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即时通信:网络社交革命的关键

即时通信:网络社交革命的关键

【摘要】:几乎与网络论坛同时兴起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因特网中继聊天技术曾经在20世纪末非常流行。作为一种面向终端使用者的交互通信工具,即时通信软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得以实现多平台、多终端、多元信息符号同平台或跨平台交互式通信。[39]与前面提及的互联网应用一样,我国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兴起同样是西方互联网技术创新扩散的产物。

几乎与网络论坛同时兴起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因特网中继聊天(俗称网络聊天室)技术曾经在20世纪末非常流行。1988年芬兰人Jarkko Oikarinen尝试拓展Oulu大学扩充电子布告栏系统,因特网中继聊天技术(Internet Relay Chat,IRC)在这一背景下被发明。我国网络聊天室主要盛行于1997年至2000年,碧海银沙、四通利方、网易聊天室、搜狐聊天室等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的聚居地,[37]许多人通过网络聊天室闲聊、交友:

1999年时,OICQ还没有兴起,大多都是在BBS和各种聊天室里泡着,后来OICQ也有各种各样的聊天室,不过,时间长了,发现没有去找人主动聊天很白痴,愿意主动找你的,也大多抱着一些目的。

(vkisiter水木社区)[38]

网络聊天室火爆不仅催生GG、MM、886、大虾等网络词汇,而且逐渐形成文字、符号、图片等混合使用的独特的交流模式,其语音聊天功能更将人类网络交往带入音频时代,为即时通信软件兴起做了多方铺垫。(www.chuimin.cn)

作为一种面向终端使用者的交互通信工具,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得以实现多平台、多终端、多元信息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同平台或跨平台交互式通信。[39]与前面提及的互联网应用一样,我国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兴起同样是西方互联网技术创新扩散的产物。1996年,由4名以色列青年创建的Mirabilis公司推出IM鼻祖——ICQ;1998年,腾讯在其基础上推出OICQ(OPEN ICQ);2004年,网易推出网易泡泡、搜狐推出搜Q等个人IM,在聊天室之外为普通人提供更多实时交流渠道,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受访对象从小学便开始使用QQ一直使用至今:从最早的文字交流,到稍后的图片、文字传输,再到动态表情、音/视频交流,以及朋友圈等功能不断增加,QQ逐渐取代聊天室成为人们在线交流最主要的工具。

小学三年级,上电脑课的时候,第一个QQ号叫北方的热带鱼,从初中开始一直使用QQ号,可以发表情表,打电话不能;和别人说话更随意,有些话打电话说不出来,但是用QQ的话可以很自然说出来。比如打电话说“我想你”非常正式,QQ的话轻松一点。

(王先生,伊利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