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原生新媒体演进及影响,尝试从中观史角度对原生新媒体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写作中还是留下许多遗憾。相较于《中国互联网20年》等宏观史研究,原生新媒体历史书写强调技术创新对社会的影响,重点围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活动展开,视野显得不够开阔、不够多元。......
2023-11-25
胡翼青认为我国传播学脱胎于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因而带有浓厚的新闻学色彩。[34]新媒体研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同样带有浓厚的新闻学色彩。蒋亚平较早对我国新媒体类型做了探索,他将其归纳为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民间网站(网站新闻频道),电信部门办的信息服务网站,政府办的网站,由政府部门、新闻单位、相关公司联办的股份制网站五种类型。[35]这五类新媒体中有三类与新闻直接相关,另外两类也与新闻有紧密联系。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将前三类视为一个整体,冠以“中国网络媒体”之名加以研究。所谓中国网络媒体,指具有一定资质、利用网络这样一种媒介从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机构(文中有时也称其为新闻网站,包括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和有新闻登载资格的商业网站)。[36]虽然该书也注意到有媒体背景网站和纯商业网站的区别,但研究着眼点在于探讨两者共性而非各自特性,因此许多研究结论并不符合原生新媒体实际。以内容产品开发为例,该书局限于新闻产品的开发问题,媒体新闻网站主要内容产品是新闻和资讯,但搜狐、新浪等综合门户网站新闻只是其一个频道,文化、体育、理财、科技、娱乐等众多频道内容生产并没有纳入研究范畴。将内容产品开发局限在新闻和资讯范畴之内,不足以说明商业网站内容产品建设全貌。仅就新闻和资讯产品而言,媒体网站的新闻资讯多来源于网站的母体,部分网站甚至有采访权;而商业网站新闻资讯来自于不同媒体,且不具有采访权,所以两者内容产品开发存在很多不同,该书对于这些不同之处也没有展开充分讨论。[37]这种情况并非特例,而是大量存在。
随着我国学者对新媒体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分,传播学主体色彩更加浓厚,如孙光海《体制内@中国网络媒体纪事》(2014)聚焦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认为盛大、携程、前程无忧等网站没有新闻,不在网络媒体序列中,属于非主流的网络公司;[38]而谭天《媒介平台论》(2016)则选择谷歌、脸书、百度、新浪国内外新兴媒体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这些新兴媒体涵盖新闻、娱乐、消费、人际交往等人类生活方方面面,过去通常被视为ICP互联网企业而不是媒体;宫承波《新媒体概论》(2007)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的含义、种类、各类新媒体特性等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研究[39]。
本书认为传播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各种媒介发送、接受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新媒体研究应着力于探索新媒体是如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进而对人的生活乃至社会格局造成冲击与改变。从门户网站到网络游戏、电商、搜索引擎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媒体都应该纳入其研究范畴。彭兰等学者将新媒体研究局限在新闻网站与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范畴内,没有从人的多元需求角度将更多类型的新媒体纳入研究范畴。宫承波、谭天等学者对谷歌、脸书、百度等新兴媒介的媒介特征做了大胆探索,提出新媒体不是媒体、媒介平台论等颇为新颖的观点与论述,但对新媒体、新技术背后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关注。(www.chuimin.cn)
这些新媒体、新技术都掌握在特定传媒组织手中,比如微博背后是新浪,微信背后是腾讯,搜索引擎背后是百度、360等,当我们研究微博、微信传播效应时实际研究的是新浪微博如何产生影响,腾讯微信正在扮演者什么样角色。宫承波、谭天等学者的研究充分挖掘了这些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但却没有充分挖掘经济因素等社会因素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是同时存在、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本书提出原生新媒体概念,而没有沿用他们提出的新兴媒体概念,目的就是要将技术因素与经济等社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原生新媒体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我国原生新媒体发展历史轨迹如何,有怎样的特殊属性与发展规律,对国人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对我国原有传媒结构和传统社会结构有何影响,这些都是研究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书聚焦原生新媒体演进及影响,尝试从中观史角度对原生新媒体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写作中还是留下许多遗憾。相较于《中国互联网20年》等宏观史研究,原生新媒体历史书写强调技术创新对社会的影响,重点围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活动展开,视野显得不够开阔、不够多元。......
2023-11-25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以“创新的产生”为题用一章篇幅对“创新—发展”过程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本书以罗杰斯“创新—发展”过程模式为框架,借鉴卢森堡大学Gabriele Balbi《数字媒介史》一书的叙事模式,结合早稻田大学师生所绘媒体望远镜结构,参照李卫东对新媒体应用模式分类,[73]梳理出本研究基本框架。......
2023-11-25
新媒体作为一个技术性概念,涉及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众多技术,技术创新及对新媒体形态的影响一直是新媒体研究的重要内容。从E-mail、FTP到BBS、RSS,信息分享成为Web1.0时代新媒体最重要的技术特征。这一时期关于新媒体技术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如1980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正式创刊,30多年来刊载大量新媒体技术论文,几乎涵盖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方方面面。......
2023-11-25
民族志这一经典媒介人类研究方法随之也受到重视。就本研究而言,通过借鉴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天涯社区、传媒公司微信群等进行长期观察、网络访谈,获得大量一手与二手资料作为研究史料;同时作为原生新媒体发展演进亲历者,虽然在研究中没有用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讲亲身经历......
2023-11-25
形态作为事物形状或表现,同英文form、pattern含义基本相同,[77]新媒体作为一个技术性概念,其形态便是新媒体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表1-2-1中国互联网发展三阶段[81]表1-2-1中所列代表性互联网应用与商业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原生新媒体外延高度重叠,说明原生新媒体概念能很好地概括互联网社会化应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形态。......
2023-11-25
可见近代以来学术研究中媒介用于指称那些扮演中介角色的“物”,与古代媒介用于指代“人”有很大不同。“媒介”一词含义在延续中断裂,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使用历史共同构成“媒介”一词含义。这一时期虽然鲜有学界、业界人士对媒介与媒体做严格区分,但两者在使用中差异逐渐明显,新闻与媒体关系逐渐紧密,新闻媒体成为学术通用术语;新闻与媒介关系逐渐疏离,新闻媒介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低。......
2023-11-25
无论商业模式介入博客,还是博客介入商业运作都迅速变为现实,2004年成为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内容生产模式和商业资本运作模式对微博都有很大影响。博客“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信息共享,博主根据不同主题或线索将自己撰写或转发博文整理后,通过自己的博客供人们阅读,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人们条理清晰地通过网络记载自己所思、所感,而且成为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表演舞台,为普通人大众化转向提供更多便利。......
2023-11-25
[30]从创新扩散角度切入为我国原生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32]从创新扩散切入不仅仅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技术、资金等对我国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看到这些新事物在我国演变发展及再次创新的过程,有助于将西方与中国、媒介与社会等方方面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更宽广视野分析原生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影响。......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