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下教师提升研究

信息技术构建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下教师提升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会对学习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与作用。由此看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信息选择过程,这也是斯滕伯格针对创造性思维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中的主张。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讲,斯滕伯格所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也认为,一个人要想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首先需要环境给予人们创造性活动的认可,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

信息技术会对学习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与作用。但是,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学习发挥作用,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根据学习需求和教育规律,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的开发,使之形成高品质、设计良好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或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才能起到改善学习、促进教学的作用。

下面以创造性思维培养问题为例,探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符合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定环境,进一步揭示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作用与原理。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创造性思维是在创新、发现、想象和猜想等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多种要素,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八种:

(1)对问题的敏感性。即关注需要和困难,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能觉察奇特的、不寻常的或令人困惑的事情;能迅速理解语义信息,知道语义的含义。

(2)观念的流畅性。即包含的语义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达流畅性。

(3)思维的灵活性。即具有适应性,能摆脱惯性,重新解释信息,另外还具有自发改变心理定式的能力以及改变信息的能力。

(4)观念的新奇性。

(5)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6)重新界说的能力。

(7)观念结构的广度。

(8)如何评价。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特性

1.环境的特殊性

对于环境的特殊性来讲,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环境需要为学习提供可供使用的、多领域多类型的、海量的信息资源,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信息选择、处理、加工的基础。由此看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信息选择过程,这也是斯滕伯格针对创造性思维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中的主张。

第二,激发学生独特性、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基于吉尔福特对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人们可以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依托于立体化的特定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需要提供学生进行细节描述、交流互动的空间,而且还应该激发学生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提供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确保学生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是一个个体,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个体独立性。因此,环境应该提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意志自由、个性自由的一个空间,从而养成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讲,斯滕伯格所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也认为,一个人要想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首先需要环境给予人们创造性活动的认可,进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www.chuimin.cn)

2.过程的特殊性

过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面向问题发现与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威特海曼将令人困惑的问题视为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要在问题发现与问题分析过程中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问题的顿悟。

(2)在多元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模型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所有的创造性思维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必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三)信息技术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建构

1.建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1)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实现软件、硬件资源共享,学习者能够在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知识的获取、学习。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学校、教师、课程等,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建构主义认为真实情境的创建是意义建构的重要基础。互联网上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不仅可以触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激起,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营造真实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习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意义建构过程中。

(3)信息技术具有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学生能够善于发现自身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并且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转学习知识的被动者为主动者。另外,超媒体的网状信息组织形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知识架构,把握结构不良领域概念的复杂性,从而提高其认知灵活性。

(4)友好的交互界面,多样化的交互形式,促进协作与会话,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方便的交互工具,如在线交谈、电子白板等,为学生对细节与想象的描述提供了灵活的场所,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他人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沟通与协作,从而使多种形式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个别化学习、群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远程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终身学习等。

2.提供广泛易于获取的学习资源

基于网络的超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广泛的、易于获取的信息资源,创造了最大的知识空间,使得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教科书和教师有限的知识含量,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和世界各地。并且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可以边开发边发布,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学习内容,使网络学习者能及时地了解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网络学习资源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实效性,为学习者选择与加工信息提供了可能。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不再受教师的控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思维不再朝着教师统一规定的方向发展,保证了思维的独立性,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可能。

【注释】

[1]瞿堃,钟晓燕.教育信息化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