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费丹旭《昭君出塞图》我1959年学弹《秋塞吟》时,吴兆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先师虽未再对“《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作进一步阐述[1],然我感到这一命题的含义深远,应作更深入的探讨,故兹不揣浅陋,试而为之。《秋塞吟》是一部悲叹西汉王昭君一生不平遭遇的乐曲。......
2023-11-25
1960年吴兆基先生教我弹《秋塞》的时候,曾多次将其比之为“中国的悲怆交响曲”,四十年后,我在对《秋塞》进行分析时,也作了如此解释。在此文发表之后,就有人向我提出,吴师所说的“交响曲”应是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我当时不甚相信,因为这是我不止一次亲耳听见的,不该有错。2007年我收到吴门琴社寄来的吴兆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百年琴韵》,中有两篇吴师自己写的有关《秋塞吟》的文章。一是1985年8月写的《操缦随笔》,其中写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收音机里听到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当时痛感大好河山支离破碎,目睹侵略者到处横行,自身生活极度困难,厄运的魔鬼在向国家、民族、个人袭来,百感交集,不能自已。翻读《五知斋琴谱》,《秋塞吟》描写了类似的感情。在打《秋塞吟》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遭遇,对曲调的意义,有了不尽同于《五知斋琴谱》的解释的理解。”在另一篇1983年写的《我对古琴曲〈秋塞吟〉的理解》中,也作了相似的阐述。这使我感到十分困惑,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为此,我分别将《秋塞》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作了对比。与柴氏《悲怆》的对比,见拙文《秋塞吟——中国式的悲怆交响曲》(已收入本书),在此不再赘述。现在来谈一下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四首交响曲之一,虽然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其中特别是第一乐章,有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的阴暗描述,但从全曲总体来讲,它是积极的,是一首“与命运作斗争而终于取得胜到的乐曲”。
《命运》第一乐章:命运之神以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一次又一次铺天盖地地向人们砸来。它时而如暴风骤雨、震天雷鸣,时而如彤云密布、阴霾漫天,时而如万千铁蹄、呼啸而来,时而又如隆冬寒夜、阴风袭人……把人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人们好像行走在一条荆棘密布、艰难曲折的羊肠小道上,充满着焦虑、不安、惊恐、失望与沮丧。虽然人们从第二主题中看到了一丝丝安慰与希望,但在命运的淫威下,人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与软弱,虽经多次激烈挣扎,但最后在最强音的命运敲门动机中结束了这一乐章,命运还是主宰着一切!
第二乐章是人们的反思。第一主题的抒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第二主题的英雄旋律使人们从疑问、徘徊中看到了方向:只有与命运进行斗争,才能得到解放。
第三乐章是一复三段的诙谐曲。第一段,人们在命运的挑衅面前,仍显得畏缩而悲观;中段c小调转入C大调后,形势变得明朗,积聚起来的反抗力量已经成长,到处充满着生气、欢乐和力量。末段对峙的两个主题均以极低的音量,用顿音方式断续奏出,渐渐进入了一片几乎寂静的状态,只听见轻微的弦乐背景下,定音鼓从遥远处传来低而神秘的命运节奏,象征着黎明前的黑暗。经过了长时间痛苦的准备与煎熬,东方升起了太阳,觉醒了的力量终于冲破命运日渐式微的抵抗,不断壮大,并以雷霆万钧之势,冲进了乐曲的最后乐章。
最后乐章充满着胜利和欢乐,一片灿烂光明,虽然偶尔闪现过命运淡淡的影子,但很快在人们胜利的凯歌声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全曲在长达几十个小节的C大调和弦的轰鸣声中辉煌结束,命运被彻底地战胜了!
回顾《秋塞吟》的内容,吴师的解说虽然与我在《秋塞吟——中国式的悲怆交响曲》一文中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基调与总体还是一致的。即便完全按照吴师在他《我对古琴曲〈秋塞吟〉的理解》中的说法,《秋塞吟》描写了一个与昭君一样受尽命运压迫的灵魂,最后在命运的残酷摧残下“阿弥陀佛”去了,命运仍是不可战胜的!显然这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所表达的“命题”是不相吻合的,而与柴氏之《悲怆交响曲》恰恰相符。对此,我产生了疑问:吴师对西方音乐颇为喜爱,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后来,看到香港叶明媚女士1977年左右访问吴师后所写的《苏州古琴家吴兆基的琴论和琴艺》一文,从中得到了启示。她在文中写道:“吴师将《秋塞吟》来比喻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他说,《秋塞吟》是中国的《悲怆》交响乐。”她的文章发表在我写《秋塞吟》文之前五六年,而直到前两年,即我的文章写成并发表后数年,我才看到她的文章。我们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到吴师讲这些同样的话的,相互没有印证,这就证实了吴师确实说过“《秋塞吟》是中国的《悲怆》交响乐”。只不过在叶文中,吴师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与柴氏之《悲怆》相并而谈。为什么会这样?此事我多年不得其解,经过反复思考,作为那个时期的过来人,我大胆作了如下猜想。
吴师1943年所听到的乐曲应该是柴氏之《悲怆》,而非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1]。从那个时期直到70年代,收音机是绝对稀罕之物,即使有,电台也极少播放西方的交响乐。80年代以后,老百姓虽然拥有的收音机数量有所增多,但由于长期的社会政治原因,除少数专业人士外,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西方音乐。因为共产主义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大力赞扬过《命运》,该曲内容也多少有点符合革命的理念,有时还能见诸报端,很多人也就因此知道贝多芬有一首《命运》,虽然没有听过。《悲怆》也因为列宁曾经喜欢,偶尔也会有人提起。因为《命运》与《悲怆》的主题都是“命运”,在当时,极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常常会将其混为一谈。吴师虽然曾听过《悲怆》,但1977年吴师已是古稀之年,对于一个古稀老人说来,《悲怆》只是在1943年听过,对近四十年前的事出现记忆差错或发生混淆,是不足为奇的。我今也已古稀,常将一些不常弹的或不常听的甲曲误为乙曲,将过去的甲事混为乙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同一次采访中昊师将《秋塞吟》比喻为《命运》,又说“《秋塞吟》是中国的《悲怆》交响乐”的原因。而我学《秋塞吟》是在1960年,当时吴师正当壮年,应该说记忆比较可靠。另外一种可能是,虽然《秋塞吟》谈的是与《命运》不同的“命运”,但光从字面上说,“命运”与“悲怆”是《秋塞》的共同主题,《命运》的第一乐章也的确有与《秋塞》相似“悲惨”的一面,两者还能搭得上一点边,做个勉强的比喻,也马虎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命运》的结局是革命的成功,是对革命的赞扬,有恩格斯这一护身符,在当时这样说是比较保险的。而《悲怆》则不一样。《悲怆》是对社会的控诉,是消极的,虽然它也有列宁这块牌子,但列宁毕竟是修正主义国家的创始人,牌子不硬,弄不好会有“借曲讽今”之嫌。因此,在吴师所处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写成文字时,将《命运》与《悲怆》混起来,只谈《命运》,避开《悲怆》,是明智的做法,可能更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与气氛。细读吴师1985年的《操缦随笔》,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政治烙印。另外,我相信,如果吴师能有机会再一次将《秋塞》与《命运》及《悲怆》进行比较的话,他一定会说:“我当年听到的的确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
另外,吴师在1983年写的文章中谈到《秋塞》第六段中与《渔歌》相似的旋律,他觉得这样不妥,并作了具体的修改,但后来并没有作任何实际的改动,见1998年出版的《吴门琴韵》及吴师的同名CD。虽然吴师并没有说明原因,但我感到是因为吴师后来发现他的这个结论有问题。在《秋塞》,这段旋律表现了主人公已经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抗争的哀叹;而在《渔歌》,则表现了渔舟顺流而下、一泻千里的景象。同一段旋律在不同的乐曲中,由于上下旋律的链接不完全一样,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何况在实际弹奏时,两曲的这段旋律虽然相同,但处理的手法不一,也就没有修改的必要。再者,1983年的文章并没有正式发表,也就没有说明的必要。琴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常常会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改进自己的弹法,也就是说,不固步自封,不断地否定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琴人。
附录 我对古琴曲《秋塞吟》的理解
吴兆基
古琴曲《秋塞吟》,又名《搔首问天》、《昭君怨》。见存古琴曲谱对于此曲的解释大多根据《五知斋》琴谱,认为作曲者是汉明妃王昭君,《五知斋》琴谱在琴曲后记中说:“塞外涼秋,最是动人悲思,况以明妃处此,愈增伤感之怀。调入丝桐,声声仿出一种抑郁忧愁,去国离乡之苦……”中国古人作曲,往往假托为某一名人所作。例如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柳宗元作《渔歌》,司马相如作《凤求凰》,屈原作《离骚》等,《秋塞吟》是否明妃所作,不在这里考证,但曲调主题鲜明,是古琴曲中的一首“悲歌”则是为多数琴家所承认的。我还以为此曲之妙,不仅在于写出了明妃的“悲”和“怨”,《五知斋》琴谱在曲首写道:“曲中忧愁悲怨,听之增人牢骚不平之气。嗟乎,士屈于不知己,岂独明妃也哉!”说出此曲真正的主题思想。
一个作曲者,只能是当他在曲中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感情时,所作的曲子才能是较好的作品;而演奏者在演奏某一名曲时,也只能是当他真正体会并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时,才能演奏得较成功。演奏的技巧,只能是演奏的基础,对演奏效果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www.chuimin.cn)
1943年春,我身处敌占区,目睹侵略者猖獗肆虐,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无限悲愤。身在敌区心思汉,藉这两首琴曲来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收音机中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结合当时生活上极度困难的感受,逐渐体会到《秋塞吟》一曲,与其说是描写汉明妃的怨思,不如说是一位封建王朝时期的书生,在抒发他一生的坎坷遭遇,满腹牢骚不平之气。曲名《搔首问天》,较形象地托出了乐曲的主题思想。我是这样来理解整个乐曲的:一位贫寒出身的书生,自小发愤读书(这是在中国封建帝王时期,能取得社会政治地位的主要途径),得中秀才举人(相当于现代的学士、硕士学位)后,谋得一官半职。但由于不善逢迎,才入宦途,就遇挫折,壮志未酬,几致轻生。这就是乐曲在第一、二、三段中所描写的情调。它的主题旋律,在第一段一开始的泛音,就体现了出来。首句
由低而高,体现了苦读后成功,仕途得意;二句
由高突然趋低,体现了宦途受挫,失意。泛音结束后取音于一至四弦徽外,逐步升节,描写了书生少儿时期的清贫身世,发愤苦读。第二段一开始句
音节从一跃三度,在琴曲中甚为少见,体现书生的一举成名。嗣后琴音时而略升,时而下沉,宦海浮沉,回旋不已。至第三段结束前的双弹、拨剌伏,
,描写了书生虽努力周旋于乡绅官僚之间,终因傲气不屈,几度厌世轻生,但三段结尾时,又一次出现高潮,书生战胜命运之神,再度青云得意。第四段至第六段,环绕主题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宦途多舛,奋斗半生,终不能战胜种种恶势力,不能不感叹于“士屈于不知己,岂独明妃也哉!”于是六段结尾,再次出现双弹、拨剌伏,
的消极,厌世音律!嗣后,虽雄心未泯,意欲东山再起,但终于力不从心,最后只得皈依佛门,第九段两句
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了此残生。末句
于六弦九徽取音结束全曲,在琴曲中也属罕见,岂非体现了书生虽已身入空门而壮志未已欤!
为了更好地突出琴曲的主题,对乐谱试作了一些修改:
(1)第六段起描写了书生最后一次的无力无效挣扎,原谱采用了一些和《渔歌》相同的旋律,可能是作者拟写书进取绝望,退隐于“渔”的情绪。窃以为《秋塞吟》和《渔歌》都是古琴名曲,但描写的主题不同,不宜穿插仿效。属此,删去了再作至带起一节而改为自
起,即接
段末自
起亦采取了不同于《渔歌》的节奏处理。
(2)第九段中(阿弥陀佛)改为三作,分“实”、“散”、“泛”。
(3)尾散泛音,原谱和《渔歌》全同。为了使主题贯串始终,亦作适当修改:
以上的理解和修改是否有当,尚希操缦高手有以指正。
一九八三年四月
附记
同样的曲谱在《自远堂》等琴谱中,把它名为《水仙操》,有些琴家把此曲理解为俞伯牙学琴的故事。故事说: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之后,虽学会了些琴曲,但达不到“精神寂寞、情志专一”的程度。后来,伯牙一人在蓬莱山(今中国山东省山东半岛东端沿海)上,听得“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寂寞,群鸟悲号。恍然颖悟,遂成为天下妙手”。这样,就把琴曲理解为描写大自然的作品,而标题为《水仙操》。虽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以乐曲所表现的客观情调,实难同意《自远堂》的观点。
【注释】
[1]贝多芬也有一首名叫《悲怆》的同名曲,但不是交响曲,而是奏鸣曲,与《秋塞吟》意境明显不同,故而不作考虑。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清·费丹旭《昭君出塞图》我1959年学弹《秋塞吟》时,吴兆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先师虽未再对“《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作进一步阐述[1],然我感到这一命题的含义深远,应作更深入的探讨,故兹不揣浅陋,试而为之。《秋塞吟》是一部悲叹西汉王昭君一生不平遭遇的乐曲。......
2023-11-25
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杨时百先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古琴音乐,我们来简单地研究一下传统古琴音乐是如何作出来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内容音乐,作曲是为了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诗既成,参照诗之节奏韵律,作成有词之原始琴歌,称之为“弦歌”。“无文之曲”不是指上面所说的在文词基础上的器乐化的琴曲,而是根本就不依赖文词直接作成的曲子,但这在传统古琴音乐历史上,属极少数。......
2023-11-25
在《传统古琴音乐的作曲》一文中,我又提到,《秋塞吟》运用主题这一概念的作曲方式与西方奏鸣曲有相似之处,现在想对此作进一步分析。不过,这也是命运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奠定了《秋塞吟》这一琴曲的基调。在《秋塞吟》中,我们已经看到,对光明与反抗主题进行摧残压制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命运主题,它还有一个帮凶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帮着命运主题进行打压。......
2023-11-25
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仔细研读秋塞牧犊的《乱翻书,与“渔夫”谈神奇谱潇湘题解》与处士横议先生《赞同秋塞观点谈是曲》后,我发现,拙文与《〈潇湘水云〉题解辨析》相比,有分歧,但也不乏共同之处。先谈秋塞先生的文章。不过,使我欣慰的是,似乎秋塞先生也在怀疑“九嶷”之说了,这正是我要说的。似乎秋塞先生也同意题解的文字不会是郭沔写的,这点我们又一致了。......
2023-11-25
弹《五知斋》的《秋鸿》,一定要参考《五知斋》关于《秋鸿》弹法的提示与《秋鸿》原辞的意境来弹!但要注意,《秋鸿》原辞与《秋鸿》各个段落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这就是为什么《五知斋》将《秋鸿》原辞放在曲末,并删去段号的原因。“引子”是由第一段“天南烟远”与第二段“塞北天高”组成,实际上也就是交代了《秋鸿》这一曲子的目的地与起飞地。......
2023-11-25
明确了前面几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来谈传统古琴音乐的分析了。最后是音乐分析,在关于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特点中,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没有什么作曲格式。因此,古琴根本就没有西方音乐的那种曲式概念,加上中国传统古琴音乐也没有完整的音乐理论,这样,传统古琴音乐的音乐分析也就相对不太复杂,主要是调式分析与简单的和声分析。......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