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外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

外围设备实现人机交互

【摘要】:微处理器与硬盘的发明使得微型计算机具备能计算、能记忆的“大脑”,但如果没有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微型计算机仍停留在“牛郎星”那样需使用开关输入信息、小灯输出结果的阶段,普通人与微型计算机间信息交互将会非常困难。[55]可以说,微型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外围设备技术创新开辟了人机界面信息设计新领域,人机界面交互设计等领域研究使得微型计算机交互性能不断提升,为普通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

微处理器与硬盘的发明使得微型计算机具备能计算、能记忆的“大脑”,但如果没有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外围设备,微型计算机仍停留在“牛郎星”那样需使用开关输入信息、小灯输出结果的阶段,普通人与微型计算机间信息交互将会非常困难。键盘的发明使得“人→机”信息输入变得方便快捷,显示器发明使得“机→人”信息输出变得清晰明了。

1976年,同为电子技术爱好者的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受牛郎星启发,用MOS Technology公司6502芯片组装出第一代苹果(AppleⅠ)微型机。虽然交互性能较差,主要面向少量计算机发烧友,但键盘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信息输入。乔布斯敏锐地捕捉到微型计算机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他与好朋友韦恩共同成立苹果公司,并于1977年在Apple Ⅰ基础上推出改良版的第二代苹果电脑(Apple Ⅱ),如图4-1-6所示。

图4-1-6 左:Apple Ⅰ,右:Apple Ⅱ

通过改良键盘、配置显示器、增加外存等外围设备革新,安装字处理软件WordStar、数据库软件dBase Ⅱ、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等兼容软件,Apple Ⅱ的交互性发生了质的飞跃,使用更加便捷,功能更加强大,逐渐成为各类小型机构、专业人必备工具。[44]我国代表团赴洛杉矶时报、日报经济新闻等海外知名媒体参访时,惊叹上述新闻机构已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新闻生产,微型机作为稿件处理神经中枢可谓名副其实的“电脑”。[45]Apple Ⅱ稳定的性能、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得原本分散的个人信息处理需求被“点燃”,迅速形成一个每年销售达上亿美元的新兴市场,推动微型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

IBM 5150是继Apple Ⅱ之后微型计算机发展历史中另一个里程碑式技术创新,如图4-1-7所示。

图4-1-7 IBM 5150[46]

从软硬件配置看,该机型配备Intel CPU、内存、显示器、软盘驱动器等硬件,并且预装微软开发的MSDOS系统。现代个人计算机架构基本延续IBM 5150模式,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一词由此而来;[47]从生产模式看,5051进一步拓展了IBM计算机兼容原则,除BIOS外所有资料都公开,各类兼容机厂商迅速崛起:1982年康柏(Compad)、1984年戴尔(Dell)和联想……兼容性随之成为微型计算机领域的核心法则之一,IBM开创了一条与苹果公司完全相反的微型计算机创新发展路径。

从使用者(或人机交互)角度看,Apple Ⅱ和IBM 5150建立在键盘输入字符用户界面(Command User Interface,CUI)又称命令行界面(Command-Line Interface,CLI)的基础之上。人类作为视觉动物,直观图像最符合人的天性,[48]字符用户界面(UCI)对普通民众而言并非理想的人机界面(Human-Machine Interface,HMI),[49]施乐公司同年推出的Star电脑完成从键盘到鼠标,从命令到视窗,从文字到图像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转型,首创用户界面概念以及鼠标、图标、窗口等技术,能与激光打印机、以太网等外部设备兼容;[50]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的Macintosh进一步引入超级卡(Hypercard)技术,使其成为第一台具备多媒体功能的微型计算机,[51]进一步丰富微型计算机功能,详见图4-1-8。

图4-1-8 左:施乐Star电脑,[52]右:苹果Macintosh[53]

至此,“人—机”交互架构基本形成,普通民众可以便捷地借助键盘、鼠标、话筒等输入设备向计算机传达各种操作指令,同时通过显示器、喇叭等输出设备了解进程、输出结果,如图4-1-9所示。

(www.chuimin.cn)

图4-1-9 人机交互系统的信息处理模型[54]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软硬件技术创新发展,微型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在不停地发展演化中,越来越便利,甚至形成一门专注于研究“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的新学科——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55]

可以说,微型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外围设备技术创新开辟了人机界面信息设计新领域,人机界面交互设计等领域研究使得微型计算机交互性能不断提升,为普通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加之,Windows、OFFICE等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改善,计算机不再是实验室专业人员的专属,开始走入学校,走入普通人家庭生活[56]

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时候接触电脑的?是的,电脑。二年级那会儿老师让我们每人都准备两个塑料袋当鞋套,开微机课了,没套鞋套的学生不给进。没有网,两三个人一台,老师给讲怎么用自带软件画图,怎么打字……

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是在初三。山东中考要考计算机,貌似是占七十分还是五十分。初三上半年,父母请人给组装了台电脑,扯了网线,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和阿含一起挤在电脑桌前,激动地申请了QQ号,恨不能昭告天下,我也是有QQ的人了……

山东小城市郊区的真实情况,直到后来接触的多了才明白我们那到底有多落后。很庆幸,我们那里很多父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我同龄的很多人都上了大学,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庆幸现在的孩子能接触到更多东西……

即便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也能够使用微型计算机:[57]

18年前,对于偏远山区,一个学校有一台电脑就简直是极其奢侈的贵重物品了。记得那时刚上三年级,上午第三节课刚下,办公室门口就围满了人。你一句我一言,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由于我当时所在的班距离办公室最远,等我们跑过去时,已经是最外面的一层了。为了看清到底是个啥玩意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们后面的又跑回教室搬来凳子,踩在上面看。

交互设备与技术不断演进使得电脑操作越来越方便,即便是偏远地区从未接触过微型计算机的小学生,也能很快上手。只不过当时台式电脑非常笨重,1985年日本东芝公司推出了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笔记本电脑”,[58]成为微型计算机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产品,如图4-1-10所示。

图4-1-10 左:东芝T1000外观,右:东芝T1000内部[59]

与台式机相比,笔记本电脑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优点;移动电源的配置更打破台式机原本的时空限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