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陈先生只能给我打最多二十分,但他却毫不介意,没有因此觉得我在这方面知识浅薄而有丝毫见外。年后,突然接到马来西亚的一个网站发来邮件,说要我作为陈先生的好友加入,我就按要求填写了发出。后来有人说这类网站多是骗人的,有人甚至因之邮箱被黑,才知道受骗上当了,我想也许陈先生的邮箱恐怕也遭到了同样命运。由于我的疏忽,以为E-mail通信万无一失,一直没有留心陈先生的其他联络方式,就这样,联络只好中断。......
2023-11-25
1961年的盛夏,南京艺术学院的礼堂空徒四壁,只有几十张破草席横七竖八地铺在地上,几十个分别来自华东六省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考生就在这里临时住了下来,我是提前两天到达南京的,天气热得真像火炉,烤得人喘不过气来。经儿时同学介绍,第二天携琴前往三条巷六合里九号拜访张正吟先生。张先生是一个身材修长、面容清癯的学者,他热情地接待了我。相互介绍后,我先弹了一曲《鸥鹭》,曲终突然发现身后站着一位年约六旬的长者,脸色微黑,身着极为朴素的深色衣服,观其安详的神态,似乎早已来到我身后。经介绍才知他就是广陵派的传人刘少椿先生。先生坐下后详细了解了我学琴的经过以及家庭有关情况。之后,我又弹了一曲《潇湘》,因为大师在座,加上是大曲,心情有些紧张,开始泛音一段有些手抖,不禁抬头,及看到先生慈祥宽厚的眼神,似乎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后面的段落中,我弹得顺畅多了。弹毕,他又问了一些有关琴学的问题。那天,我记得张先生弹了一曲《梅花》,先生也弹了一曲,具体名字记不清了。临走时,先生专门借给我一张琴,说我的那张音色不是很好,用这张似乎更好些。这是一张黑色的仲尼式古琴,泛音清亮,韵味醇厚悠长,后来才知这是先生的自用琴。
南艺的专业考场是一个小间,进去后,发现除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招生老师及其他两三位老师外,先生赫然坐在中间主位,此时我才知道,先生是古琴专业主考官。考试进行得很顺利,我弹的还是《潇湘》。下午先生单独会见了我,我们谈得很多,有关于古琴的,有关于拳术的,等等。他弹了好几首广陵派的曲子给我听,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樵歌》,其奇特的音节与手法使我这个古琴后学耳目一新。临别,他送我一支玉屏笛,据说当时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又送我一支玉屏箫,以作纪念,我也将吴景略先生送我的一对九孔雅箫中的一支作为回赠。次日,上音老师公布名单,我与另一位原上音附中吹黑管的学生上了华东六省的榜。临别,张正吟先生当场画了一幅花鸟扇面送给我,我的学琴启蒙老师翁瘦苍先生在我回熟时又在反面添了一首诗,可惜后来在“文革”中遗失了。在南京虽仅仅停留了三天,但对于一个幼失庭训、失学多年的穷学生来说,除了能列入上音的榜外,所得到的温暖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回家后突然接到通知说,上音已有一名附中学古琴多年的学生内定直升本科,且只收一名,我只能居孙山之后。先生闻知后立即向南艺领导反映,经先生多方奔走,南艺同意接收我为南艺学生,从先生学琴。可惜的是,后来政审时,我所在的居委会说了一句我“家庭历史不清”的话,我又只好再次向隅,先生对此十分感慨。我虽未能得列先生门墙,未得先生亲授,然先生独到精湛的琴艺、朴实高尚的人品及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令我敬佩;先生对我的教诲,先生对我的关怀及对我的期望,使我感激;自此以后,我始终视先生为老师。
1962年,国家招生政策发生了好的变化,我得幸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进复旦后,曾与先生通过几封信,不幸后来大多失落了,现仅存的一封,前不久交先生的外孙陶艺先生转交扬州纪念馆留存。之后“四清”、“文革”、农场锻炼、去三线,我们失去了联系。“四清”后我逐步将琴、琴谱、书籍、箫笛等转移到家中,在“文革”浩劫中,全都成了牺牲品,我也从此辍弹三十六年之久,深负先生之期望。去年,陶艺先生帮我购得一张新琴,始又重理丝桐。现在,每当我弹起《潇湘》,总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吴兆基老师,一个是刘少椿先生,吴老师教我弹《潇湘》,而先生则知我弹《潇湘》。(www.chuimin.cn)
来南京后始知先生已仙逝多年,不禁唏嘘。人之相与,不在于久长,而贵乎相知,呜呼!先生虽与我仅数面之缘,然先生,知我者也,巍巍乎高山,我将永远铭记于心中。若可能,希望退休后能以《樵歌》告慰先生之灵。
(载于《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集)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我估计,陈先生只能给我打最多二十分,但他却毫不介意,没有因此觉得我在这方面知识浅薄而有丝毫见外。年后,突然接到马来西亚的一个网站发来邮件,说要我作为陈先生的好友加入,我就按要求填写了发出。后来有人说这类网站多是骗人的,有人甚至因之邮箱被黑,才知道受骗上当了,我想也许陈先生的邮箱恐怕也遭到了同样命运。由于我的疏忽,以为E-mail通信万无一失,一直没有留心陈先生的其他联络方式,就这样,联络只好中断。......
2023-11-25
下面就将我学《潇湘》这段时期吴师有关《潇湘》的谈话内容整理要点如下。我第一次听到“清微淡远”是学弹《潇湘》的时候,之后,又多次听吴师谈起。此故事是在我学《潇湘》期间所闻,并与弹琴有一定关联,录此以存。虽然吴师在日,我犹未恢复弹琴,然自从重理丝桐以后,除《平沙》作为试弹曲外,为了纪念老师,第一支恢复的曲子就是《潇湘》。......
2023-11-25
谈到传统古琴音乐,首先想谈一下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并且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本身就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歌赋。按照西方音乐的概念,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应属于标准的标题音乐范畴,具有标题音乐的一切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标题音乐的鼻祖。了解了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我们再讨论另一个问题,在理解与评论传统古琴音乐时,是否可以像对诗词小说那样,对琴曲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文学性的评论?......
2023-11-25
张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正直、厚道与平易。熊先生在京时,张先生大约每年拜访他两三次,主要交谈有关佛学和宋明理学的问题。在张岱年先生的介绍下,我曾于次年3月再次赴京时,到阜成门内王府仓胡同29号,拜访了他的长兄张申府先生。7日上午开幕式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东门,我赶出去送即将离开的张先生。......
2023-07-25
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明确了前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来谈传统古琴音乐的分析了。最后是音乐分析,在关于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特点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没有什么作曲格式。因此,古琴根本就没有西方音乐的那种曲式概念,加上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也没有完整的音乐理论,这样,传统古琴音乐的音乐分析也就相对不太复杂,主要是调式分析与简单的和声分析。......
2023-11-25
1960年吴兆基先生教我弹《秋塞》的时候,曾多次将其比之为“中国的悲怆交响曲”,四十年后,我在对《秋塞》进行分析时,也作了如此解释。2007年我收到吴门琴社寄来的吴兆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百年琴韵》,中有两篇吴师自己写的有关《秋塞吟》的文章。......
2023-11-25
怀念孙斐君先生1980年春节刚过,天气依旧很寒冷,我从动物园登上了332路公共汽车,来到了北京大学正门对过的蔚秀园宿舍区,在楼群里,找到了著名教授川岛先生和他夫人孙斐君先生的家。孙斐君先生的健康状况比川岛先生略微好一点儿。就这样,我荣幸地认识了孙先生。几年之后,川岛先生故世了,孙斐君先生就住进了女儿章淹教授的家。但是,孙斐君先生对于友情的珍重,她那一颗纯真的、厚道的、善良的心,却一直为我所敬仰、所珍视。......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