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的出现表明了官方对陶瓷业的重视,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负责御瓷生产的御窑厂的出现,对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23-11-28
在很多人心目中,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王,其实不然,在他之后的一百年,雪域高原又出了一位天纵英才、弘扬佛法的藏王。这个人就是赞普赤松德赞,他才是真正带领吐蕃王国走向巅峰的王。
他一出生,就带着传奇。
据说,他是第二位远嫁高原的大唐公主——金城公主所生,身上有着大唐皇室的尊贵血统。只是命运多舛,刚出生便被后宫大妃强行夺去,从外地赶回的父王和大臣为了弄清真相,把他放在地上,让两位妃子去抱。金城公主先抱到,大妃上来抢夺,金城公主怕孩子受伤而放手。于是众人心里有数,但大妃家族势力强大,没人敢直言。待长到一岁,按照藏地风俗要举行“能步庆典”,宴请各方亲友,父王将酒杯交给他,让他把酒送到舅父家,大妃家人用尽方法逗引,他都不为所动,而将酒递给了金城公主的家人。这一幕认舅的场面,就绘在桑耶寺的壁画上。
心无牵挂
行也从容
浮华
终是云烟
历史已成云烟,赤松德赞的真正出身早已成谜,只是如果单纯地把这个故事视为民间传说,似乎过于简单了。
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众多高僧大德修得宿命通,能知晓一个人的前生后世,而且佛门不打诳语,如果赤松德赞不是金城公主所生,那篡改他的身世无异于谤佛,这对僧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所以藏人相信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公元755年,老赞普被害死,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任赞普。
这一切与松赞干布的经历极其相似,而赤松德赞的表现也让人觉得他似乎是松赞干布重生。他清除奸佞,匡定法律,发展经济,大力改善人民生活,吐蕃王国日益繁荣富强,发展壮大。
特别是,他大力扶持佛教,从根本上奠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并非是说在它之前西藏没有寺庙,而是因为它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以往的藏地寺庙要么没有佛像、要么没有经书,有的甚至没有常驻僧人,而桑耶寺将这些都规范起来了。
实话说,我一直都没搞明白,为什么藏地很多寺庙都会有多个名字,是因为译音不准确,还是因为比较随意?就如桑耶寺,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或是“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祥瑞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古称“乌登勃来”,或是“邬策钦莫寺”,还有“无边寺”“存想寺”“三羊寺”“三样寺”等等名称,说“三羊寺”,是取自汉语“三羊开泰”之意,说“三样寺”,是因其主殿三层各依藏式、汉式和印式而建的缘故。各种解释不一而足。
但是这许多名字中,最被认可、最出名的还是“桑耶寺”。
这个寺名的来历,却是源于赤松德赞的一声惊呼。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寺庙建成后的景象,莲花生大士便施展神通,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这是个语气词,和“啊呀”相仿,估计是,当时国王惊呼声过大,或是神情过于震惊,以至于后人竟把这一声惊语作了寺名。
生命如
微尘
风从塔尖
吹过
听见
灵魂诵经的
声音
几面石墙
历经千年风雨
至今不偏不倒
静静矗立在寺内一角
望着万千朝圣者
觐见奇迹
匍匐在它脚下
桑耶寺建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奠基,建造时间长达十二年之久。
藏族民谣中唱道:“桑耶寺院何处建,桑耶建在沙滩上。”沙滩上建寺院?这不符合常识啊。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传说?
据说,桑耶寺建造初期,由印度高僧寂护主持,但此地妖气很盛,鬼魔横行,施行种种邪术致使寺院白日修建,夜间毁塌,始终建不起来。于是,藏民们都传言这里是沙滩,根本无法建寺。
其实这是苯教在暗中作祟,当时苯教势力仍很强盛,不想佛教前来弘法,便暗地破坏寺庙建设。寂护万般无奈之下,建议迎请莲花生大士进藏。
莲花生大士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小国邬金国的太子,在一朵巨大的莲花中诞生,后来放弃王位,修得密宗佛法。
莲花生大士应邀前来,一路白衣飘飘,大显神通,用密咒降妖驱魔、消灾除难,展现了无穷神迹,使许多苯教信徒转信佛教。到了桑耶寺,莲花生大士重新勘测地址,新建寺庙。
在莲花生大士法力加持下,寺庙修建的进展很快,工地上男人们挖土搬石挥汗如雨,女人们煮肉烧茶欢天喜地。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进帐休息。第二天清晨,当人们走向工地却惊异地发现,头一天所砌的石墙竟无端高出一截!只是那砌墙所用石块大小不太规整,墙体线条也不够整齐。
是谁在夜里悄悄砌墙?看那歪歪斜斜,凹凸不平的样子,极像不懂事的小孩所为。可是谁家小孩有如此神力,能将几十斤重的石块搬上高墙?大家找不到答案,便继续干活。谁知后来的每一天,同样的奇迹重复上演。这时,人们才如梦方醒,长时间跪拜不起,他们相信一定是神灵在暗中相助修了这墙。
这几面石墙所在的房屋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不偏不倒,静静矗立在寺内一角,望着万千朝圣者觐见奇迹,匍匐在它脚下。(www.chuimin.cn)
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桑耶寺。阳光直射在皮肤上,感觉有些发疼。门口除了我们一行人外,居然没有其他游客。这让我有些意外,这不是“西藏第一寺庙”吗?怎么会如此清净?
站在桑耶寺门前,大门斑驳陈旧,道路狭窄坑洼,佛殿低矮稀疏,半点也无内地那些名山古刹的宏大风范。然而,第一或许就该如此,因为开创者永远不需要用金碧辉煌粉饰自己。
走入寺院,脚下的路分成多条曲折远去,就像错综复杂的思想。风从四下吹来,带着若有若无的佛铃声。
站在无数道路交汇的原点,蓦地感觉,这里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行者、一个过客。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向哪里走,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伤。
一个人穿行于这座古寺之中,只觉寺内林木丛生,占地颇广,而且佛殿分布零星,布局奇特,却似乎又有规律可循,空间的变幻和延展,让人有种喘不上气的历史负重感。
绿树掩映中,一座三层高的雄伟佛殿飞檐突出,红墙金顶,远比其他殿堂气派,走到近前才知道是乌孜大殿。跨过大殿高高的门槛,我情不自禁地放轻了脚步,屏息凝神,不敢高声语。宏大的殿堂庄严肃穆,巨大的佛像古意森然,殿内显得有些昏暗,阳光从镂空的长窗斜斜地照了进来,光束交织中,万千浮尘飞舞。
殿内很多藏民正在礼佛,一位老阿妈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
每个礼佛的藏民在佛祖前要么奉上酥油,要么奉上香火钱,认真肃穆,虔诚无比。
我突然发现有些藏民从供奉盘里往外拿香火钱,不由大为惊讶。仔细看时才发现,那些藏民有的往托盘里放进去十块钱,拿回来九块钱,有的甚至往里放一块钱取回八毛钱。这里居然还能找零?
我忙伸手碰了碰同行的朋友,悄声问道:“那些藏民怎么还从里面拿钱啊?”
流年似水
沧桑了
容颜
朋友低声回答:“西藏的寺院都是这样啊,供奉香火全凭自愿,每个寺庙还专门设有换零钱的地方。”
是啊,供奉钱财只是心意,多少全凭自觉自愿,信仰如果需要用金钱来衡量,是不是也很可悲?
在大殿一旁,有三两个游客模样的人正拿着相机光明正大地拍照,我更觉惊讶,内地寺庙的殿内都是不准拍照的。凑近前去,询问其中一位游客,那游客热情解答:“交钱就可以拍啊。”说着回身一指殿角一位端坐诵经的红衣喇嘛,“把钱给他就可以了。”
我顿时愕然。
缓步走在乌孜大殿的长廊中,四周全是斑驳的壁画,有的已存在千年,很多地方都已模糊不清。然而,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用色淋漓酣畅,结构宏大精巧,浪涛波扬、云岚聚散般的神奇魅力。
壁画的开篇,居然是一大六小七只猴子。
这七只直立的猕猴,来历可不简单。传说,大猴是被观世音菩萨派到西藏修行的,后来和一个罗刹女相爱结为夫妇,生下了六只小猴子,演化成了藏人。
整卷《西藏史记》系列壁画,近百米长,从猕猴和罗刹女结为夫妇,到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最后到九世达赖喇嘛功德业绩,故事连贯,脉络清晰,藏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跃然笔端。
乌孜大殿高三层,底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式,三种风格集于一体。四周有回廊相连,各色佛神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商议塑造佛像样貌是按照天竺样式还是唐式时,出现了争议,赤松德赞便提出,为了让吐蕃民众信仰佛教,必须用吐蕃样式。于是召集俊男美女作模特,塑造佛像、守护神。比如,度母像就是他用爱妃拉乌曼为模特塑造的。
站在乌孜大殿顶层,居高四望,我才真正明白桑耶寺建筑的奇妙。
这里竟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建造的。脚下乌孜大殿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南北双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红、白、绿、黑四色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周围四大殿和八小殿表示了四大部洲和八小洲。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呈椭圆形,外围一圈围墙象征着世界的边界铁围山。其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当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遥想桑耶寺建成的那个夏天,整个扎马山麓晴空如洗,祥云飘飘,白鸽四下飞散,一派安详平和的景象。赤松德赞从拉萨布达拉宫专程赶来,亲手将洁白的哈达戴在莲花生大士和寂护堪布的颈脖上,向两位大师表达了一位君王虔诚的敬意。
想必他也是站在这里,面向观礼的臣民和僧侣,正式颁诏废除苯教,开立佛教为国教,并把精心挑选的七名贵族后代,交给莲花生大士和寂护大师学习佛法,成为桑耶寺第一批剃度修行的藏族僧人。
莲花生也是站在这里,广邀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讲经论道,编译藏文大藏经,推行佛教于全藏。
这一切都是为了弘扬佛法,为了人民幸福平安的生活。
远处起风了,海布日神山挂满的经幡在猎猎飘动,一排排白杨树枝叶在左右摇晃。大殿的墙角处,一位藏族老阿妈正将手捧的青稞,弯身放到一块青石下。几只鸽子轻灵地从佛殿顶上飞落于地,在她脚下旁若无人地觅食。动静之间蕴含着种别样奇妙的韵味。
我屡次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又屡次放下,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拍才能表现出这种感觉,不觉有些沮丧,思之再三,只觉西藏风光是大美之景。
大美无形,怎么能用小小的一枚镜头表现出来。
重新回到底层大殿,已经没有了游人,一个人穿行在殿中,安静得出奇。昏黄的酥油灯映照出莲花生大士坐像,我不由得屏住呼吸,双手合十,从他面前轻轻经过,生怕惊扰了殿中已沉寂千年的气息。
走出殿门,门外一片刺眼的光亮,一群信众摇着经筒缓慢地行走,为自己的信仰而修行。回首看时,昏暗的大殿里,喇嘛们在拨动酥油灯芯,火苗摇曳,恍惚间就像水晶中凝冻的光。
门里门外,如隔重山。
人生
是场孤独的旅程
唯有修行
才能成就
丰盈的内心
有关西藏,不止旅行的文章
因收养而取得国籍,是指一国公民收养另一国籍的或无国籍的儿童,被收养者取得收养者的国籍。例如,1952年的罗马尼亚国籍法第4条规定,“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籍不能因婚姻或收养而取得或丧失。”又如墨西哥国籍法第43条规定,“收养子女并不意味着被收养人国籍的变更”。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法律对因收养而取得国籍作了较明确的规定。对于以色列和奥地利,跨国收养并不具有赋予被收养儿童取得收养国国籍的效力。......
2023-07-24
[15]中国古代“离婚”用语的历代记载大致如下:1.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所载“贾充与李丰女儿离婚”:李丰的女儿是贾充的妻子,李丰获罪被处死。贾充与李丰之女二人离婚,李丰之女被发配边疆。后来,临川长公主向皇帝说王藻的坏话,王藻因此获罪入大牢殒命,公主与王藻离婚。[20]虽然“离婚”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踪可循,但是彼时的“离婚”与现代“离婚”词义内蕴相差甚远。......
2023-07-03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西藏、青海等藏区的寺庙“跳羌姆”,由于舞者戴面具、且保存一套完整的祭祀禳解仪礼形态,因此在学界被认为属傩戏范畴,如岗措撰文《藏区的寺院傩仪式“羌姆”》即是一例[5]。以扎什伦布寺“跳羌姆”为例,整套傩戏表演共有十六场,有近百人的法乐乐队,表演活动需一整天。甘南另一座格鲁寺院塞赤寺的跳“羌姆”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三、十四日举行,前一日为“晒大佛”。......
2023-08-11
康藏高原上有许多藏传佛教寺庙,差不多每一座寺庙都有自己的“镇寺之宝”。但是这其中有三座寺庙的“镇寺之宝”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理塘县有座“冷谷寺”,庙里收藏着一具“母鹿角”。德格县有座“满金寺”,庙里有一物件,长不过一尺,宽不到两寸,厚约一寸,油黑中泛着暗红的光彩。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件物品也不是现今的塑料一类的合成物。“满金寺”僧人双手合十,闭目凝神,笑而不应。......
2023-10-17
第32问:西湖上有一座桥叫断桥,是因为桥断了才得名的吗不少人都知道《白蛇传》的故事,而许仙和白娘子的千古传奇更是通过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而家喻户晓。在这个传说故事中,白娘子在杭州西湖的断桥上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许仙,并以身相许,结为夫妻。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因此关于断桥得名的第三种说法便由此而来。......
2023-08-08
五当召的建筑形式是以西藏扎什伦布寺为蓝本,鼎盛时期喇嘛达1200余人。据有关五当召资料,它从建造到落成先后用了40余年的时间。五当召被誉为学问寺是因为该召始建以来先后建立了学习佛教教理的四大扎仓,即时轮扎仓、显宗扎仓、密宗扎仓和菩提道次第扎仓,而与其他活佛庙及一般寺庙有很大区别。这与五当召的第一世活佛罗藏坚赞有直接关系。......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