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藏布达拉宫:宏大壮观的宫殿与山体完美融合

西藏布达拉宫:宏大壮观的宫殿与山体完美融合

【摘要】:布达拉宫依着山势而建,楼分十三层,高百余米,房屋数千间,好像从山脚开始,寝殿、佛堂、灵塔殿、僧舍就把整座山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宫殿与山体浑然天成,殿宇嵯峨,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松赞干布用了十年时间统一高原,又用了十年时间修建这座宫殿。直至吐蕃王朝灭亡,整个布达拉宫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据说布达拉宫最初建成时,便有九百九十九座宫室,加上红山顶上修的一座宫殿,凑足千座之数。

布达拉宫

一说起拉萨,整座布达拉宫便会立刻从脑海中生长出来,速度之迅疾令我都暗自吃惊,似乎拉萨这个词是一默念出来,布达拉宫的形象就同时一跃而出;就像一提西安就会出现跪着的兵马俑;一提日本,富士山的山尖便盖上了白雪;一提英国,伦敦城中心的大本钟就开始滴滴答答走了起来。

辉煌的金顶

与澈蓝的天空相拥

纯白色的墙壁

与涂成红色的边玛墙交映

金属饰物

守护着每所古老的殿堂

布达拉宫一点点地

住进了每个

远道而来的人心中

虽然拉萨不仅仅只有布达拉宫,但也只有布达拉宫能代言整座拉萨城。而且这座白色宫殿好似凭空降临在一座孤山顶上,山势陡峭高峻,岩石嶙峋,坚硬的山石与宏伟的宫殿融为一体,形象如此鲜明,哪怕只望上一眼,便让人想忘记也难。

布达拉宫依着山势而建,楼分十三层,高百余米,房屋数千间,好像从山脚开始,寝殿、佛堂、灵塔殿、僧舍就把整座山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宫殿与山体浑然天成,殿宇嵯峨,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玛布日山是一座平地拔起的孤山,所以布达拉宫就好像横空出世的天上宫阙,远在数十公里之外,就能看见它磅礴宏大的雄姿。

站在玛布日山脚下,抬头仰望,眼前这座宫殿直入天际,白云绕着金顶飘动,就像布达拉宫上方飘动的无声音韵,因寂静而自由悠扬,若有若无。一条“之”字形的山路,像串起音符的谱线,高低起伏,在顶部涂着红色的白墙围护下盘旋而上。

布达拉宫东部是达赖喇嘛居住的白宫,中间是佛殿、灵塔殿的红宫,西边是白色的僧房。白宫高达数十米,有着城墙一样的宽阔墙体,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其上是一层层涂成黑色边框的窗户,再向上两侧白宫簇拥出中央的红宫,宫殿顶端矗立着三座鎏金宝塔,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

布达拉宫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纯白色的墙壁与涂成红色的边玛墙交映,辉煌的金顶与澈蓝的天空相拥,金属饰物守护着每间古老的殿堂,还有那弧度优美的飞檐上随风飘荡的柔软香布,让布达拉宫一点点住进每个远道而来的游人心中。

喜欢安静地看布达拉宫墙的纯白色,每当身穿赭红色藏袍的僧人从墙下走过,那白色就更接近雪山的颜色了。

也许,这也是松赞干布的初衷吧,雪山才是高原的主角。

一个人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任由身边人来人往,只看着那山巅云卷云舒,朵朵白云就像罩在布达拉宫上的雪,让我又一次想到了西藏的雪山。

这里,是观看玛布日山全貌的最佳位置,1300年前,那些布达拉宫的设计者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一边想象着雪山的模样,一边勾勒着布达拉宫的蓝图呢?

7世纪初,雄才伟略的松赞干布统一雅砻各部,从山南河谷迁都至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国。公元641年,他决意在玛布日山之巅兴建布达拉宫。据说,是为了与大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

这道旨意一下,无数能工巧匠汇聚在玛布日山脚下,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建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神奇宫殿。

松赞干布用了十年时间统一高原,又用了十年时间修建这座宫殿。

只是,当时那座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存在了不过百年,便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遭遇雷击,引起大火烧毁了一部分。直至吐蕃王朝灭亡,整个布达拉宫几乎全部被毁,只留下两座佛堂幸免于战火。

此后的800年间,西藏政权就像天上的流云,飘来荡去,时分时聚,各方势力如春秋战国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布达拉宫失去了权力的支撑,巨大的宫殿终于坍塌下来,剩下的只是一地的残垣断壁,以至于那时很多人都已彻底忘记了它。

信仰,最终战胜了时间。

在松赞干布死去整整一千年后,拉萨再度成了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站在玛布日山脚下,看着沉默高耸的玛布日山,决定用信仰复现布达拉宫的壮丽神奇。

时间像旋转的法轮,仿佛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

五世达赖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白宫竣工。自此,历代达赖喇嘛都居住在这里,重大的宗教和政治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从此成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征。

五世达赖去世后,为安放灵塔,布达拉宫继续扩建宫殿,耗时48年。据说,每天在这座山上施工的有近万人,蔚为壮观。(www.chuimin.cn)

1693年,时间最终定格在了这一瞬,布达拉宫成了现在的模样。

请允许我

把拉萨当做故乡

那样布达拉宫

便会成为我的天堂

似乎伟大的建筑,基本条件就是高大宏伟,而布达拉宫绝对是其中的翘楚。或者从海拔而言,它本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宏大建筑群。

我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进入布达拉宫的大门,拾级而上,由山脚无字石碑起,沿着曲折的青石路,扶着厚重粗朴的宫墙,一路向上再向上,绕过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到了一处宽阔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曰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才算正式进了布达拉宫。

进入布达拉宫大殿,光线仿佛一下被宫殿所吸收,这种光明与黑暗的转化太过突然,让我不由睁大了眼睛,着实适应了一会儿。殿内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了神秘的未知世界。

几乎所有人进入布达拉宫都会有三个深刻印象。一是房子多。我每次来布达拉宫,穿行在这些房间殿堂里,都会想这里到底有多少间呢?据说布达拉宫最初建成时,便有九百九十九座宫室,加上红山顶上修的一座宫殿,凑足千座之数。后世也有无数人细数过,最终没有人能真正搞清楚这些经常被隔来隔去房间的数量。第二,便是佛像多。布达拉宫中到处供奉着佛像,除了满天神佛、历代高僧,还有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等,初步统计不下数千尊,几乎是一步一佛像。第三,就是很值钱。宫中各座殿堂保存有大量文物佛教艺术品,绝对是价值连城,仅一座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就耗用黄金十一万两和无数的珠宝玉石,更不论其中的文物价值了,当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其实我对布达拉宫印象最深的地方,却是它的壁画和雕塑

布达拉宫内部所有宫殿、佛堂和走廊的墙壁、柱身和粱枋上都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甚至在居室也要画出、塑出墙裙和幔帐,凡有建筑无不着色。

这些壁画和雕塑丰富多彩,古朴传神,彩绘艳丽,有的表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有的表现宗教神话佛经题材,还有的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生活内容,犹如一部西藏历史、风情画卷。特别是那些表现宗教神话和佛经故事的壁画,多采用横卷形式,每组画往往安排一尊大型佛像或菩萨作为中心,四周穿插佛传故事,将每组画面连缀起来,便如一卷连环画,极具故事性和观赏性。

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晰记得流连在殿内专心看壁画时,四周游人发出的嗡嗡声和脚步声,仿佛暗处的时光会变得黏稠,缓缓流淌在殿中,带起如许梵音般的回声。

我被人潮簇拥着,在各个殿堂中穿行,黑暗中星星点点的酥油灯光影摇曳,更显得空间神秘幽暗,无数信众们擦肩而过,各自寻到一个佛龛前,在佛像前合十膜拜,或静默趺坐,或长跪诵经,或磕下长头。

经堂内有风徐来,酥油的甘甜香味在幽暗中流动。在微微酥油灯光里,错错落落远远近近的静坐者、膜拜者,远远看去,就像一尊尊佛像。

我如被催眠一般,也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拜倒在地,三叩首起身。

出了布达拉宫,顺着红宫的高墙边一条往复曲折的青石路,缓步向下,路旁一簇簇格桑花正开得烂漫,就如同那佛前供养的点点酥油灯。这里是我在布达拉宫最喜欢的一处所在。

驻足东望,不远处便是药王山观景台,有不少人在上面拍照。据说那里曾是文成公主的住所,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西藏王臣记》里写道:藏王和王妃的宫室之间,是以银桥和铜桥来连接在一起。

那时的红山和药王山还是一脉相承的两座山峦,两座宫殿错落相伴,云桥相连。如此奇思,只有站在现场才能体会得出昔日的精妙。只是不知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否也曾伫立桥头凝眸相望。

回首再顾,远处桑烟升腾,那里便是大昭寺。脚下虽然是权力的顶峰,但那里却是信仰之地。

多少人在那里磕下长头,就是为了一尊佛像,那尊佛像把拉萨变成了佛教的信仰中心,而那尊佛像正是由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

西藏

诱使我们离家

又领着我们

回家

丢弃那些

虚假的樊笼

回到

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