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权重及提升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权重及提升研究

【摘要】:鉴于学校的教师普遍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A项上,因此就需要加大该项的权重。当然,即使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指标适合了被评价的教师群体,评价的权重分布也可能是不合理或不合适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指标权重分布来达成不同的评价目标。

目前我国学者虽然都认为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不能平均分布,应有所侧重,但对于该如何侧重却没有统一的定论。他们的研究都陷入了把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权重分布静态化的困境,很难对实际的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例如,挑选一套用来测量中小学非专业教师和专门人员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权重分布方案,仅就其一级指标与权重分布为例进行探讨。其一级指标内容与权重分布见表6-1[3]

表6-1 一级指标内容与权重分布

(1)第一种情况。学校领导想了解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有多大作用,还需要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态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管理者需要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前后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另外,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必须明显,这样才能看出教师之间在培训过程中的努力和态度的差距来。因此,需要加大B项指标的权重。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各方面的指标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更进一步掌握必然影响到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态度、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安全能力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其他三项指标也需要测量,但这不是考核的重点,因此在评价时就需要减少其权重分布。

设定以上四项一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分布为:8%、80%、4%、8%(比例的确定依据考核的重点项和其对其他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假定某位普通教师在培训前四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分别为60、50、20、50,在经过信息技术培训后四项分数分别为75、90、30、65(以上两组数据依据和后面将要假设的各组教师信息素养一级评价指标的得分数据,都是依据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来定的,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是可能产生的)。下面比较两种权重分布测得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情况,见表6-2。

表6-2 两种权重分布测得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情况

从上面两个表格总的得分差的结果不难看出,加大B项指标的权重后,权重分布更能凸显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在信息技术培训前后的差别,使学校的管理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培训带来的教师们信息素养改变的对比。

(2)第二种情况。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学校选拔信息素养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信息技术培训。鉴于学校的教师普遍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其差别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A项上,因此就需要加大该项的权重。于是,假设四项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次为80%、10%、2%、8%,而某位教师经过测评得出的四项一级指标的分数则依次为85、15、0、5。下面用两套权重分布方案来分析对比那位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看哪种评价权重得出的结果更合理,更有利于学校领导者对培训对象的选拔,见表6-3。(www.chuimin.cn)

表6-3 学校领导者对培训对象的选拔

从上面的表格中不难看到,调整后的权重比例更易于达到最初的评价目标,因而更合理。

以上仅列出了两种不同情况下需要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布进行重新调整。当然,即使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指标适合了被评价的教师群体,评价的权重分布也可能是不合理或不合适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指标权重分布来达成不同的评价目标。

【注释】

[1]荣曼生.教师信息素养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彭瑞霞.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因素分析[J].教育导刊,2006(07):55-57.

[3]本节表格引自:彭瑞霞.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因素分析[J].教育导刊,2006(0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