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平民教育真谛

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平民教育真谛

【摘要】:平民教育之真谛57今日得此良机,与诸君晤谈一堂,不胜荣幸,余所欲言者,非其他问题,乃今日至重要之教育问题。今余所论者,为普及“平民教育”之真谛,当讨论此问题之前,先有数言,敬告诸君。故仅仅“为民”之教育,未必切合于共和精神;必使民视教育事业为己事,而予以对教育充分之责任,然后乃无愧于共和的平民的教育之徽号。质言之,凡民族对教育事业,必有自决之权力与能力方可。

平民教育之真谛57

 

 

今日得此良机,与诸君晤谈一堂,不胜荣幸,余所欲言者,非其他问题,乃今日至重要之教育问题。当余初抵上海时,披阅上海商会传单,皆极言普及教育、改良教育之重要,可知贵国人士,对于教育,皆甚注意,诚可喜也。

今余所论者,为普及“平民教育”之真谛,当讨论此问题之前,先有数言,敬告诸君。第一,贵国人士,对于教育前途,不可失望。或见泰西各国,富强如是,以为其教育制度必夙臻完美,教育事业必已甚永久,深恐一时不易追随,不知欧美普及教育之发达,距今亦不过百年内事。即以吾美而论,实施普及教育,亦不过七十年前事耳。19世纪中叶,吾美有霍勒斯孟58其人者,尽力以倡教育,遍游各都会村镇,晓以教育之重要;要讨论改良方法,协助地方建设学校,促进教育,功实不鲜。降至今日,吾美教育,渐就完美。无论何种事业,如商业,如政治,均不能与教育分离,无教育则无各种事业。故吾美各种事业,均不能离教育而独立。然吾美之振兴教育,为时仅七十年,非甚悠久也。故深愿诸君慎勿以教育为不易收速效,而有失望之心。况贵国师道尊严,社会对于教育界人士,颇有信仰,此实可助教育之发展也。第二,欧美之振兴教育,虽为时未久,然固已七十年。此七十年中,欧美各国所经之失败,贵国可不致重蹈覆辙;所奏之成效,贵国可取为准则。撷其精华,去其糟粕,收效更易。苟贵国教育界能利用他人之经验,以为自己之经验,则事半功倍,与欧美并驾齐驱,固甚易易;即胜欧美而上之,亦非难事也。

 

一、何谓普及的教育

 

何谓普及的教育?此问题可从两方面释之。

第一,属于政府及机关者。如强迫教育之实施,抽地方税以建设学校,学校之设备,图书仪器之制作是也。

第二,属于社会者。即社会全体皆当知教育之重要也。教育之重要,不仅政府及立法机关当知之,即商会、新闻社、剧场等社会机关,对于教育,皆当注意。故从事教育,须有某种运动,使一般社会知教育之效用,知其效用之及于个人为如何,及其社会为如何。然不可仅言:教育之用,在授人以知识技能,使他日与人争胜,在社会中得其应用之位置而已。务使知教育为社会组织所必要之事业,此不可不注意也。

强迫教育法令之实行,其原因或由家族不愿送子女入校之故。如因普及教育之重要方法,然更有重要于是者,即教育者务导儿童以爱校,使不忍离校;校中课程,务求有用(此有用为广义的,非狭义的);使家族皆愿送子女入校。如是则收效更宏,否则仅有形式而缺乏精神,虽实行强迫,亦未能奏教育之全功也。

教育制度为一事,教育精神别为一事。教育之制度,物质的机关、学校之设备等,因为教育所必要。然仅有制度、有机关、有设备,犹未足以言良教育。良教育必注重精神。教育之精神何在?曰在民主、在共和。吾美历史中最有荣誉之总统林肯有言曰:“平民的政治,由民而出,为民而设置也。”如是政治,庶可谓为完美,教育亦何独不然?故仅仅“为民”之教育,未必切合于共和精神;必使民视教育事业为己事,而予以对教育充分之责任,然后乃无愧于共和的平民的教育之徽号。质言之,凡民族对教育事业,必有自决之权力与能力方可。德国之教育虽普及,其机关虽完备,然其目的与此民主主义背驰。盖德国教育之目的,在求国家之强盛,故其教育在使国民有强健之体魄,丰富之知识,供一部分人之利用,以侵略他国,实违反民主之精神。试执德国而问之,彼亦不愿受此等教育。然德国政府强行之,致得今日之恶果,良可叹也。贵国之东邻日本,其教育亦效法德制。贵国初办教育时,直接取法于日本,即间接取法于德意志。贵国今已易君主专制为民主共和,欲造成完全的共和国家,必先审察贵国今日之教育,果否合于民主的共和的精神,此先决问题也。

二、德之非共和的教育普及全国,美之共和的教育亦普及全国,此二者区别果如何

第一,为方法之不同。德之教育,为贵族主义的教育,为发展少数人的教育,其主旨在养成多数人服从之习惯。因之教育方法,不尚自动而重注入,生徒之心视为器具,强以知识技能注入之。美之教育则不然,务养成生徒自动之能力,以为国民之根性。其教育方法,非注入以知识技能,而为引出发扬其天职能力。吾人诚欲求真共和,诚欲于教育求平等,必反对注入的教育,而主张自动的教育。

第二,为标准之不同。阶级的主义之教育,为发展少数人的教育。故其标准在择知能特出之少数人,施以特殊之栽培熏陶,使之有专门之学识、专门之技能,以指挥其他多数人。共和主义的教育则不然。无论何人,其天赋之能力皆畀以善良之机会,使得成遂发展,而不以门阀阶级为教育之标准。要之共和主义之教育,其方法当反对注入,尊重自动,其标准当破除阶级门阀,而使无论何人,皆得发展其天赋之能力也。

三、共和主义的教育,其宗旨在使人人有被教育之机会,其方法则在尊重个性(www.chuimin.cn)

人各有其特长。其特长即其人毕生事业之所关。教育必发展各个人之特长,使得利用此特长,为人群与国家建树功业。阶级的主义之教育,陶铸一般国民于同一模型之内,个人之特长因以消灭。此种教育,适合于阶级的社会、君主的社会,而必不适合于民主的社会、共和的社会。何则?人非机械也,无生之机械,以同一模型铸之,故其形式、其效用,无丝毫差异,至有生之物,则无全同者焉。譬之植物,即同树之叶,其形式、其组织,虽似大同,必有小异。进而至于动物,则各个体不同之度更甚。至言乎人,则个性差异之度,尤远胜于其他动物。教育所以发展人之天赋,故必注意其个性,使各个人所具之自然特长,各得发育遂长。划一齐平、毫无殊异之人,绝非共和主义的教育所当养成也。

今为时甚暂,个性问题,不能与诸君详密讨论,殊深歉仄。诸君身任教育,愿自今日始,对于生徒之个性,必详密观察。某也有何长处,有何短处,有何异点,观察之后,须记录之,尤须根据其人之个性,以讨论其人之教育方法。其长处须如何发展之乎?其短处当如何淘汰之乎?其异点当如何利用之,使之为社会国家尽力乎?为教师者,能如是致力研究生徒之个性,结果必生特殊之兴味、特殊之感情。此兴味与感情,可以鼓励教育之研究,实为从事教育者所必要。师范学校之生徒,须肄习心理学、教育史、儿童研究等学科,以领受教育之知识。然此种知识,不仅能领受为己足,必思如何利用之?如何实行之?而后能收其效。盖若徒知学习,而不知研究其利用方法,则犹是无用之死知识耳,此亦以无兴味感情为之主动故也。贵国及日本,闻曾有按时计薪之成例,近颇有人非议之,而思有以汰之。汰之诚是也,盖教育为精神的事业,绝非上课数时间所能奏其全功也。故教师不仅于教授时当注意,尤须从事被教育者之研究,然后对于学生能兴起浓挚之兴味与佳良之感情。盖必如是而教育始能奏效也。

要之学校之教育生徒,绝非可如工厂之造成同一的物品。教育为个人的,必注意各个人之发展,否则仍属贵族的阶级的教育,必不能得良果也。

教育之目的,在使个人完全发达、完全教育者,非学科应有尽有之谓;而为使各个人之能力,借教育而得完全发达之谓。故教育之良否,不因其学科之多寡、授课时间之久暂、教材分量之重轻以判;而视其能借学科以养成生徒之判断力、自觉力、应用力,使于未来能适应社会状况,而善营其生活与否为断。故学校教授学科,必使被教育者人人能利用之。换言之,教育首当养成生徒应用知识之能力。故觇生徒应用知识力之强弱,可决其教育之良否。

教育之结果,最不正确。问答亦非真考试法。真考试法,即考察生徒对于以后之生活,能否应用其知识以适应环境状况。今人每以教授法完善即为教育完善,亦非中肯之言。盖教师教授法,纵如何完善,苟生徒不能自动以变化之,组织之,以养成应用之能力,则领受之知识,诚不正确,而教育之效用,亦因以消失。故各学校之效果如何,不仅视教授之当否而定。为教师者,务利用其学科,以陶冶生徒之判断力、思想力、创作力,使对于以后之生活,能应用其知识能力以顺应环境,此即教育之真义也。

上所述者,近于理论,兹更举实例以证之。

例一,吾美某中等学校,有某理化教师。其初用之教授法,取论理的组织而非心理的组织。如授酸素,则示以酸素之原子量、分子量及其性质变化等,仅授以关于酸素之知识,而不明其应用之法,其结果,教育学者皆索然无味。此教师乃变易其教法,令学生自提出家庭日用必需之化学材料,如关于水门汀、肥皂、染料等之化学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试验之、研究之。其结果不特兴趣盎然,效用亦甚者。适此一都会之各种食物中,发现多量之真伪杂糅品,是级学生乃取而分解之,以别其纯伪。例如检查食盐之内,有无杂质如小粉等;牛乳之中,是否羼以清水。其结果,不仅生徒皆得实用之益,且其都会市肆,无敢售羼杂质之赝货者,盖以人人皆能辨识之也。此种教法,第一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科学之兴味,并练习科学的方法;第二能使学生知科学对于人生之应用,对于共同生活之应用,故收效甚宏。要之吾人所需要之知识,非纸片的知识,而为能应用之知识。故诵读记忆之方法,必不能引起学生之兴味,必不能使学生应用,必无一毫成效。

例二,我美有一初等小学校,地近煤矿。掌此校者,不分国文、算术、图画、手工等种种之学科,仅令生徒自就煤矿及其附近,调查实况,搜集材料,制一煤矿模型。矿中生活,以巧妙之方法描出之。其调查之要因,如“煤矿之深广如何?应用人工几何?阅若干日煤当采尽,矿中工人之生活如何?”等是。其结果,搜集之材料,有可供国文之材料者,有可供理科材料者,有关于图画者,有关于手工者。推而广之,研究其何故某地产煤、某地不产煤,则有关于地理学;煤当如何费用始为适度,则有关于经济学;其他如地质学历史学等,无不可连类及之。故其学科,虽以地方之基本事业为代表;神而明之,则可推究及种种问题,变化无穷也。且此种办法,非由教师讲授,其问题由学生自提出之;其材料由学生自搜集之,判断者为学生,计划者亦为学生。故其结果,实能养成适于共同生活之人。此殆实施平民主义的教育之一善法欤!

且尤有言者,教科书为全国所采用,必不能照各区特殊情形而编著。故纵令如何完美,必不免失之划一。学科能按照地方社会之情形,则生徒所有材料,日与耳目相授,能养成其高尚之情操,使对于社会有同情。矧教科之分类,原出于人为,而非自然生成不可更易者。故应用教材时,不必死守成法;谋教育之活用,即打破各种界限,而以一种教材或作业为中心,以统摄各科,亦无不可。要之授社会情形、学生程度,因材施教、临机应变,始可谓活教育,否则仍属死教育耳。

余更有一重要问题,进告诸君,即为教师者,因当养成学生自动之能力,尤不可不养成自己自动之能力是也。即今后之教师,当时时熟思如何可解脱古人之成法,如何可发古人所未发,如何可革除教育制度之未善,而使之日就于完美,熟虑之后,必继之以试验。有自动的研究,有自动的查察,假能如是,则贵国教育必能日新月异。且有他国之经验以为凭借,虽超欧美而上之,固非难也。深愿诸君不仅能理解自己职务之重要,且须有自信之能力。诸君固具有知识才力,足以研究教育、改良教育,使之日就完美,以凌驾欧美之教育而上之,责任重矣;而机缘之宏美,亦至足羡也。

我今敢代表吾国二百万之教师,敬致一掬之同情。教育事业,为人类造幸福,为建设的而非破坏的,即此已是为各邦教育界感情上之维系。诸君子任重道远,我与吾国教师敬爱之忱,匪言可达,但祝诸君教育事业,日进无疆。

 

 

57 1919年5月7日杜威在浙江省教育会的讲演,郑宗海口译朱毓魁记,原载《杜威在华演讲集》,新学社1919年版

58  指贺拉斯·曼(Horace Mann)。——本书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