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琴点滴:如何培养指力与正确按弦技巧

学琴点滴:如何培养指力与正确按弦技巧

【摘要】:一初学琴,左手指按弦处无老茧,稍用力即痛。我开始学琴时,以为指力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注意。因此而悟,初学古琴必须先用力去“弹弦欲断”、“按令人木”,用力不觉只是按令入木的结果。如开始学琴即以“用力不觉”自诩,其结果必如我。四右手指触弦部位,通常在岳山与一弦之间,但得因琴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初学琴,左手指按弦处无老茧,稍用力即痛。后想一法,平日无事,用指甲,或桌边,或凡有边棱而不尖锐之物,将手指按弦处摩擦至红,有空即做,未几,老茧生,弹琴再也不痛。

《琴书大全·(弹琴)手势图》

弹琴的指法手势技巧,很多老师都会指出个一二三四来,这对于初学者,甚至学有所成者都是有益的。但弹琴已到一定阶段,如果再拘泥于这些,弹出来的琴就会比较呆板。任何事情开始要有法,这就是“先规矩而后方圆”。之后要知道“法本无法”、“法无定法”的道理,弹琴始有所改进。

弹琴要有指力,指力,既指右手击弦之力,又指左手按弦之力,无力则音浮。我开始学琴时,以为指力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注意。至弹《潇湘》,一师不屑,谓其音若摸。当时不以为善,反以高雅自负,后有录音,始知确有需要改进之处。为求速成,后来习琴时刻意为之,击弦刚猛,其音稍燥,按之过紧,琴桌摇动。甚至平日无事,不时以右手作轮指状弹物,以练指力。虽有不以为然者,然始终坚持不懈。半年余,自感指力大涨,随手挥按,既无刚烈之声,亦无虚音。因此而悟,初学古琴必须先用力去“弹弦欲断”、“按令人木”,用力不觉只是按令入木的结果。当然“弹弦欲断”、“按令入木”,也不能纯用拙力,如人练拳,用力虽猛而仍以灵活为要,也就是说,击弦虽猛,手要灵活。后读蒋文勋《右手纪要》:“始于弹欲断弦,以致用力不觉。”《左手纪要》:“其要始以按令入木,以致音随手转。”方知前人已有所述。如开始学琴即以“用力不觉”自诩,其结果必如我。如已如此,纠偏之法,“矫枉过正”,也许有效。

右手指触弦部位,通常在岳山与一弦之间,但得因琴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要视琴曲的需要,可从近岳山处直至五、六徽间灵活用指,一般离岳山越近,音越硬声越清越响亮,离岳山越远,音越柔声越模糊低沉。成玉磵《琴论》说:“下指要逼岳,则声铿锵,至于细微之处,当四徽以下,不然,是琴筝也。”

右手弹琴,除甲肉向背、正出斜扫以外,其触弦时间亦为要紧。短,出音干净利落其音清脆,长,其音柔美。用之于挑剔擘,特别用之于挑。触弦时间稍长,指甲与弦在击弦之前,有一个摩擦过程,这一摩擦过程会使弦微振,产生丰富的泛音,击音时随音而出,音就必然圆润动听。只是抵弦不能过紧,出弦不能过猛,反之,效果恰恰相反,噪声连出。这是吴兆基老师教我的,大家不妨试试。在弹慢旋律及声音较轻时,手傍弦徐徐向下前方用臂力推出,使指甲与其弦轻轻摩擦,音轻柔、美而易控。如在近弦处,提气用指甲向上前方轻擦,会出来一种极轻极轻的音,配合长时间的上下进退虚音,间隔用之,可使虚音持续时间更长,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感觉,据说,此系吴景略先生首用。用于抹勾托,同样也要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触弦时间。上述在慢速用,对于快速,则指必悬落,触弦干脆利落,否则增加杂音。

托:基本法为大指倒竖,先肉后甲,向外直托。但根据曲情,可以将大指斜势傍弦,以指左纯肉拨弦,散音发声更为浑厚,犹如竖琴,我在《秋鸿》第三段散音用此法。亦可用纯甲向上斜出,泛音更显空灵,弹《潇湘》泛音可试用。

七(www.chuimin.cn)

作拂时,一般法,甲肉并用,由深而浅入弦,得音先轻后重,速度由慢转快。其实应根据音乐变化,用指亦可以先浅后深;得音可以先重后轻,甚至可以先轻后重,也可以为突出某音而使其余各弦皆轻;节奏亦可以多变,甚至一二弦缓、三四弦急、余弦复缓等等。用指亦可以指腹贴弦,以肉为主作拂,其音模糊,若以纯甲尖,其音清越。触弦处可自近岳处至三、四徽选取。走势可取直势、自中至右弧势或自左至中弧势不一,视曲情需要。

滚:轻重缓急柔刚,同样有诸多变化,有的必须坚其手指,滚时字字清晰,或先重后轻,如雷声隐隐,或前后如一,若珠落玉盘;有的则必须将名指屈伏其上,轻轻掠过,或提气用指尖,如风送驼铃,秋后天籁,或侧用甲肉;如雾中山泉,空濛一片,微闻旋律。其节奏亦或前紧后慢,或前后如一,或前二紧后慢,或前五紧后一单独弹出,不一而足,种种均要根据曲情曲意为之。滚拂,可断可连,可顺时针可逆时针,均以曲情为主。

推出:左手推出时要腕向右转腕至中指几与弦平,将弦往内拉进少许,然后向右方斜出,此时音色佳。另外,斜出方向可根据曲情朝下或向上。

左手徽位作上、下时,要根据需要,虚实兼用,即可全实,可实—虚—实,可虚—实或实—虚等。退复时,也不一定全实作,可以实—虚下—实上,如大指,可在离开本位音后即用气虚提至下位音再实上,如中指,则可由平转侧,再转平上,名指用侧,则可由侧转平,再转侧等等。进复亦然。作下行时,根据曲情,弹时若适当作些逆势起指,弹后立即向右缓上少许再转折下行,此亦犹用笔之逆锋行笔,比取音直下,别有韵味。

十一

吟猱是古琴左手指法中变化最多的一种指法,也是分类最多、讨论最多的一种指法,各琴谱对其的描述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近来古琴论坛上对此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何为吟,何为猱,几上几下,几分几许,对于这些讨论,我认为,都是一种很好的探索,说明一些琴人已不愿仅停留在弹琴、演出、授徒,想对琴学的理论进一步进行探讨,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可贵的进步。将吟猱逐一细论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各琴谱对吟猱的解释;二是能拓宽读者的视野,使之知道吟猱有各种各样的吟猱。这是件好事。但这样的讨论,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极有可能也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

首先琴谱上为什么要设定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吟与猱,这主要因为琴谱的编撰者希望能将乐曲指法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来,使后学者尽可能依靠琴谱就可以基本再现乐曲用指方法,因为左手的手法千变万化,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吟猱。但又因为古琴是一种个性化乐器,是一种纯独奏乐器,合奏齐奏几乎极少,也不合适。每个弹琴者虽有师承,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个性化的发展,这就使得每个琴人都有他自己的弹奏手法与风格,因此在各家的琴谱中关于吟猱的表述就不一样了。即便如此,在同一本琴谱中,就是编者本人在实际弹奏不同的琴曲时,特别是弹奏不同流派的琴曲时,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琴谱说明中的吟猱取音方式来弹奏,琴谱说明中的吟猱弹奏方法也只是一种大体上的方法,不能以此为准,更不要说对于几千年来这么多首、这么多流派的古琴曲,要想弄出一个十分详尽的标准吟猱手法来说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如非要搞出这么一个超谱本的吟猱标准来,那倒真会后患无穷了,不仅使吟猱变得十分繁琐,学者无所适从,更使吟猱僵化,严重束缚习琴者的手脚与思维,最终会使古琴丧失其个性化的特点,成为一具毫无根据、毫无生气的僵尸。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谱,自由式打谱另当别论,则宜先把该谱所属的谱本上有关指法的说明研究一下,先按照该谱本说明的吟猱(包括指法)来打,而不要仅按照自己固有的理解来打,否则打出来的谱与谱作者的原曲会相差很大。打完谱后,如果不是考古式打谱,在自己对该琴曲的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仔细揣摩,再适当改变吟猱(包括指法)。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自弹,那只要有简单的定义,加上几个特定的吟猱就够了,其余则灵活处之。一般情况下,吟猱定义为:吟的范围小,在二、三分范围内,取音活而圆润;猱的范围较大,取音苍劲而方,即可。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弹吟时,有时也方,激烈而刚;弹猱时,或指在弦上来回盘旋,或在弦上作垂直方向将弦缓慢推拉,其音亦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