱无声,音太实则迟疑。右手一徽左右取音。第一句要轻缓,只能略注,剔要更轻,可用右手近弦处向右前方轻轻用臂力斜出,也可用挑,左手要来回婉转,不留痕迹。我后来又将剔改为勾实弹,并将往来增加一节,也可。推出如第一段,但较之稍实。在弹时,弹完左手不要离弦弹毕,即刻自九徽绰至七徽半,但不直接到位,中间作一快速小停顿,使略有起伏,以免平淡,弹毕,亦作同样处理,退复要急快。末句轻。

第五段。此段系初潮相涌,两段滚拂,不宜重,且第一滚更轻,用臂力带名指轻扫。双弹及拨刺虽如潮起潮落、砰石作声,虽要稍重,但系初潮,也不宜太重,更要避免刹声,拨时以肉音为主,双弹与刺可以臂力带指向外下进行。在弹时,要多练习。接下不要太快左手拇指着力点分别从关节到甲肉分际管三根弦,在挑七时略吟将手抬起作稍停顿再弹,滚拂也不宜太重,滚用名指第一节先肉后一点点甲,用臂力前推。

第六段此段转换频繁,令人目不暇接,联想翩翩。时而如日出东方,黛螺碧波;时而又风云变幻,波浪滚滚;时而云雾迷漫,风声习习……在弹的时候,要注意音量速度的控制。开始略快平弹,即使在时,也不要太响,至声音上扬,上到六二时,略过少回,如放声歌唱意犹未尽,又回味无穷。接着音量走低,到及后一小节,突放高声,但从以后,琴音又即渐弱,弹到音量又回复中平,速度也稍慢。

第七段开始速度又回到稍快,面对着如此壮丽的山河,诗人心中感到十分愉悦,二小节速度稍缓,四个应合更大放歌声,经一小节过度,速度恢复如前,音量中平,好像诗人已把自己想象为一条大鱼,嬉戏于清风白浪之上,特别是本段结束时的两个推出句,感到非常舒畅。因此,本段前松后紧,弹时要十分轻松。特别是在两个推出时要掌握好分寸。

第八段减字谱是第四段的重复,但弹法不同。由于本段已不再是轻云淡雾,而是乌云满天奔驰,急来急去,狂潮铺天盖地,奔腾相涌。不仅曲调更为丰满,更由于用的是强音,大幅度的荡吟与荡猱,手法激烈,节奏快速。用指就不能像第四段那样随音来回摇曳,须字字用力快速实弹,主要用腕劲,加以臂力引导。在弹四个猱时,第一个猱要稍长些,退复稍慢些,第二个快些,退复也要快,后面两个则要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响,直至为全段最高点,到方渐慢渐轻,峰回路转。结束时推出同样向斜上,要稍重,犹如一阵浪花飞沫,射入云中。末句稍轻。

第九段犹如第五段之于第四段,然气势更加雄伟、更加壮丽,此段虽临近高潮,音乐动荡,但作为铺垫,音乐轻松,音色清丽,甲音较多,音量仍以中为主,以突出高潮。此段与第六段一样,转换频繁,弹时不能一概而论,首句滚拂,略轻,次句略重,滚时同样要以名指侧肉用臂力相送。抹挑均用落指急吟。一拍停顿及下面两个半拍休止符要掌握好,虽无法做到真正使音停止,但要明显感到跳跃感。剔七散六如一稍重。撮时,第一撮轻,第二撮吟。前两个略重外,其后仍稍轻,直至最后一个较重接后段。(www.chuimin.cn)

第十段作为与高潮的连接段,音量逐步加大,并向高音区急剧冲刺。开首连接部注意连接,由于快,在弹泛按交替句时不容易弹好。

第十一段。此段是全曲的高潮,诗人的情绪也达到了高峰,内心充满了激情,浪花飞舞,狂雪山崩,颇有云水相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意境。因此,一开始就是快速强音,均用臂力推送,此两个音后的音都分别不要太重,要稍轻,不能一强到底,要强中有轻,轻强交替,至)渐渐上扬,撮时要强,以后几个撮轻重交替,至拨稍强。快速也不是一快到底,要快中有慢,如撮时要相对稍慢一点点,喘口气,然后再转快。在又喘口气,又要紧张起来,但音量不要太大,此句比较难弹,本来的“名七勾五”,我改为“中七勾五”,要好些,但还要多练习,到音又要上扬。下一小节气少舒。拨时又一跳,直到段末掐撮三声,紧张的情绪才趋于平缓,相对得到了稳定。

从第十二段开始至十六段是音乐发展的又一阶段,激动的情绪已逐步得到缓解,转换为一定程度上的欢乐和喜悦。

第十二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一开始音乐比较舒展,间隔着一些带有颂歌性质的抒情乐句,然而作为承上启下的段落,激动的情绪犹未尽消。弹时其中各音要稍有停顿感。句要抒情,连接要柔和,上七后要越徽位少许,再圆转返回。后又再起波澜,最后以稳定音节

第十三段一开始以变体承接上段末尾,以相呼应。接着又响起了的音乐,完全是一副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样子。随后的要弹得轻松,犹如诗人轻轻踏着碎步,自我陶醉的情景。千顷湖面,一碧万里,要弹得干净利落。

第十四段音乐是第十三段音乐的延续,有着相似的构筑,诗人清歌漫步行进在碧山旁、柳荫下,似乎有点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定要继续用指灵活,弹得轻松,一气呵成。最后一声滚拂,右手用名指侧在五徽左右以极轻的音量在弦面上掠过,左手名指在四弦十徽要平直,以免碰触他弦。

第十五段一开始的问句好像在问,人世间就这样永远充满着欢乐,永远这样逍遥、这样闲适吗?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泛起一两朵不谐和的浪花,在诗人的心中瞬间掀起了一阵波澜,然而,随着音乐转即变得肯定,这一不谐和的浪花也瞬息即逝。外面依旧山明水秀,云白天青,微风轻浪,歌声相和。在弹问句要慢,接着一个要快。

第十六段的泛音接续着诗人跳动的心,这段音乐轻快跳跃,充满着对自然界的向往与热爱。泛音,在音色上与前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因此就显得格外的激情。本段音乐要充分运用泛音的特点,弹得尽量饱满,如珍珠落玉盘、骤雨滴荷叶。右手移至一徽与岳山间,以指力弹奏。但在经过疑问之后,诗人心里已不像前面那样踏实,有时会感到有些虚虚的,并还间或冒出一点疑虑:?弹此句要轻些。尽管音乐仍以相对肯定的音调结束,但由于与首段有着相似的结尾,虽然连接与处理不尽相同,仍能使人隐隐地预感到某种程度的不安。

第十七段一开始由主导音调变形而成的雷声把眼前的一切一扫而空,犹如晴天霹雳,给诗人一阵棒喝。在弹开始的拂时,音要历历清楚,如雷声隐隐,两拨刺要重,长锁首两声要稍轻,接着要快而有力,但也要有所轻重,至上八三时要快上,在徽位处停留少许并微向上圆转缓下,接下弹要弹得稍轻而短,弹要稍为平静,震惊之余,诗人似乎醒悟到了什么,但仍犹存希冀。接下的一句仍然是一种感叹句式,但好像雷声所造成的震动已平和了许多,弹首二小节的第一音都要用一点力,特别是弹第二小节时第一音更要扬、要重些,造成感叹情感,但比上句要平和。本句尾部是与上句末尾相似,但结于两个低一度半的羽,至此,一切希望都成渺茫,以前的欢乐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水天混茫,无边无涯。(“为什么?”)诗人问道:刚才的一切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永远不再回来了吗?几个应和应弹得肯定,强度几乎保持一致。过去的全都过去了,一切都改变了,永远不再回来了,诗人感到无比的悲伤,在弹)时要重急吟,似呼喊,似痛哭。接着又是一声叹息,但已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周一片沉寂,面对着苍茫天地、杳冥宇宙,诗人感到无比落寞,无比惆怅。啊!诗人好像在自我问道:从前的一切都是真的,还仅仅是虚幻?如是真的怎么转瞬间就了无踪迹,如是虚幻怎么总感到我曾经拥有过什么?诗人无以回答。本段写景与情感交叉,变化多,转换强烈,甚至一句之内会一波三折。需要多练多体会。

第十八段一阵静穆之后,突然几声疏钟,来自天外,飘出云际,使人闻之,如甘露沃顶,万虑俱清,最后一声清磬,伴以阵阵禅唱。这一段角变打圆,出自五声之外,使人耳目一新,联想翩翩,撮的相间使用,听起来犹如梵唱相和,若远若近,时隐时现,意味深长。音乐的变化,暗示着诗人内心世界的飞跃与净化。一开始打圆犹如寺院疏钟,要弹得清远要弹如“逗”,但逗是“先上少许,弹时急返本位,混为一声”,而弹是要“先上少许,弹时急注越本位,再急返本位,混为一声”。在弹时手法不变,但动作要慢些,然也不能变为二声。为模仿钟声,在中指准备弹时,大指在按弦点紧按不动,指尖以该点为轴心乘势向上微微作一摆动,使音微变,但始终不离弦;中指则在按实后,再行缓吟。本段中的所有“撮”,右手全用甲音轻弹,以使清澈透越。本段的最后一句模拟第四及第八段水云声句,有回顾呼应之意,只是此时以虚音为主,若有若无,偶然几声实音,慢而清,若断若连,更衬出四周的空寂。音乐至此,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一声推出要推向前方,轻而空。尾声泛音,曲调逐级缓慢下行,渐轻渐远,那泛音就像逐渐逝去的古刹钟声,随着最后一阵轻风,慢慢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将人们带回到了开始的空无寂静世界。“弹”力要稍轻,与后音相连不断,整体音量逐步变得更轻更淡。最后一声一定要弹好,要弹出一种禅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