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传统古琴音乐,首先想谈一下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并且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本身就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歌赋。按照西方音乐的概念,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应属于标准的标题音乐范畴,具有标题音乐的一切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标题音乐的鼻祖。了解了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我们再讨论另一个问题,在理解与评论传统古琴音乐时,是否可以像对诗词小说那样,对琴曲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文学性的评论?......
2023-11-25
明·杨抡(太古遗音·楚歌》
杨时百先生一方面说要“如自远堂仿松弦馆例,删尽原文,于减字谱以外,不著一字,校《五知斋》大雅多矣”,“习琴者弹高山,但作山景观,弹流水,但作流水声听,足矣”;一方面又在《琴谱三卷》中,将前面所说的大段描述放在他编制的新四行《流水》谱之前;他一方面说“沧海龙吟旁注云,此龙声也,不知何椐”,并称之为“江湖派门面话头”;一方面在他的《琴话》卷二第七十三页又说“此外……渔歌之歌声、橹声、风雷之声,沧海之龙声,皆谐声之显”。并考定《潇湘》之变声系“转柁声”。其实,据我个人分析与猜想,杨先生之所以有这些矛盾,可能有其自身的苦衷。作为古琴大师的他,对于古琴的基本属性及中国古琴音乐的传统做法并不是不知道的,只是因为在当时,他遭到一群一边倒的“假洋鬼子”的围攻,而在这些人眼里,绝对音乐是至高无上的,也许,他想利用这些人对传统古琴音乐的空白以及对西方音乐的一知半解,有意识地把传统古琴音乐抬高到绝对音乐的高度,去与之抗衡。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想,不足为据。(www.chuimin.cn)
现在来谈《松弦馆》的“删尽文词”。因为当时流行“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又“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也就是说,将已有的器乐化的琴曲按“一音填一字”,如《浙字释音谱》,或如杨抡的《太古遗音》;又将已有的诗词甚至散文,按“一字配一音”谱成新曲。这种一音一字的做法,其词受音乐限制,除非短曲,即便高手,也多只能敷衍成章,大量的则是粗制滥造、语意重复、逻辑颠倒,甚至俚俗不堪;而一字一音,其音,由于限制于汉字本身的字数与音韵,除少数外,奏出来也多为“呕哑嘲哳难为听”,这种情况已的确严重阻碍了古琴音乐的发展。此时,严天池振臂疾呼,中流砥柱,“一时琴道大振”。但严氏的这一“删尽文词”号召,不仅删掉了糟粕,也把其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扔掉了。即便如《浙字释音谱》为一音填一字,其《秋鸿》及《渔歌》等曲的歌词,也颇有文采,对曲情的理解有一定帮助,《五知斋》虽也感到其不便演唱,词义未必达谱,其中多重复拖沓之处,但还是将其附之曲末,自有个中道理。正如《五知斋》的编者之一的周鲁封所说:“一操必有一操之命意,即文不能入调以合奏,亦当存文以备览,庶不负古人制曲之心。”就是一字一音的曲子,如查阜西先生所举的《湘妃怨》及《阳关三叠》等,至今尚犹脍炙人口。除此以外,严天池在删尽歌词的同时,也删去了琴曲原有的一切题解、小标题、后记等有关乐曲的文字说明(他自己对个别琴曲如《关雎》及《神化引》所写的简短文字除外),关于这一点,他没有作任何说明,但影响所及,以后的许多琴谱却也大加仿效。的确,古琴曲的题解、小标题、后记多有许多不实、荒谬之处,但其中有很多资料与评论对琴曲的弹法及理解却很有帮助,删掉以后,弹者与听者会感到困惑。杨时百先生后来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如此,他还从另一角度,进一步感到了《松弦馆》的问题。他认为,这样一来,“习琴者但知无词为古谱,有词为俗谱,认为有词之谱不足学,而后之琴谱亦多将其剔之于外”。他又说,他学琴十七年后乃知“有词与无词未可偏废,欲求声音圆满,非无词不能究其精微,欲求制谱之法,非有词者不能寻其结构。松弦馆以前,有词之谱多,是以制曲者亦多,松弦馆删词以后,尽传无词之谱,是以制曲者日少,以至于无,今且将绝也”。彭庆寿先生更认为:“无辞之谱,初非有害于琴也,因无辞而谱法终秘,则为害烈矣,今之人仍薄有辞,而不道然,于无辞,旧谱已多不能传其节族,遑论更制无辞新曲,后之人既莫能得新曲,又无从知旧谱,琴之运命,尚待言乎。”因此即便是杨先生,显然对严天池删尽文词还是有异议的。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谈到传统古琴音乐,首先想谈一下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并且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本身就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歌赋。按照西方音乐的概念,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应属于标准的标题音乐范畴,具有标题音乐的一切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标题音乐的鼻祖。了解了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我们再讨论另一个问题,在理解与评论传统古琴音乐时,是否可以像对诗词小说那样,对琴曲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文学性的评论?......
2023-11-25
音乐、舞蹈、绘画的特点是弥补“言之不尽”。那种认为“音乐在人类的思想形式中最为精详,远胜于言语”的说法,只是音乐人的自我陶醉而已;而《松弦馆》所谓“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也尽一面之辞。更不用说佛家之“明心见性”之类的语言,丰子恺所称“最为精详”的音乐又如何来描述?不惟音乐,即使将音乐、绘画、舞蹈加在一起,恐怕也无法表达。......
2023-11-25
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仔细研读秋塞牧犊的《乱翻书,与“渔夫”谈神奇谱潇湘题解》与处士横议先生《赞同秋塞观点谈是曲》后,我发现,拙文与《〈潇湘水云〉题解辨析》相比,有分歧,但也不乏共同之处。先谈秋塞先生的文章。不过,使我欣慰的是,似乎秋塞先生也在怀疑“九嶷”之说了,这正是我要说的。似乎秋塞先生也同意题解的文字不会是郭沔写的,这点我们又一致了。......
2023-11-25
明确了前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来谈传统古琴音乐的分析了。最后是音乐分析,在关于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特点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没有什么作曲格式。因此,古琴根本就没有西方音乐的那种曲式概念,加上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也没有完整的音乐理论,这样,传统古琴音乐的音乐分析也就相对不太复杂,主要是调式分析与简单的和声分析。......
2023-11-25
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杨时百先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古琴音乐,我们来简单地研究一下传统古琴音乐是如何作出来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内容音乐,作曲是为了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诗既成,参照诗之节奏韵律,作成有词之原始琴歌,称之为“弦歌”。“无文之曲”不是指上面所说的在文词基础上的器乐化的琴曲,而是根本就不依赖文词直接作成的曲子,但这在传统古琴音乐历史上,属极少数。......
2023-11-25
与欣赏其他音乐相似,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欣赏亦应分为刚刚接触古琴或完全不懂古琴阶段、入门阶段以及进一步提高阶段。但是光好听、喜欢听、愿意听就是欣赏古琴音乐的全部吗?回到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话题上。前面说过,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标题音乐有一个主题,主题就是该曲想要表达的内容。......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