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近时在网上看到有一些关于《潇湘水云》的论文,说是有一个叫黄菜的元朝文人写了一首关于郭沔及《潇湘水云》的诗:“鹿死徒负隅,虎视犹自固;长怀惓惓情,环顾茫茫雾;居正托空言,偏安终故步;靖康耻未消,嘉定疑犹怖;忍割重臣头,谄事儿皇父;楼阁起荒村,笙歌杂野哭;骠骑索绣珍,胥吏追徭赋;竞供权贵嬉,那问灾黎诉;蹈海不尊秦,入山惟望楚;抱琴问九嶷,掇梃归三户;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并以此证明郭沔作《潇湘水云》的初衷是“长怀惓惓情”,《神奇秘谱》的题解是有根据的。
其实,这首诗我早在《查阜西琴学文萃》中就见到过,它刊载于查先生《诗剩》之一的《西行诗剩》中,名《补元人咏郭沔诗》。在《诗剩》序中,查先生说,由于少时聪颖,“塾师周春源导余作诗,尔后颇有作,录之成册,自赏珍藏,未尝轻弃。1927年长沙马变逃汉未携,继后1937避日寇又未携,遂不复珍惜。兹所剩皆回忆,结至家迁昆明者目为《劫灰臆余》,在昆时所作称《西行诗剩》,战后回苏所作极少,称《吴门残简》”。既然该诗查先生收在《西行诗剩》中,并称是昆明时所作,说明这是查先生的作品,绝非出自元人之手,查先生是绝不会将他人的作品收入自己的作品集的。
当然,既然诗名《补元人咏郭沔诗》,是补充之意,当有所据。查先生在该诗的说明中说:“昔曾偶见一本《辍耕录》,记元初黄某咏郭沔诗中有‘蹈海不尊秦,入山惟望楚’,‘长怀惓惓情,环顾茫茫雾’诸句,久不能全忆。近读《元史》,复按地志所称韩谱湟废之义,始知郭之南游乃伤韩侂胄张岩之复,乃据史以补之。”
查《辍耕录》即《南村辍耕录》,为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是一部记录元代法令制度及见闻琐事的杂记。我特意将全文找来并浏览了两遍,又用搜索软件在计算机上对该文用“郭沔”、“黄某”、“黄菜”、“潇湘”、“潇湘水云”及“蹈海不尊秦”、“入山惟望楚”、“长怀惓惓情”、“环顾茫茫雾”等语句反复搜索了数遍,回答始终是“WORD”没有找到与此条件相匹配的项,这就基本认定查先生的记忆有误。查先生之说究竟出于何处,不得而知,但至少不在《南村辍耕录》里。说实在,即使《南村辍耕录》确有此记载,也不能就认定其确定性。因为《南村辍耕录》本身就是自书、收集、转抄的一本笔记类小说。其中有的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如元朝典制、宋元战争一些具体描述以及一些科技、民俗掌故等,并在书法绘画研究与诗词的评论上也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不过,纵观全书,内容杂乱,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一些稗官杂说、民间传闻、他人传抄、小说笔记等,信手抄来,内容未经证实,有不少更是弄神弄鬼,荒诞不经,无所依据,不足以成为考据之用。现在既然没有找到相应字句,也就更无从去评论了。附带说一句,关于《南村辍耕录》还有一小故事,《南村辍耕录》首页开篇为陶氏好友孙作所写之“叙”(序),其中说:“余友天台陶君九成,避兵三吴间,有田一廛,家于松南。作劳之暇,每以笔墨自随,时时辍耕,休于树荫,抱膝而叹,鼓腹而歌。遇事肯綮,摘叶书之,贮一破盎,去则埋于树根,人莫测焉。为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一日,尽发其藏,俾门人小子萃而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题曰南村辍耕录。”也就是说,陶宗仪将树叶当作纸,《南村辍耕录》是一本写在树叶上的书。在树叶上写字,偶尔为之,略记一二,或有可信。如再“贮一破盎,埋于树根,并为是者十载,累盎至十数”,后来又“尽发其藏,录之得凡若干条,合三十卷”,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作书如是这样,其内容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相比之下,他的另一部笔记《说郭》中的不少内容更无实际依据可索。
再退一步,即便真有这么一位黄某写了这么一首诗,出自何处不得知,其究竟为何等人物不得而知,其写诗的背景、依据不得而知,当然其所叙内容的可靠性也就更不得而知了,加上其说又与袁桷相左,袁桷是郭沔之再传弟子,如相比较,那只能相信袁桷的了。(www.chuimin.cn)
再来看查先生的说明。查先生所称“韩谱湟废之义”,不知何意。“湟”意为低洼积水处,加“废”不通。如系“遑”之假借,按“遑论”立说,也难解其意。后读袁桷《琴述》,有“韩谱湮废已久”词,猜“湟”或为“湮”之误。韩谱即韩侂胄祖韩忠献家藏秘谱,以《嵇氏四弄》为主,后归张岩。张又在瓦市密购民间诸谱,其中《蔡氏五弄》尤为突出,将此二者相合,定为十五卷。在付梓前,张即罢官,未果。后有浙人杨缵将其归入以其为首编纂的《紫霞洞谱》之中。如此说来,韩谱虽名亡实存(本来恐怕就无名),不存在湮废或湟废之说。如果说是因为韩府无人能琴,韩谱久存箱底,无人过问,归张后,开始秘而不宣,后来虽加入十五卷《琴操补》,但未能出版,直到《琴操补》归郭沔并由其进行研习后,才得以在《紫霞洞谱》中公开,而谓“韩谱湮废已久,至东嘉郭楚望始绍其传”,倒还说得通。
至于“郭之南游乃伤韩侂胄张岩之复”,对此,袁桷二诗已明确指出,郭沔在张家并不愉快,“韩侂胄张岩之复”是给郭沔提供了一个离开“为尘所欺”的官场的机会,南游并非因“伤韩张之复”,而是其日夜所思、早晚要发生的事,这里不再重复。
“读元史”、“据史而补之”,则指查诗,从“靖康耻未消,嘉定疑犹怖”直至“竞供权贵嬉,那问灾黎诉”,与郭无关,不再评述。至于“蹈海不尊秦,入山惟望楚;抱琴问九嶷,掇梃归三户;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即使聆听查先生本人的《潇湘水云》录音,你能听出这些内容吗?
在其他文章中我曾提到,作为学者,查先生在《潇湘水云》问题上曾有过反复变化,20世纪30年代由查先生主持的《今虞琴刊》刊发的《觉园琴集序目》中有关《潇湘水云》的说明就明确指出:“宋郭楚望泛洞庭,见烟波浩渺,云水苍茫,情动乎中,遂作斯曲。”只字未提“九嶷”,未提“拳拳”之意,抗战时期因愤当局作为,加上受黄诗的影响,作此诗明确将“长怀惓惓情”提了出来,则是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杨时百先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古琴音乐,我们来简单地研究一下传统古琴音乐是如何作出来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内容音乐,作曲是为了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诗既成,参照诗之节奏韵律,作成有词之原始琴歌,称之为“弦歌”。“无文之曲”不是指上面所说的在文词基础上的器乐化的琴曲,而是根本就不依赖文词直接作成的曲子,但这在传统古琴音乐历史上,属极少数。......
2023-11-25
清·费丹旭《昭君出塞图》我1959年学弹《秋塞吟》时,吴兆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先师虽未再对“《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作进一步阐述[1],然我感到这一命题的含义深远,应作更深入的探讨,故兹不揣浅陋,试而为之。《秋塞吟》是一部悲叹西汉王昭君一生不平遭遇的乐曲。......
2023-11-25
在《传统古琴音乐的作曲》一文中,我又提到,《秋塞吟》运用主题这一概念的作曲方式与西方奏鸣曲有相似之处,现在想对此作进一步分析。不过,这也是命运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奠定了《秋塞吟》这一琴曲的基调。在《秋塞吟》中,我们已经看到,对光明与反抗主题进行摧残压制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命运主题,它还有一个帮凶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帮着命运主题进行打压。......
2023-11-25
另外,联想范围可广可窄,而分析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固定,为此,在《潇湘水云联想》之外又写一篇《试析》。《潇湘》一曲是古琴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琴曲之一,近来我一直试图用一个弹琴者的感受来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潇湘》的第一段用泛音演奏,不过不像其他古琴曲那样将泛音段主要用作引子。本段水云声是《潇湘》创作上的一个特色,也只有古琴才能充分予以表现[1]。......
2023-11-25
仔细研读秋塞牧犊的《乱翻书,与“渔夫”谈神奇谱潇湘题解》与处士横议先生《赞同秋塞观点谈是曲》后,我发现,拙文与《〈潇湘水云〉题解辨析》相比,有分歧,但也不乏共同之处。先谈秋塞先生的文章。不过,使我欣慰的是,似乎秋塞先生也在怀疑“九嶷”之说了,这正是我要说的。似乎秋塞先生也同意题解的文字不会是郭沔写的,这点我们又一致了。......
2023-11-25
如是1190年,则郭沔享年七十多岁,这在当时,已属古稀,且五十岁成名也属正常。但1320年的《题徐天民草书》又曰“东嘉郭楚望始绍其传”,查唐高祖武德五年,曾以永嘉县地置东嘉州,东嘉即永嘉,故郭沔为永嘉人无疑。前面说过,《琴操补》的编纂工作在罢官以前已完成,郭参与此工作,就不可能在张罢官以前不在张家。有人说,据《琴谱正传》,张岩曾随郭沔学《乌夜啼》,......
2023-11-25
弹《五知斋》的《秋鸿》,一定要参考《五知斋》关于《秋鸿》弹法的提示与《秋鸿》原辞的意境来弹!但要注意,《秋鸿》原辞与《秋鸿》各个段落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这就是为什么《五知斋》将《秋鸿》原辞放在曲末,并删去段号的原因。“引子”是由第一段“天南烟远”与第二段“塞北天高”组成,实际上也就是交代了《秋鸿》这一曲子的目的地与起飞地。......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