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信息化下信息素养流派学说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下信息素养流派学说的变化

【摘要】: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化,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关于信息素养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观念也就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信息素养”或者“信息文化”指的是对于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分析结果。“信息素养”的本质仍然是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尽管只经过了不太长的时间,但已经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而且各个阶段计算机的能力都有着显著地提高。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变化,教育理论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关于信息素养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的观念也就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1]

(一)计算机的文化

当代的社会已经或者将很快进入信息社会,为了适应这个转变,人类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种具有计算机文化的现代文明人。计算机文化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把计算机文化分解为计算机常识、计算机能力、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而且他们相当强调计算机能力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

主张计算机文化论的人们认为,社会发展到了信息社会以后,所有的文明是建立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上的,无论人们怎样工作与活动都离不开使用计算机,因此人类需要一种除了读写算文明以外的新的文明基础,即计算机文化。他们认为未来信息社会需要所有的人都能够操纵计算机,吩咐计算机做那些人们自己希望做的工作。

此外,他们还从比较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及人们工作生活的模式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运作流程出发,发现程序设计及计算机与人们的思维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们能够理解并且利用计算机的工作机制,改进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他们明确提出了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对于其后来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开端,在信息技术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计算机的工具论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推广与广泛应用,使得许多研究开发人员与投资者都注意到这个领域,一些软件公司开始为微型计算机研制开发各种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例如,把原来在中小型计算机上运行的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电子报表系统(VisCulc)、文字处理系统(WordStar)等移植到微型计算机上;一些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应运而生,例如以专门生产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为其业务的CCC公司等;另外,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用户团体,例如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应用委员会(MECC),他们组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交流与协作。许多系统与应用软件,特别是许多能够普遍应用的工具软件开发出来,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获得推广与应用,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利用这些工具软件从事他们自己的日常业务工作。例如,使用文字处理系统撰写报告与书写信函;使用电子报表系统进行各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分析;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自己的业务往来名单等。

计算机可以运行不同的软件进行不同的工作;而不同型号不同机种的计算机可以运行相同的软件系统进行同样的工作;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常做的事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条件组合,配置适合于自己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再在需要时利用各种软件从事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计算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识与能力。

(三)信息与微电子教育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该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形式。1980年英国又开始实行“微电子教育计划”(Microelectronic Education Program,MEP),鼓励与支持、帮助学校配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教材,使之渗透进信息技术的内容。值得指出的是,他们提出了“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Untergrated Computers into Curriculum),建议不能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开发分别考虑,应该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例如,在数学课程中要加入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内容,甚至包括有些程序设计内容等。(www.chuimin.cn)

英国苏格兰教育技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沃克(D.Walker)在其论文《在全国范围引入信息学科教育》中指出,苏格兰NIT计划的一般目标可以表示为:开发与建立新信息技术(计算技术、整合的计算机辅助学习与多媒体支持学习)作为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体部分。以下是各个专门的典型目标:

(1)提高师生使用微电子技术的一般常识。

(2)为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制作材料与提供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在各门学科教育中应用微电子技术。

(3)在一门课程的环境中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学习与测试。

(4)制作课程材料,学习并且取得使用微型计算机的经验。

(5)开发微电子技术,帮助学生学习与获得使用微型计算机的经验。

由此可见,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应用,培育学生计算机意识、计算机的操纵能力以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培育内容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中小学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与各门学科的具体课程中去。当时英国组织生产的BBC等型号的计算机,在同类计算机中比较注意用于教学方面的功能,例如图形表现能力、声音功能等。可以说是计算机工具论在教学中的反映。学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使学习者有一个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氛围,无疑对于学习者掌握与理解这一门学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培育师生的信息素养而言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四)信息素养

随着技术发展的趋势,虚拟现实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前景可能使得一部分人认为它将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变人们学习与思维的方法,因此应该有一种“虚拟现实文化”。从根本而言,人们应该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信息、物质、能量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以能量与物质为基础发展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印刷技术与文字媒体的文化,有文化的标志是能够阅读、理解以及书写文字。

“信息素养”或者“信息文化”指的是对于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分析结果。尽管信息技术可能会不断有所突破、不断有所发展,新的技术会越来越推动信息传播的发展,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及其影响。“信息素养”的本质仍然是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可见,“信息素养”是“计算机文化”“超媒体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概括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