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在桑耶寺里感觉到的那份安静的孤独,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来到这里。只有懂得孤独,才能真正学会和自己相处,安静沉稳,从容淡然,享受和利用孤独,在孤独中积蓄能量,最终美丽绽放。既然注定与孤独为伴不如沉默为自己营造一片心安的世界是啊,那些害怕孤独,整日在醉生梦死中寻找存在感的人,必定会淹没于欲望的深海之中。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
2023-11-25
昌珠寺
随着车身的摇晃,我的额头“咣当”一声撞到车窗上,猛然醒了过来,可能是高原缺氧,也可能是身体疲惫,我居然在高原的漫漫春光中昏睡了过去,自嘲地揉了揉额角,只觉得有些胸闷。
明媚的阳光穿过贴了膜的车窗照在封闭的车舱中,车内温度有些高。我打开车窗,一股清冽的凉风吹了进来,顿时令人神清气爽。
蓦地一阵悠扬的歌声传来,一个藏族小伙子骑了辆摩托车,风驰电掣地从我们的吉普车边驶过,后座上还载着一位头围大红围巾的姑娘,小伙子一头长发,在车上放声歌唱,那歌声高亢嘹亮,旋律自然优美,带着股自由自在的野性,就像一匹在草原上奔跑的骏马,带着一阵风声和长嘶绝尘而去。
在这样崎岖坑洼的山路上,我们的吉普车远远跑不过小摩托,即使还是进口的。
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色围巾,听着那渐行渐远的悠扬歌声,我不由有些痴了。
那小伙子的歌,一定是唱给围着红色纱巾的美丽姑娘的吧?这该是一首多美的情歌啊,它在蓝天白云中回荡,在雪山圣湖间飘扬,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呐喊,如山如海,如梦如幻……这就是藏歌。
对于藏歌,我个人是极为喜爱的。
藏歌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跌宕起伏,音域宽广,自由抒情,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春天里,独自驱车行进在苍茫的高原上,举目遥望,雪山蓝天,唯有闲云自飘,整个世界别无他物,只剩下了自己,藏歌就如同天外飞来一箭,穿心而过,深深震撼了灵魂。
藏歌之所以独特,绝对和高原的环境相关。高原对于藏人说来,是一位无比严厉的母亲,随时以酷寒、干旱、冰雪、空旷考验着儿女。确实,在大自然面前,人过于渺小而脆弱!
然而藏人深爱着高原,这种热爱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化为高亢的歌声,里面充满了热情豪放、坚毅自信和不甘寂寞。据说,藏歌中没有一首是描写自然灾害、逃荒迁徙、自艾自怨的,这难道是偶然的么?
西藏地广人稀,藏民们在广阔的生存空间内,每时每日面对着大自然,四下无人,空旷无依,万籁俱静,心灵极度自由和宽广。《西藏书》里说:巨大的空间距离,让很多藏北牧民终其一生交往的外人不超过二十个——这项统计当然不包括在朝圣路上和寺庙仪式上见到的人群,其实即使加上这些,可能一年中他们与外人交谈的话语也不超过一百句。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所打交道的,除了家人,就是神灵。
自然的
空旷和静谧
激发了心灵的
极度宽广和自由
所以,藏民们通过歌唱,尽情宣泄,与神灵交谈,超脱自我,达到心灵与外界平衡的至高境界!正因为有藏歌相伴,孤独的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厌倦,亦由于藏歌的哺育,藏人才会愈发身心健康、热情奔放、感情丰富。
经常有人问我,藏歌中那些玲珑剔透、华彩绚丽的高音装饰音,究竟是怎样唱出来的?我没有学过声乐,无法从专业角度作答。但是,只要你站在高原上,望着蓝天白云、雪山圣湖,能够放下包袱,纵情放声而歌,随着气息的波动,便会自然而然地唱出这华美高音来。
我曾在西藏牧区的篝火晚会上应邀歌唱,结果惭愧得无地自容,在卡拉OK厅里练就的流行歌曲,在空旷的高原上,在烈烈的朔风中,声音干瘪得如同骨瘦如柴的乞丐,在寒风中不停哆嗦,声音传不了多远就再也不复耳闻,而藏民的歌声却直冲云霄,也许他们唱歌本就是为了让天上的神灵听到吧。
一位阿佳笑着对我说:想唱藏歌,首先得把嗓子打开。
可是,我们这些被现代社会条条框框束缚已久的人,想要放下顾虑、打开嗓子、纵情而歌,却又谈何容易。试了几次,终是放弃了,自此再也不敢在高原放歌。
藏歌是音乐化的高原,它反映了高原生活,也是高原生活的组成部分。歌声贯穿了藏民的一生,很多时候,真正的历史不是见诸于史书,而是隐藏在藏民口口传唱的民歌中。
比如,那首在布谷鸟的婉转啼鸣中,流传至今的雅砻民歌。
第一个圣地已形成,第一个圣地是扎日。
扎日坐落在竹林中,不要怕竹子被霜害,
那是创世纪的竹子。
第二个圣地已形成,第二个圣地是昌珠。
昌珠坐落在田野中,不要怕田野被水冲,
那是创世纪的田野。
第三个圣地已形成,第三个圣地是桑耶。
桑耶坐落在沙丘上,不要怕沙丘被风吹,
那是创世纪的沙丘。
第四个圣地已形成,第四个圣地是拉萨。
拉萨坐落在大湖中,不要怕大湖往下降,
那是创世纪的大湖。
在这首民歌中,圣地拉萨被排在了最后一位。
排第一的是扎日神山,我无缘前往。排第二的是昌珠寺,为什么是它?竟然可以排在大名鼎鼎的桑耶寺前面。(www.chuimin.cn)
雅砻人是骄傲的,深以自己的家乡而自豪。的确,吐蕃王朝的历代赞普一直安居此地,一直延续到松赞干布建都拉萨,甚至此后大量文献中仍有赞普、贵族们在雅砻河谷狩猎的记录。
那时的雅砻人,就如同今天的北京土著,他们所推崇的地点排名必定有着不可辩驳的理由。
从雍布拉康向西北而行,在一片高低错落的田野阡陌间,有一座藏式小镇,这就是因昌珠寺而成的昌珠镇。整个镇子围绕着昌珠寺而建,主要街巷都通向寺庙,方便村民前往转经祈福。
沿着镇子主街前行不远,就见到一片开阔地,这是后来建成的文成公主广场,之所以会有一座以文成公主命名的广场,是因为昌珠寺的兴建,源于文成公主的一句箴言。
公元641年冬,文成公主离开长安远嫁西藏。第二年仲春,公主鸾驾来到这里,一日公主心中忽有所感,随手起卦卜算,却发现整个吐蕃地形竟是一个仰卧的魔女!文成公主大惊,施展神通细细推演,一举窥破了借用山川河流隐藏形骸千年的罗刹女行藏。正因为魔女的存在,高原上才灾害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于是公主画了一幅魔女仰卧风水地形图,告诉松赞干布要想吐蕃王朝江山稳固、人民幸福,就需要兴建佛寺以镇魔女。
几百年来,西藏一直流传有这幅地形图,但却从未有人见过,直到三十年前才在罗布林卡找到了两幅一模一样的《西藏镇魔图》唐卡。我第一次见到这张图是在拉萨吉曲花园饭店大堂的壁画上,画中是个肌泽丰艳的女子,仰面横卧,抬臂屈膝,形貌并不可怕。在她的身上画着十七座寺院,分别镇压在两腕、两肘、两膝、两足、两腋、两、心脏等处。
生命
需要缝隙
让阳光
照进来
这样
鸟鸣和花香
才能够
自由地出入
而这十七座镇魔寺中第一座兴建的,就是昌珠寺。
它镇压在魔女光滑的左肩上,阻止了她汩汩血液的流动。
文成公主也因为这幅镇魔图,在藏地开始被神化,人们将无数希望寄托于她,也将众多奇迹赋予给她,她的传说也越来越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法力并非来自于她自身,而是来自人们的欲望。
她用大唐公主的身份承载着人们的欲望,最后变得几乎无所不能,百求百应,愈发地不平凡和神秘莫测。
对于勘破山川地形风水之事,让我首先想到却是《鬼吹灯》中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原以为这是作为修墓建宅,或是盗墓摸金的学问,在西藏则成了镇魔保民的传说。
时间的烟岚扰乱了史实与神话的边界,史实只是神话的一部分,而神话,则成了另外一种史实。
昌珠寺门前有一座鹏龙相搏的青石雕像,大鹏鸟展翅从天而降,恶龙抬头欲噬,这座雕像便是昌珠寺寺名的由来。
在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传说,文成公主卜算出需在贡布日山西南方向建一座佛寺,而当时那里却是一片大湖,湖中有一条三头巨龙,时常兴风作浪危害当地,于是松赞干布在贡布日山顶闭关三年三月零三天,化身一只金翅大鹏,直冲湖底将巨龙啄死,湖水随之渐渐干涸,后来,便在此修建了昌珠寺。
这个传说的发生地如果是在中原,必定龙是正、鹏是邪,最后一定是神龙取胜。那么,松赞干布为什么会幻化成大鹏鸟呢?
原来大鹏鸟天生就是龙族的天敌,据苯教传说,大鹏鸟在一万多年前的象雄王国真实存在过。那时候,大地上遍布洪水和毒蛇,人类无法生存,大鹏鸟啄食毒蛇,为人类生存创造了清平世界,所以从古至今藏民都供奉大鹏鸟,把它当成护法神护佑平安。当时的松赞干布,在藏民心中就是护法神灵,所以他化身成了一只大鹏鸟。
走进昌珠寺,竟有些眼熟的感觉。作为和大昭寺同步建筑的镇魔寺院,两者的建筑格局确实极为类似,都是坐东朝西,主要建筑都是大经堂、神殿和僧舍,也都有一个封闭式天井,汉式回廊串起了整个寺院群落。也许其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昌珠寺的规模远远小于大昭寺吧。
可能就是因为昌珠寺太小,我竟对寺内建筑没有什么太深印象。只记得主寺对面有一间小殿,极不起眼,叫作“乃定拉康”,却是寺内最早的建筑,里面供着松赞干布、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和莲花生大士。这座古老的小殿最初是用姑莎草堆砌起来的,后来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才在变成了现在这座拥有多重宫殿和金顶的大寺。
寺院东北角有一幢古老的二层楼房,传说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居住的阁楼,竟划在了寺庙之外。我本来想去看看,却没有找到绕行的通道,只得作罢。
藏地所有寺院都有一两处独特的灵异,昌珠寺也不例外,据说主殿正中供奉的三世佛,是松赞干布在山上发现的自然形成的佛像,他想将佛像运下山供奉,不料佛像竟自开口道:“还是我们自己走过去吧。”第二天,佛像便在昌珠寺主殿安坐了。
昌珠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幅唐卡,是西藏第一张珍珠唐卡,用无数珍珠、宝石、黄金绣成,历经了岁月沧桑,如今已有些发黄,被悬挂在西藏历史上第一间佛堂内,备受喇嘛们珍惜。由于它太过古老和稀贵,只允许站在钢铁护栏外瞻仰。
古老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既然无法触摸和拍摄,那就记住那份美好,让它一直在安全的地方普度心灵吧。
看看回程的时间还很充裕,我便坐在殿脚的台阶上休息。不远处几个喇嘛坐在房檐下低声交谈,一只小黄狗躺在他们脚边酣睡,被岁月磨平的石头地面泛着微光,时间好像一下子慢了下来。
昌珠寺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寺中那种热闹和安静的交融,就如同游客和藏民混在一起,既纷乱又和谐。
昌珠寺在镇子里,来的游客多,藏民也多。游客是为旅行而来,四下观赏游历,大声呼朋结伴,图的是热闹和繁华。而藏民其实也是在旅行,他们旅行的不是今生,而是灵魂流转的心灵旅途。少了一世的羁绊,多了对于灵魂无尽旅途的信仰,他们更加淡定、更加从容、更加虔诚,把身心彻底奉献,忍受寂寞,刻苦修行,希望能够解除今生之苦,实现永生之乐。
一群藏族老阿妈摇着经轮,从殿后转了过来,我也起身和她们一起缓缓行去,从热闹的殿堂慢慢走到外围的安静环廊。老阿妈们走得很慢,一边口中念着经文,一边扳动油光发亮的经轮木柄,让经筒不停地旋转,阳光也悄然加入进来,不断有明亮的光斑在铜皮上闪耀,将经筒上的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散发出去。
这时的世界很安静,只有经筒转动声和阿妈口中默念的“嘛呢叭咪
”,似有声、似无声,一颗烦乱的心就这样静了下来。
有关西藏,不止旅行的文章
也许是因为在桑耶寺里感觉到的那份安静的孤独,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来到这里。只有懂得孤独,才能真正学会和自己相处,安静沉稳,从容淡然,享受和利用孤独,在孤独中积蓄能量,最终美丽绽放。既然注定与孤独为伴不如沉默为自己营造一片心安的世界是啊,那些害怕孤独,整日在醉生梦死中寻找存在感的人,必定会淹没于欲望的深海之中。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
2023-11-25
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兴趣,观察裙子,寻找排序的规律1.引导幼儿观察裙子的装饰图案。)2.启发幼儿说说发现装饰带排列的秘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谁先找到裙子的领子、袖子、下摆上的这些图案排列的秘密?我们把这种按照一种方法,一组一组重复出现在一个排列当中的方法就叫作按规律排序。......
2023-07-29
该团队决定将他们发现的这条龙命名为“夏娃”,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夏娃确实是一个少有的发现,这是一副包括头骨、脊椎和鳍肢骨骼的近乎完整的化石骨架。2015年,采石场的所有者富达来将夏娃捐赠给了博物馆。夏娃的部分骨骼保存在极其致密的结核中,包括大部分的脊椎骨,无法在不损伤骨骼化石的情况下取出。......
2023-08-12
FBI官员马尔默在调查一件杀人案时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嫌疑人是同样有着警察工作经验的卡特,这也就是说卡特深谙反侦察手段,这让马尔默很是无奈。因为卡特坚决不承认自己杀害了邻居,而FBI现有的证据也没有办法证明卡特就是杀人凶手。表示恐惧的时候,有些人会缩着下巴,这说明这个人正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恐惧心理当中。如果不能注意到这个动作传递出来的信息,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最终的谈话不欢而散。......
2023-12-05
太阳内部我们更是无法直接看到,而所谓的太阳振荡即日震,它的发现无异于为科学家们送来了一具可“窃听”太阳内部深处的听诊器,各国科学家立即对之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不过,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有人怀疑太阳的160分钟振荡是否与地球大气抖动有关。以160分钟为周期的太阳整体振荡得到确认,它确实来自于太阳本身。有意思的是,另一批美国科学家从水星的运动中,也发现了太阳的振荡现象。......
2023-08-14
1821年,工人们在约克郡柯克代尔地区一个路边采石场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破碎的动物骨骼。这些骨骼可能是已经灭绝的大象、犀牛、河马和鬣狗等动物的残骸。他认为,鬣狗残骸的巨大数量及所有骨骼的破碎情况只能有一种解释:大洪水发生之前,鬣狗确实在这个山洞中生活。巴克兰还注意到,骨骼与牙齿周围散落着一些白色材质的小球,他很想知道这些小球是不是石化了的鬣狗粪便。......
2023-08-12
斑龙下颌的记录首先出现在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解剖学系的藏品中,该条目日期为1797年10月24日。佩格认为这些化石都来自一只巨大的爬行动物。在1824年的伦敦地质学会上,矿物学讲师威廉·巴克兰公布并首次发表了这些发现,这也是他首次参与地质学会。他将这只动物称为“斑龙”,这是得到科学描述的第一种恐龙。1827年,吉迪恩·曼特尔将其正式命名为巴氏斑龙,意为“巴克兰的巨大蜥蜴”。......
2023-08-12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说明在那时,我国的石油钻井技术就达......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