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简言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创造性破坏是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和事实——竞争替代过程。熊彼特用“创造性破坏”概念来描述创新扩散特殊性。熊彼特认为创新推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性破坏是创新发展的结果。......
2023-11-25
技术的本质是人用来试探包括自己存在、事物改变乃至世界演化多种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技术,有人的世界和无人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差别。[75]技术赋予人类创造与毁灭双重可能,成为一柄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看待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哲学家们最早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一门新的学科分支——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某些方面和传播学类似,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漫无边际、研究视角多种多样的交叉学科,沿着哲学和社会学两个方向发展壮大,[76]孕育出科学学、未来学、科学社会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方向。[7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唐·伊德(Don Ihde)《技术与实践》(1979)出版为肇始,北美涌现出一批专注于技术研究的哲学家,除伊德外还有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授芬伯格(Andrew Feenberg)、美国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教授伯格曼(Albert Borgmann)、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教授温纳(Langdon Winner)等。在他们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后技术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开创了技术研究的经验主义方向。[78]他们摆脱了海德格尔、埃吕尔等经典技术哲学家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对技术进行批判的传统,试图通过解析技术的本质,超越技术乌托邦和敌托邦的局限,探索技术如何从物质和观念两方面影响人类生活,为技术时代人类发展寻找新方向。[79](www.chuimin.cn)
就原生新媒体而言,经过20余年发展,对社会结构、普通人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原生新媒体许多本质性的内容得以逐步呈现,研究者开始从哲学层面思考信息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带给普通人的影响。芬伯格认为新媒体与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取决于其如何被设计和使用,如计算机既不是有益的,也不是有害的,而是兼而有之,对于计算机的解读应超越乐观主义构想与敌托邦梦魇,寻找新切入点,[80]对于原生新媒体的理解也是这样。
[7]简言之,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而创造性破坏是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和事实——竞争替代过程。熊彼特用“创造性破坏”概念来描述创新扩散特殊性。熊彼特认为创新推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创造性破坏是创新发展的结果。......
2023-11-25
内容大致说:在11月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工业展览会上,中国设计制造的长城牌微型计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引起了观众的轰动。以微型计算机行业为例,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的微型计算机相关技术与产品大规模进入,推动了我国微型计算机事业快速壮大。国内外微型计算机品牌及其市场份额如表5-1-3所示。......
2023-11-25
[15]J.Metcalfe将创造性破坏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与主要标识,起因包含技术元素、组织元素和社会元素等多方面。文章借用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概念分析企业家投身网络经济活动带来的生产要素重组产生的质变,尤其是用户志愿投入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活动。本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创造性破坏的程度:创造性破坏不一定是新事物完全取代旧事物,也有可能是新旧事物形成新的搭配组合。......
2023-11-25
从1899年到1902年,在《自由书·破坏主义》、《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破坏与成立》、《新民说·论进步》等论著中,梁启超对“破坏主义”的热衷无以复加。从他的“激进”破坏主义中,我们不难想像梁启超对“革命”可能采取的态度。......
2024-06-16
每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身心与生存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机分离,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却给人类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分支与领域,近年来传播学者将其引入新媒体研究,探讨数字化技术应用给社区报、政府管理变革等产生的“破坏性”与“创造性”影响。......
2023-11-25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唐·伊德《技术与实践》出版为肇始,北美涌现出一批专注于媒介技术研究的哲学家,除伊德外还有加拿大学者芬伯格,美国学者伯格曼、温纳等,在他们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后技术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开创了技术研究经验主义方向。[45]按照唐·伊德对技术身体的诠释,身体建构为技术的身体,身体与技术融为一体。......
2023-11-25
福柯认为它会导致“人之死”,这也是《词与物》得出的一个结论。“人之死”并非人生命的消亡,而是指人的主体性的消亡——人不再成为世界的主角,不再居于创造的中心位置。未来,人只不过是世界的一个螺丝钉,处在世界的大结构之中。福柯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到现代时期知识型的变化,最后得出“人之死”的结论。[7][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392.......
2023-11-03
前期相关研究中,学者大都着眼于探讨为什么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产生影响,其影响形成机制是什么,原因何在。服务破坏行为对顾客不当行为的影响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