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墙上所挂为张骥—先生送我的清琴,该琴随我整整十年,“文革”中丢失。现唯有此照以作纪念。
在读到《今虞琴刊》有关张骥一先生资料之前,我始终不知道张伯伯(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张伯伯)住在何处,只知道他住在乡下,难得进一次城。张伯伯相貌忠厚纯朴,不多讲话,总是笑眯眯,背了一只黑包,是个典型的农村普通知识分子,如果不介绍,很难知道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弹琴,并是一个极为热心的古琴活动家。他随吴景略先生学琴,琴弹得不是最好,然极为勤奋,一音一字,一吟一猱,一丝不苟,完全保存着老师的原始风格。他要求我们也要如此弹,但我们却常常会自作主张,有时偷懒,有时自以为是。他听的时候非常仔细,会时不时地给你指出来,有时会弄得我们很尴尬,但他却一笑了之,气氛马上变得很轻松,我们也总是听他的话。张伯伯对古琴事业十分热爱,他并不富裕,但只要有人想学琴,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谁缺弦,他想办法,谁要资料,他去找。我开始学琴时,无琴练习,又家贫无力购买,他立即送来一张清琴,这琴随我十年,我在它上面练习《梅花》,练习《渔樵》,练习《潇湘》,练习《渔歌》……到“文革”张伯伯送我的琴被破“四旧”了以后,我无琴可弹,只好不再弹琴了,直到三十多年后买到了一张新琴,才得重新开始。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张伯伯赠琴于我,我这一辈子是无缘弹琴的,因为光是翁家伯父教,虽可借用伯父唯一的一张琴练习,但根本没有办法将它学好。后来张伯伯看我弹琴日进,又借来一份张孔山《七十二滚拂〈流水〉》的谱,用丝棉纸覆在上面,一个字一个字地描了下来送我,一共七页,见书首图片,希望我能将它弹好。可惜的是,当时并未能将其弹下来,直到2003年,我才根据张伯伯给我的谱子,将《流水》弹全。据翁伯父讲,解放前吴景略先生到沪上后,常熟琴事由张伯伯主持,并在他的县东街功德林素菜馆内另辟一静室,无偿供给常熟琴友长期交流切磋研习之用。也就是说,他曾经是常熟琴会的义务会长。张伯伯热心琴事可见一斑。
高中毕业离开常熟后,我就没有见到过张伯伯。1961年6、7月份间,有一天在观前街看到一老者匆匆走过,其体态、步履与张伯伯十分相像,也背了个黑包,我急忙转身,他已在十数步以外,我随即尾随,但看看好像又不太像,一直不敢往前相认,停下心又不甘,如是疑疑惑惑跟了他,从观前街到北局,又从北局到大公园,直到最后,感到实在不像,才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回家。说实在的,我多么希望是他啊!多么希望能请他到我家坐坐啊!可能是近视的缘故,我对事物形象的同一性容易发现,而对其差异却常常不易分辨。所以我常常将相似的事物与心中的事物混淆起来,这就是我经常认错人的原因。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在那一年,时隔也不久,也几乎在同一条观前街上,我又看到了一位好像是高中同班同学的人,我跟了上去,超前十多米又走回头,我们面对面相遇,相互对看了一眼,他就像是看到陌生人似的,依旧不停,与我擦肩而过。不过这次,我确信没有看错,因为才分别两年多,他脸上的几个大的特征是没错的,我虽稍瘦了一些,但应仍像以前一样。只是他上了大学,而大家都知道我当时失学在家,工作无着,穷困潦倒。我瞬间感到十分屈辱与伤心,毕竟在同班同学中,我一向自视甚高。及回到家中,想起了前不久观前街偶遇“张伯伯”的事,不禁哑然失笑,我应该是又认错了人罢。(www.chuimin.cn)
后来,还是翁伯父告诉我,张伯伯早就走了,何时走,怎么走,没人知道。要知道,在那个年月,谁也不知道谁,特别是一些在乡下成分高的人。我每弹起古琴,就都会想起翁师、吴师与张伯伯。翁师、吴师教我弹琴,张伯伯为我创造了弹琴的物质条件,并教我如何学琴。张伯伯,您永远是我心中忠厚纯朴、温和慈祥、勤勤恳恳、实实在在、令人尊敬的张伯伯。
附据《今虞琴刊》及翁瘦苍先生的介绍,张骥一先生,名张化,骥一为其字,常熟唐桥人,抗战前住常熟水北门内滑石桥堍。先从吴景略先生学琴,后吴先生侨居沪上,常熟琴事由张骥一主持,学琴者逐渐增多,有朱孟谋、蔡卓群、李应侯、周奉叔、沈孝伦、蔡缵金等,在先生县东街功德林素菜馆内,另辟一室,为长期研习之所。徐忠伟先生一开始也从张骥一先生学琴,后去上海求学,又得吴先生亲授指法,成为后起之秀。张骥一先生为人非常热心,许多常熟的琴人,不管年轻或年纪大的,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仔细研读秋塞牧犊的《乱翻书,与“渔夫”谈神奇谱潇湘题解》与处士横议先生《赞同秋塞观点谈是曲》后,我发现,拙文与《〈潇湘水云〉题解辨析》相比,有分歧,但也不乏共同之处。先谈秋塞先生的文章。不过,使我欣慰的是,似乎秋塞先生也在怀疑“九嶷”之说了,这正是我要说的。似乎秋塞先生也同意题解的文字不会是郭沔写的,这点我们又一致了。......
2023-11-25
明确了前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来谈传统古琴音乐的分析了。最后是音乐分析,在关于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特点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没有什么作曲格式。因此,古琴根本就没有西方音乐的那种曲式概念,加上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也没有完整的音乐理论,这样,传统古琴音乐的音乐分析也就相对不太复杂,主要是调式分析与简单的和声分析。......
2023-11-25
杨时百先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古琴音乐,我们来简单地研究一下传统古琴音乐是如何作出来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内容音乐,作曲是为了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诗既成,参照诗之节奏韵律,作成有词之原始琴歌,称之为“弦歌”。“无文之曲”不是指上面所说的在文词基础上的器乐化的琴曲,而是根本就不依赖文词直接作成的曲子,但这在传统古琴音乐历史上,属极少数。......
2023-11-25
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清·费丹旭《昭君出塞图》我1959年学弹《秋塞吟》时,吴兆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先师虽未再对“《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作进一步阐述[1],然我感到这一命题的含义深远,应作更深入的探讨,故兹不揣浅陋,试而为之。《秋塞吟》是一部悲叹西汉王昭君一生不平遭遇的乐曲。......
2023-11-25
在《传统古琴音乐的作曲》一文中,我又提到,《秋塞吟》运用主题这一概念的作曲方式与西方奏鸣曲有相似之处,现在想对此作进一步分析。不过,这也是命运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奠定了《秋塞吟》这一琴曲的基调。在《秋塞吟》中,我们已经看到,对光明与反抗主题进行摧残压制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命运主题,它还有一个帮凶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帮着命运主题进行打压。......
2023-11-25
此次琴集由查阜西先生主持,并由查先生演奏《潇湘水云》。查先生一人就抚奏了五次,有查潇湘之称。因此,此次《觉园琴集序目》对《潇湘水云》的解说是代表了以查、彭先生为首的琴社主流观点。认为郭沔作《潇湘水云》的初衷是“长怀惓惓情”。解放后更因种种原因,查先生在公开与正式场合,仍持朱权《神奇秘谱》的观点,但可以发现,其中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