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电子公告栏促进群体交流的奇迹

电子公告栏促进群体交流的奇迹

【摘要】:电子邮件发明实现“人—人”间延迟式交流,BBS的发明则使得“人—人”“人—群体”实时交流成为可能,[23]多人相互交流信息成为其最大特点。从PC-BBS到Internet BBS,从电子公告栏到网络社区,电子公告栏逐渐走出计算机发烧友狭小范畴,BBS不仅成为电话后普通民众实时交流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最早的数字交流空间也为公共议题生成提供了技术可能。

电子邮件发明实现“人—人”间延迟式交流,BBS的发明则使得“人—人”“人—群体”实时交流成为可能,[23]多人相互交流信息成为其最大特点。从PC-BBS到Internet BBS,从电子公告栏到网络社区,电子公告栏逐渐走出计算机发烧友狭小范畴,BBS不仅成为电话后普通民众实时交流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最早的数字交流空间也为公共议题生成提供了技术可能。

1.从PC-BBS到Internet BBS:实时人际交流数字化表达的形成与演化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栏)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解放计算机”运动时期计算机发烧友搭建的交流平台。1978年芝加哥电脑爱好者俱乐部(CACHE)成员Ward Christensen和Randy Suess使用8080汇编语言编写出世界第一个BBS——CBBS(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24]如图6-1-4所示。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话线和调解器访问。1977年Apple Ⅱ个人电脑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基于苹果个人电脑的BBS系统因时而生。

图6-1-4 左:CBBS界面,右:CBBS硬件

1981年IBM个人电脑(PC)推出后,人们将基于苹果Ⅱ的BBS转移到PC上:1982年Buss Lane用Basic语言为IBM个人计算机编写BBS雏形,1983年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的Communication Special Interest Group会员将其改编为RBBS-PC,最后Thomas Mach整理成RBBS-PC第一版。这套源程序全部公开的BBS为稍后开发的各类BBS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常被称为BBS鼻祖(也被称为PC BBS),由于没有考虑多站联合操作情形,不同站之间只能通过印刷刊物或磁盘联系。[25]

1984年旧金山Tom Jenninges等开始开发出Fido程序,不同BBS间自动通信得以实现,BBS网络化由此开始。随着惠多网(Fidonet)建立不同用户可以通过点对点方式转发电子邮件,原本分散孤立的BBS开始彼此相连,[26]BBS成为计算机爱好者下载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的新手段。[27]这一时期使用者只能借助电话线路登陆,用户地域、数量均受限且使用费用较高;加之基于DOS系统的BBS只能Telnet登录,界面粗糙、功能简单、使用存在诸多不便。1992年因特网发明以后,基于因特网的Internet BBS迅速成长,仅需较少费用便可以登录国内外各类BBS,用户数也不再有限制,且WWW界面交互性好、使用方便、功能更加丰富,为商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2.技术创新扩散叠加:我国BBS多元发展与商业化网络社区崛起

BBS作为舶来品进入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北京人罗依架设的“长城站”成为国内最早BBS系统。与美国非常相似,我国BBS兴起同样带有业余发烧友色彩,许多站长不仅自己购买硬件、支付上网费用,且每天花费许多时间精力管理网站内容,[28]各类PC-BBS的相继建立为计算机发烧友、专业人士聚集讨论计算机相关话题提供了虚拟交流空间。北京西点程序员站(1996)、珠海西线程序员站(1996)、东北红日站(1996)、镇海WinZen站(1996)等站点都曾经拥有众多“粉丝”,[29]1996年也被称为中国BBS兴起之年。

这些BBS不仅方便国内计算机发烧友、专业程序员等讨论问题,许多海外留学生也纷纷加入其中。由于站长们每天都互相交换电子邮件,中国惠多网(China Fidonet)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用户可以通过本地BBS与异地网友互通信息。[30]这一时期技术爱好者搭建的各类“业余”BBS占据主导地位,商业BBS数量极少且影响力非常有限。鉴于当时我国个人电脑及其外围设备价格仍然较高,加之我国刚刚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所以PC-BBS发展较快,在专业人士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当时国内知名BBS如表6-1-2所示。(www.chuimin.cn)

表6-1-2 20世纪90年代国内知名PC-BBS

续表

1994年随着科技网(CSTnet)、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两大网络相继投入使用,中科院率先开通我国第一个互联网BBS——中科院曙光站。众多高校利用良好的网络条件相继开通BBS:水木清华(清华大学,1995)、日月光华(复旦大学,1996)、饮水思源(上海交通大学,1996)、小百合(南京大学,1997)、一塌糊涂(北京大学,1999)、北大未名(北京大学,2000)等,据不完全统计,有81所高校开通111个BBS论坛。[31]与美国BBS循序渐进式发展不同,以高校BBS为前驱,我国的BBS发展呈现出扩散重叠、交叉发展的态势,Internet-BBS用户数量不限、交互界面良好等特性为BBS商业化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1995年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两大用于商业化运营的骨干网相继建成,张树新敏锐地捕捉到其间蕴藏的巨大商机,同年创立的“瀛海威时空”开启我国互联网商业化源头,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民营ISP服务商,而且面向普通民众提供网吧、Email、BBS等各类服务,许多普通民众通过瀛海威开始了解互联网,而真正将BBS带入普通大众视野的是四通利方论坛。1996年汪延大学毕业回国加盟四方利通集团,[32]同年6月创办的利方在线主打聊天室和体育论坛,在当时颇具知名度。1997年9至11月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利用网络优势抢先在传统媒体之前将比赛结果和过程图文并茂地报道出来,正是由于这段时期它的亮眼表现,才真正将BBS带入大众视野,商业论坛引发普通民众对BBS的关注,推动Internet-BBS成为各大网站吸引人气的重要手段,打造了最早的网络公共空间。

1997年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迅速传播,使社会意识到互联网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上网冲浪的娱乐体验,还能够连接人与人并产生全社会的情感共鸣,[33]就连作者老榕自己也惊叹不已:

那篇文章有那么大影响我是绝对没想到的。到现在我还在纳闷是不是谁在背后人为炒作的?那篇帖子到后来因为流传甚广,连我都记住了,发帖时间是两点十五分。那是我常规开始上网聊天儿的时间,不务正业呗……有人在网上说:你不是刚看球回来嘛,快说说感受。我想那就写两句吧,一气呵成写了那么多,写完也没再看一遍就发送了。[34]

一篇无心插柳的帖子爆红不仅为成立不久的新浪论坛聚集人气,而且掀起商业BBS发展热潮:1997年猫扑网成立,快速成为日均浏览量7500多万人次的人气社区;1998年西祠胡同创立,网友自开讨论版多达8万多个;1999年天涯社区成立,仅5年时间便开通有300多个板块、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50万次,[35]等等。BBS开始从特定群体逐渐走向普通民众,从PC模式进化到因特网模式,从简单聊天室演化为网络论坛。[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