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技术创新:微信从工具转型为社交平台

技术创新:微信从工具转型为社交平台

【摘要】:2011年是微信求生之年,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三个版本:1月推出1.0版,定位于手机端文字通信工具;5月推出2.0版本,开始向多媒体通信工具发展;10月推出3.0版,朝着强调陌生人交友方向发展;2012年4月,4.0版时推出,标志着微信正式转型为手机社交平台。后面通了电话、加了微信,联系主要通过微信或者打电话了。

2011年是微信求生之年,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三个版本:1月推出1.0版,定位于手机端文字通信工具;5月推出2.0版本,开始向多媒体通信工具发展;10月推出3.0版,朝着强调陌生人交友方向发展;2012年4月,4.0版时推出,标志着微信正式转型为手机社交平台。

1.微信1.0:逐步取代短信成为人际间交流的重要通信软件

2010年10月,一款只具短信聊天功能的即时通信软件Kik正式登录美国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这款软件界面与功能都非常简单,几乎和手机短信差不多,但短短15天便吸引100万用户注册。雷军与张小龙受到启发几乎同时展开中国版Kik研制,2010年12月雷军率领的团队推出米聊安卓版,很快又推出iSO版。

2011年1月21日,张小龙率领团队推出“微信1.0 for iPhone(测试版)”,仅支持iOS使用操作系统的iPhone4、iPhone3G/3GS、iPod Touch等设备,功能非常简单仅支持文字和图片聊天,无法显示头像,[47]稍后相继推出安卓版和塞班版。两款软件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在微信、米聊等手机APP出现之前,人们每发一条短信都要向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支付1毛钱短信费,每打1分钟电话都要根据自己所定套餐向运营商支付价格不等的电话费,仅短信一项就给运营商带来巨额利润。以中国移动为例,2010年短信、彩信收入高达468.89亿元,2011年在微信、米聊等手机APP冲击下首次出现下降,为464.62亿元。[48]就像电子邮件引入后纸质信件书写逐渐成为历史一样,微信、米聊等手机APP出现后许多人开始习惯用软件互发消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短信已经成为历史:

短信?好久没有发了。平时手机里能收到的短信基本都是支付宝付款、微信、快递之类给发的,通知付款成功、拿快递一类事情。上次发短信好像是一个月前了吧,当时因为有事情联系另外一所学校的领导,因为担心对方上课所以没有直接打电话,先发了一条短信联系。后面通了电话、加了微信,联系主要通过微信或者打电话了。

(崔女士,高中教师)

特别是在年轻人之间,当他们拥有手机时微信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从一开始便习惯用微信等手机APP互发消息:

因为短信要收费,一般只有在对方不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情况下,为了联系到她才会发短信。平时基本用微信、QQ,方便省事、不用花钱,还能发各种表情比较好玩。

(林同学,高中学生)

虽然近年来短信业务在经历低迷之后重新开始增长,但已经与普通人日常交流没有太大关联,银行资金变动通知、运营商话费提醒、优惠活动通知、会员生日祝福等企业短信成为主力军。[49]虽然微信1.0功能远不及米聊功能强大,但有网友对两者进行认真对比后认为微信在使用方面更胜一筹:[50]

(微信)1.0没有图片功能也不能读取手机通讯录,当时还觉得挺遗憾(但作为跨国免费短信APP依然很兴奋,当时的Kik网络很不稳定),但清爽和稳定。依然比当时高大全的米聊要舒服。微信直到1.3才能发图片,当时的米聊已经图片、表情、手写、语音对讲全支持了,但程序流畅稳定清爽。依然明显比不上微信,所以微信真不只是靠腾讯大树才站住脚,打铁还需自身硬。

(网友iLight)

这些技术差距在微信2.0版中快速得以解决。

2.微信2.0:“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推动向社交媒体转型

与微信1.0版几乎同时,正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黄何带领团队推出国内第一个“按住讲话”开源即时通信手机应用Talkbox,[51]以方便那些使用智能手机时文字输入困难的群体。Talkbox语音输入不仅更加便捷,而且大大降低使用者门槛,在一个月内靠着自然增长就获得了100万用户量,并且登上苹果商店即时通信分类的榜首。[52]

受其启发,张小龙率领的团队于2011年5月便推出带有语音功能的微信2.0版,并且新增“查看附近的人”“QQ号码查找到我”“将我推荐给QQ好友”等功能。语音功能进一步增强微信的通信工具特性,虽然尚无法取代电话的通信作用,但许多简单的事情可以通过微信语音联系,打电话不再是手机语音通信的唯一方式,普通民众交往有了更多选择:

文字简单明了但打字比较麻烦,所以需要说明很多事情的时候,用语音很方便。如果周围环境很吵,发出的语音有时候经常听不清,没有耳机发过来的语音也听不清。

(王女士,私营文具店主)

虽然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提升带动手机通话时长继续保持增长,但在微信、米聊等手机APP冲击下,增长率从2011年开始直线下降,如图7-3-1所示。

图7-3-1 2008—2012年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53]

由图7-3-1可知,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增长率由正转负、移动电话通话时间增长乏力。这种趋势在之后几年更加明显:据工信部2018年7月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同比下降4.5%,为14986亿分钟,预计全年通话时间低于2012年水平。[54](www.chuimin.cn)

微信2.0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始提供社交功能,通过与手机通讯录关联能够不断增强熟人社交,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功能,开启陌生人交友模式。天涯网友“焦遇雨欲語”一则“微信附近的人已经祸害了很多人了你知道吗”帖子,直指微信交友带来种种弊端,回复达3000多条,点击量超过1000多万人次。正反方通过亲身经历各自表示支持或反对,以下几位颇具代表性。[55]帖子发起人“焦遇雨欲語”对微信这一交友功能表达强烈不满:

微信大家都知道吧,它还有个功能叫附近的人,这个功能现在已经沦为微商做广告、鸡骗钱赚钱的工具以及一些假扮成女人的男人骗红包的工具了!我曾经也玩过一段时间附近的人,好多男人假扮女人骗红包。为什么说他们是假扮的,因为他们朋友圈的照片网上我都看见过了。

(楼主 魚遇雨欲語)

有人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示应和,人员混杂导致微信这一功能被滥用:

记得12年刚玩微信的时候,开附近人,出去一会再回来看手机都是一大堆打招呼的,感觉挺恶心的,现在就不玩微信附近的人了。有的人想约也是他们的自由,只希望妹子们注意点吧。

(24楼 索己)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问题在人而不在工具:

其实我有时候也喜欢开了附近的人看看,有一些广告促销或者卖东西啊家政服务之类的,代驾之类也有点意思。副作用就是很多不要脸的人,我的办法就是随便他怎么发消息打招呼,我就当没看见,特别恶心的投诉或者拉黑名单。自己想不被骗是可以的,不过也要自己没有乱七八糟的心思。我想也是有人上当的,不过这种是自己本身就有点想法,就算没有微信、QQ的平台也会有其他方式啊。

(44楼 吾与豆行)

有人表达反对声音,分享正面个案:

我从来不用这个功能,我邻居家女儿玩附近的人然后发展到结婚了。

(76楼 万千少女的黄瓜片)

“查找附近的人”功能仿佛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发的后续效应很难简单地加以给予评价,即便是时隔多年之后这种争论依然没有结果。在五个月之后,微信推出更具争议的“摇一摇”功能,不过这次尝试很快便有了结果。

3.微信3.0与4.0:“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推动微信转型为社交软件

2011年10月微信推出微信3.0,新增“摇一摇”(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漂流瓶”(扔漂流瓶匿名交友)等陌生人交友功能,引发更加激烈争论。张小龙稍后回母校发表演讲时曾经对“摇一摇”有过这样介绍:[56]

这个体验跟技术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女朋友,你就理解不了这个体验,因为这是一个性的暗示。“咔嚓”声是暴力又性感的来复枪上膛,而女生如果摇得太大力,还会看见一个“bug”,裸露的大卫的生殖器。

因为“始于寂寞,止于色情”,“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在稍后版本升级中相继下线,[57]这两种陌生人交友尝试最终以不太体面的方式收场。

2012年4月微信推出4.0版,并附上这样一段感性的描述:

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一切从照片开始,你拍了一张照片,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相册,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们的生活。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之所以称之为“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是张小龙团队不满足于微信仅作为通信工具使用,希望能将微信能深度融入普通人生活;另一方面是强调这种方式专属于微信,是独特的那一个而不是那一种。[58]除了支持拍照分享给通讯录里的朋友之外,新版微信还可以分享音乐、新闻、商品等给朋友,支持实时对讲、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完成从通信工具到社交平台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