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古琴音乐漫谈之十-潇湘水云及其联想

传统古琴音乐漫谈之十-潇湘水云及其联想

【摘要】:与欣赏其他音乐相似,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欣赏亦应分为刚刚接触古琴或完全不懂古琴阶段、入门阶段以及进一步提高阶段。但是光好听、喜欢听、愿意听就是欣赏古琴音乐的全部吗?回到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话题上。前面说过,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有一个主题,主题就是该曲想要表达的内容。

欣赏与分析有许多共同之处,在很多场合,两者常合在一起,统称为赏析。其最主要的区别是:分析虽然有时是为了使自己能进一步地理解琴曲,但主要还是为了交流,是写给别人看的,含有较多的学术成分,要求也比较严谨,更为深入细致;而欣赏更着重个人心灵上的感受、精神上的享受,形式与内容都相对比较自由。由于欣赏与分析的过程和内容基本相似,这里不再重复,主要只谈不同的部分。

与欣赏其他音乐相似,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欣赏亦应分为刚刚接触古琴或完全不懂古琴阶段、入门阶段以及进一步提高阶段。

对于刚刚接触古琴或完全不懂古琴的人说来,只要觉得好听、喜欢听、愿意听就好。我遇到一些古琴爱好者,他们对于古琴的印象非常好,只要听到那悠扬的古韵声音,就好像进入了远古时代,饭后休息时听听,会感到完全放松,甚至感觉在听催眠曲。他们与那些对古琴一无兴趣只是为了装高雅的人不同,虽然在一些弹琴的人看来档次有些低,但这是欣赏,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艺术欣赏,与那些喜欢听小夜曲、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入门欣赏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光好听、喜欢听、愿意听就是欣赏古琴音乐的全部吗?显然不是。“好听、喜欢听、愿意听”只能说是欣赏的起步阶段,对大多数人说来,还是要听懂它,才能真正欣赏它。我看到一些资料,说有些学者、也有音乐教授级那样的人物曾发表过这样的说法:欣赏音乐不在乎听得懂听不懂,只要好听、听得舒服就行,还说只要将其当作“流行音乐”来听就行。如上所说,这对于最初接触音乐的人说还可以,但对于“音乐欣赏”这个大题目而言,这种说法显得就过于肤浅了。且不说古琴音乐,就是西方音乐,如果说欣赏它“只要好听、听得舒服就行,不在乎听得懂听不懂”,或将其当作“流行音乐”来听的话,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恐怕至多也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大众化曲目或段落。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不对乐曲本身有所了解,我相信,对绝大多数的音乐,绝大多数人即使再坚持,也是无法“欣赏”下去的,最后只能是“受罪”,或“打瞌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音乐会只演奏一些交响曲的部分乐章,或是某个小乐章,或一些抒情的第二乐章,而不演全曲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只有很少数的人愿意听被称为音乐中仙乐的弦乐四重奏,对于标题音乐更是如此。我不知道离开了柏辽兹的说明,有多少喜欢音乐的人能将整部《幻想交响曲》听完。说实在,这是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说来,根本无法将它们当作“流行音乐”来听,它们并不全都这么“好听”,也不像流行音乐那样肤浅地贴近生活的表面,如果听不懂它们究竟想表达什么的话,当然也就听不下去了。而如果在听音乐之前,先看一下乐曲的介绍,情况就会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会都有一些小册子会预先对乐曲作些介绍。至于说音乐学院的人听音乐不在乎听得懂听不懂,可能因为他们自认为是音乐家或者是未来的音乐家,不能不听下去;也可能因为他们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听的是经过特殊训练才有的那种感觉,听的是那些为大多数人听不懂的属于“高级音乐”的乐曲,或者听的是如乐曲的结构是否有序与平衡、旋律是否新颖、和声效果是否特殊、音响配合是否出人意料、音乐色彩是否和谐等等属于音乐专业范围以内的东西。其实他们的“好听”是完全建立在他们的知识与音乐素养积累上,是一般人永远做不到的。实际上作为音乐人,他们还是在去试图“听懂”什么,只不过他们想听懂的东西与一般人不同而已。而至于某些印象派音乐作品,恐怕只有圈子里的人或具有某种特殊灵感的人才能喜欢它,当然还包括那些假充专家的“砖家”们的捧场。

回到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话题上。前面说过,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有一个主题,主题就是该曲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如果要进一步欣赏它,光对古琴的声音或几首小曲觉得好听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它究竟要说什么。如果不了解它想说什么,加上古琴音乐的“不太中听”,对短的琴曲,如上所说犹可,对较长的琴曲就非“打瞌睡”不可。我们年轻的时候听到一个故事,说有个有名的琴家弹琴,一下子来了数十人,十分高兴,一弹就是大曲,琴曲弹完,却发现台下已空无一人,只有一位蹲在地上,翘首以待。琴家异常感动,认为难得遇到了一位知音,可对方却回答说:“谢谢,我听不懂您弹什么,也不想听弹琴,只是先生,您弹琴的这张桌子是我晚上要在上面睡觉的。”当然,这可能夸张了些,或者如有人所说是在故意“贬低古琴”,但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就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因此,在到了古琴音乐欣赏的入门阶段,就必须要了解琴曲的主题,并且要知道琴曲是如何来表现主题的。这在谈分析部分时已讲得很多,希望爱好者细细体会。当然,即便知道了主题,不同的人由于悟性、禀赋不一,地位、经历不一,世界观不一,其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如高手,也还有神秀、慧能之别,更不要说我等凡夫俗子了。但不要紧,只要凡事认真,总有收获。

听西方音乐,特别是听西方古典音乐,常会有人告诉我们,首先要学会听出音乐的主题,再从主题的发展与主题间的关系去进一步欣赏音乐。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主题,与古琴音乐所说的主题是不同的两个慨念,西方音乐的主题主要是指音乐的形式主题,而古琴音乐的主题是内容主题,从前面所讲的古琴音乐的作曲及分析方法中可以看到,如果想用这种欣赏西方音乐的方法来欣赏古琴音乐,除了如上面所提到的《秋塞吟》等极个别琴曲以外,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古琴音乐根本就没有这么个形式主题,即使有,也可能没有什么发展,也没有什么主题间的对持与纠缠等。有人要问,在无法确定古琴曲主题的情况下,又不能用西方的办法来处理,怎么办?我想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从旋律本身出发,在“象形、谐声、会意”三个方面及文词结构方式上去细细体会,如果你的乐感很好,这还是不太难的。

现在来谈一谈如何进一步提高欣赏水平。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欣赏水平,除了在分析一节中说的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明·张路《听琴图》

认真听琴,最好自己能弹琴。聆听的时候,要如同在品茶,或品味一首古诗词,仔细地品味,反复地咀嚼,找出适合于自己的理解来。每次听或弹琴时,感受都不会是一样的,但有体会,要立即记录下来,或与今后听琴相比较,或与他人交流切磋,以便取长补短。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人对同一琴曲的理解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昔人解易,况且一名而有三易。如此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欣赏水平也必将有较大的提高。在听的时候,特别注意要仔细,要有耐心。由于琴是载道之器,传统琴曲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好听”或表面上喜怒哀乐及各种情景的再现,而重在精神层面上的感悟,追求高逸、深远的意境,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因此很多传统琴曲初听并不十分“中听”,甚至摸不着头脑;加上琴音精微,非夜深人静,诸音不得入耳,典型的例子如《五知斋》的《庄周梦蝶》。这就要求想要真正欣赏传统古琴音乐的有心人,在听琴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地听,仔细琢磨,才能渐入佳境,品味出其中深刻的含义来。这就如同食橄榄。现今市场上橄榄几乎已难觅踪影,可能是国人多不喜食之故。初食橄榄,越是品种好的,入口越是苦涩,这恐怕是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的主要原因,但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唾液濡化,反复咀嚼,你就会觉得清香满口,津甜如嫩藕,回味无穷。

弹琴讲究韵,韵是主音之后经过音乐处理后的余音,分析要注意韵;听琴亦然,要听出其中的韵味来。古琴之韵,犹如中国水墨画之渲染,我在《潇湘水云及其联想》一文中说:“第四段起于微风之末,以相似的音型连续大幅度地来回往复吟咏,展示了一片云水相映、水天一色的空濛景象。因用音轻微净澈,犹如用大羊毫蘸极淡极淡的墨在生宣纸上大幅往来挥洒,水墨渲染,微波烟云,着色于有无之间,充满了虚灵的情趣,其音也清,其韵也微,其味也淡,其意也远。”弹琴诸生如能细细品味,而不单纯津津于旋律是否优美,情景是否生动,则于琴虽不能说已登堂入室,却也已得其太半。不仅是韵,有时实音停了虚音未止,虚音似停意犹未尽,耳中音乐还在萦绕,心中情绪犹未停息,甚至手指仍随之无意识地继续运行,韵是音之余,这也许可以称之为韵之余。有人对此嗤之以鼻,但若细究,这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禅境。时人浅薄,妄加评论,实因不知有此境界。当然如果是故弄玄虚,则又当别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弦外之音来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明白说出的意思。这个语典出自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可见,这句话实出于古琴。弦外之音,就是藉弦上之音,发弦外之趣,由琴音直接衍生出虚响之音,或者说是人通过琴音而产生的感觉,所谓的“境生象外,不落形迹”者也。前面说过,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它不可能将所要描述的事象描绘得非常详尽具体,也不可能让每个乐句乐音都在叙述事象,语言尚有“言外之音”,更何况音乐。再者,在描述事象之外,乐音直接作用于人耳,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心理感觉,特别是古琴,大音希声,琴音之后,“留白”甚多,给人们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在弹奏或欣赏古琴音乐时,会有更多的弦外之音体会的缘故。徐青山《溪山琴况》曰:“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是一种由琴音而产生的心灵上的感觉,听琴多了,这种感觉会油然而生。这是在欣赏高级阶段产生的感觉,会使人感到平静、舒适,境界由之得到升华。另外,如《潇湘水云》,透过对洞庭湖水光云影的音乐描述,有的人产生了“国破山河在”的悲怆与愤慨,有的人悟到了宇宙万物的消长变化。这与标题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乐曲标题的直接演绎,而是根据琴曲的减字谱,通过打谱表现出来的音乐而产生的联想,可以说也是一种弦外之音。分析需要一定的联想,欣赏更需要联想,欣赏的联想与分析的联想是不同的。分析的联想必须是有一定根据的想象或联想,所谓“合理的想象”或“合理的联想”;而欣赏的联想则不一样,欣赏的联想只要沾一点边,就可以任凭想象去天马行空,遨游于五湖四海,驰骋于千里之外。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感觉与联想,与韵相似,同样因听者或弹者的气质、修养、情操、情感与学识的不同而不完全相同。在许多场合,弦外之音,特别是心理上的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得十分确切的,这就是所谓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古琴音乐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音乐,我们在聆听与欣赏它们时,也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对各派琴曲、各类琴人、不同演绎、不同见解,要兼收并蓄、相互包容,并仔细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欣赏风格,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准。欣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音乐的再创作,对于古琴音乐说来,则属于三度创作(打谱是二度创作)。再创作的意思是,在标题的提示下,综合前人的经验体会,结合乐曲的旋律,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味出琴曲新的意境与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十分重要,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去想,无边无际地去想,不要为前人、名人、派系、师承、主流观点甚至自己以前的观点所束缚,所谓“不被人惑,一切自看”。对于前人、名人的观点和经验,不可不尊重,但绝不能一股脑儿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要“半肯半不肯”(洞山良价禅师)。因为,对于同一乐曲,听者各人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此,略改杨时百先生的说法:“人各有心,情随境迁,甲听《高山流水》,此心未必乙亦此心,今日听《高山流水》,此情未必明日听时仍此情。”当然,这是针对欣赏者而言,对于分析,也必须具有开放性,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主题合理的范围内,而不能海阔天空、放任飞鸿,因为分析是带着一定学术性质的。总之,开放性,不独对于听琴,对于弹琴、打谱、分析也都如此,只有这样,古琴这块古老的艺术园地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分析时谈到乐语,欣赏当然也要注意乐语。乐语是表现乐曲内容的手段之一,但它也仅是“之一”。我常常听到个别琴人,特别是在教学生时,一谈到某曲,对其中所谓的“乐语”津津乐道,何处是船声、何处是雨声,似乎这是该曲的全部或主要内容,似乎对该曲颇有心得,甚至以此作为独门秘传。对于乐语这种东西,作为分析的一种基础材料,谈谈可以,但若过分强调,至此止步,那么对于古琴音乐来说,终其生也许只能是庭前台阶上一位肤浅的徘徊者。

最后再来谈一下在分析与欣赏传统古琴音乐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功。

一、音乐基本知识。(www.chuimin.cn)

中国的音乐理论虽然起步较早,甚至如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要早于西方上百年,但一直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并且讲得玄而复杂,各说各的,其中还掺杂着不少封建迷信的成分,如不花费大量时间钻进去仔细研究,真有点摸不着头脑。西方的音乐理念虽与中国古代不同,但由于音乐同样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于所有人类说来,其最基本的东西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如七音系五音加两个变音;下行的旋律多表达悲痛、郁闷、伤感及恐怖的气氛,上行则表示兴奋、紧张、疑问的情绪;长音表示辉煌与雄伟或平静与稳定,短音表示轻快跳跃或紧张强烈;另外都有调式、转调、和声等等。由于西方音乐的基础知识比较完整规范,易于理解,因此我认为,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古琴爱好者而言,只要掌握中国音乐五音相生及均调概念,看得懂对什么调式进行如何调弦,再学些西方音乐的基本音乐知识就可以了。简谱其实比五线谱更合适些,因为对中国人说来,简谱更容易学,且古琴中相距八度的音,除音色稍有差异外,音质、音量相近,常作同音使用。而在定调方面,干脆借用西方的几个调名,如1=C等,反而简单。当然,对于从事古琴音乐专业的人,又当别论。若真要学古琴而又没有基础音乐知识,这是学不好的。

二、在学习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要加强音乐基本素质如听力、乐感等的训练,乐感就是对音乐感受的能力。为什么有的人听音乐听半天,不知所云,而有些人很快就能领悟到某些东西,这就是乐感的不同造成的。当然乐感与个人的禀赋有一定关系,但无论个人禀赋有多好,乐感还是要靠训练、靠培养养成的,要多听,多动脑子,多分析,多注意别人的看法与意见。另外要适当聆听一些其他民族音乐及西方古典音乐,这对理解古琴音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阿炳《二泉映月》、刘天华的二胡曲,刘锡津《丝路驼铃》、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沙汉昆《牧歌》、贝多芬《田园》、柴可夫斯基《秋之歌》《悲怆》与《如歌的行板》、肖邦的《bE大调》与《bB小调》夜曲、马勒《大地之歌》、斯美塔拉《伏尔塔瓦河》等等,也可以听一些如德沃夏克《新世界》第二乐章、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等等。只有广泛地听,才能培养起乐感,培养起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三、要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要较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面说过,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基础是文词,所谓文词,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不但要读得多,而且能对诗词曲赋的创作、结构、鉴赏与分析作些深入研究。同时要有较好的古文基础,因为传统古琴的文献都是用古文写就,不懂古文,或似懂非懂,是没有办法读通的。并且,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琴为载道之器”的“道”是什么,可以知道古人的思辨逻辑与方法,可以懂得古人的道德理念。这些都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琴弹得再好,听得再多,也还是无法懂得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无法感受古琴的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外国人才可能听得懂古琴的原因。在不少场合,也常会听到一些外国人吹捧古琴,不过不要激动,其实,他们不是捧古琴音乐,而是捧“东洋景”,说得难听些,只是如捧过去老太婆头上的“巴巴”一样。

四、他山之助。

如果我们在作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分析与欣赏时能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如书法、绘画、戏曲、其他音乐等,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书法之美在布局,尤在线条,线条之韵律与空灵,犹如琴音。“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犹琴之重气韵。另外,弹琴也常能从书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中锋取正,侧锋取妍”、“逆出回锋”之于用指,“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于结构,等等。关于书法与古琴,其相似及相互借鉴的内容,可参考前人相关论述,如有可能,笔者会另文再谈。

绘画重意境,琴曲之意境常可从绘画得。弹《梅花》看王冕《南枝春早图》,弹《平沙》看王渔父《月夜飞凫》、张书旂《芦雁图》,弹《秋鸿》看林风眠《秋鹭》,其他如倪云林之山水、郑板桥之兰竹等画作对于古琴艺术均有启发之处。

戏曲,尤其是昆曲,其腔韵变化之美,有似琴之“韵”,弹琴时亦当参考用之,以使乐音接近自然而真实,音色变得丰满而有个性。

还有其他多方面的知识,甚至数理建筑、天文地理等,亦多多益善,取资借鉴,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最后,想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一时间谈不好,就会流于空谈,这里只能点一下。这就是,不论是弹传统古琴的,还是听传统古琴的,或研究传统古琴的,要想真正有一点收获,首要的恐怕还是要“心正”。

2011中秋完稿

吴湖帆《北苑潇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