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原生新媒体演进:技术创新的历史观察

中国原生新媒体演进:技术创新的历史观察

【摘要】:民族志这一经典媒介人类研究方法随之也受到重视。就本研究而言,通过借鉴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天涯社区、传媒公司微信群等进行长期观察、网络访谈,获得大量一手与二手资料作为研究史料;同时作为原生新媒体发展演进亲历者,虽然在研究中没有用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讲亲身经历

就原生新媒体研究而言,量化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控制实验等方式将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细分为多个维度,依次加以检测或度量,用数据说明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中哪些方面产生作用;质化研究也常将情感、态度、行为细分为若干方面,其不同之处在于通常采用民族志、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予以研究。

邓正来认为学术研究不但要关注理论的细节与结论,更要关注理论研究的方法。[185]就原生新媒体史研究而言,无论取法传播学社会史抑或互联网历史学,研究方法都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性:不仅包括传统文献法,访谈、问卷、观察等社会科学调查访问也被纳入其中,[186]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互配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具体而言,本书中研究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文献法

史料(文献)是史学研究基础,就物质形态而言,可以是石碑、牌匾等实物,也可以是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品,还可以是网页、音频文件、视频文献等数字文档;就传播形态而言,可以是国家机关文件、各种报表、咨询报告、会议记录、公司业务往来、备忘录、档案等公事文件,也可以是书籍、报刊等发表读物,还可以是日记、传记、书信、手稿等私人文件。[187]就本研究而言,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一手文献——各类网页。

Niels Brügger和Ralph Schroeder在新著The Web as History:Using Web Archives to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提出网页能够呈现过去情境,学者们可以通过合适方法采集网页进而用于研究,并从理论角度给予详细论述。[188]吴世文、杨国斌《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使用关键词“回忆/记忆/怀念/悼念/纪念/想念+网站名称”在百度谷歌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百度贴吧、豆瓣小组中分别检索,然后循着已找到的线索,采用滚雪球方法补充检索,进而对筛选出的133篇网络文章(网页)展开研究,[189]便是这一研究方法的生动应用。就本研究而言,原生新媒体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存留大量网页,这些网页为研究原生新媒体历史提供真实生动的史料,如网易早在1997年便提供免费个人网页服务,许多人通过网易提供的平台制作个人网页,许多个人网页有点像网络日记,不仅记录人们生活所思所想所感,同时也记录这些原生新媒体出现给普通人带来的种种冲击。这些网页为研究原生新媒体对个人“传播”活动的影响提供第一手的素材与资料。

(2)二手文献——相关书籍、杂志、研究报告等。

虽然原生新媒体概念近年来刚刚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但关于某一形态或某个产品的书籍、杂志文章、研究报告等却非常多。以腾讯为例,围绕着腾讯公司和马化腾本人有吴晓波《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潘东燕与王晓明《腾讯方法:一个市值1 500亿美元公司的产品真经》、陈鹏全《腾讯,不仅仅是QQ——腾讯为什么成功》、周义博《腾讯创业内幕》、《腾讯十年》创作组《企鹅传奇腾讯十年》等书籍,《互联网周刊》《网络传播》等专业杂志也有许多关于腾讯及产品的介绍文章;此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搜索行为调查报告》《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等研究报告中也有涉及腾讯各类软件内容。其他互联网公司及其新媒体的类似二手资料也很多,这些二手文献对了解各类原生新媒体发展历史提供了多维度参考资料。

2.访谈法

我国互联网商业化仅有20多年时间,各类原生新媒体发展史既是历史的,凝固在各类文献或者网页中,也是现实的,保存在使用原生新媒体的普通民众头脑中,流淌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需要深度了解的内容,问卷调查等量化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传统线上、线下访谈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本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学历、不同性别,选择多位原生新媒体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深挖个案来收集其他方法无法采集的资料。具体访谈名单如下:

除上述较为集中访谈外,本书撰写过程中面向许多普通民众做过很多零星的访谈,因为人数众多、话题分散,所以不再一一列出。

3.网络民族志与自我民族志

近年来随着媒介影响力不断壮大,作为研究人们使用和理解媒介技术的民族志式、历史性、语境化的媒体(媒介)人类学(media anthropology)迅速崛起。[190]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2005)、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2008)、高岩《“机器灵魂”与现代化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家庭:基于广西东南部羊村的手机媒体研究》(2014)、丁未《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2014)、邓启耀《媒体世界与媒介人类学》(2015)等跨学科的新媒体研究虽然不是史学研究,[191]但却为原生新媒体历史书写提供了鲜活的注脚与案例。

民族志这一经典媒介人类研究方法随之也受到重视。民族志方法强调融入研究对象日常生活,考察研究对象生活方方面面,突出研究者个人体验、研究的人文色彩与鲜活内容。[192]通过网络民族志(netnography)方法可以进行线上挖掘、观察、访谈等工作,进而获取原生新媒体对普通民众传播影响的一手素材,如刘华芹《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以天涯社区这一商业虚拟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深入访谈等形式研究人们如何在聊天室聊天,怎样在虚拟数字空间进行网婚,乃至进行自我形象展示等内容,通过大量生动素材呈现网络社区崛起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具有参考价值。除网络民族志外,近年来另一种新兴的民族志方法——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自我民族志通过对自身经历描述进而对个人的文化经历进行反思性说明,[193]讲故事是形式,理论框架蕴藏其中含而不露。

就本研究而言,通过借鉴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天涯社区、传媒公司微信群等进行长期观察、网络访谈,获得大量一手与二手资料作为研究史料;同时作为原生新媒体发展演进亲历者,虽然在研究中没有用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讲亲身经历的故事,但个人化的视角与解读渗透在诸多环节与部分。

【注释】

[1]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全球互联网50年: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J].新闻记者,2019(7)

[2]吴世文,章姚莉.中国网民“群像”及其变迁——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互联网历史[J].新闻记者,2019(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A]//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政策法规局.中国互联网法规汇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7-20

[4]信息通信(ICT)产业包含ICT制造、ICT服务、无线与移动等诸多板块,各类软硬件是其核心部分。2016年全球ICT产业收入高达超过5.2万亿美元,仍在快速增长。参见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2017年ICT深度观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108。

[5]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草根的力量:“互联网”(Internet)概念演进历程及其中国命运——互联网思想史的梳理[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8)

[6]2017年6月26日美国密西根大学传播学副教授Aswin Punathambekar在浙江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前沿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研讨班,做了“Sound,Listening,and Citizenship:Inter-Asian Perspectives”讲座,此图根据Aswin课程内容演化而来。

[7]张洪忠.资本影响下的中国传媒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4

[8]方兴东,陈帅.中国互联网25年[J].现代传播,2019(4)

[9]薛可.新媒体:传播新生态建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333

[10]Balbi,Gabriele.Changfeng,Chen.Jing,wu.Plea for a(new)Chinese Media History[J].Intercation:Studies in Commmunication & Culture,2016(3)

[11]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12]吕锡生.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124

[13]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5)

[14]高钢.体制内@中国网络媒体纪事·序一[M]//孙光海.体制内@中国网络媒体纪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

[15]方兴东.迎接互联网50年站在世界看中国[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

[16]Abbate,Janet.Inventing the Internet[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9:40

[17]Naughton,John.A Brief History of the Future:The Origins of the Internet[M].London:Phoenix,2000:169-184

[18]刘瑛.因特网与社区[M]//杨伯溆.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7

[19]张海峰.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的产生背景、进展、社会经济影响及评价[J].世界研究与发展,1994(6)

[20]互联网商业化由服务商业化与内容商业化两部分构成,互联网服务商业化源自Sprint、MCI等美国公司,互联网内容商业化始于雅虎、易贝等美国ICP企业。

[21]网络通信观察.网络协议传奇(二):政府之手[EB/OL].[2018-11-07].https://www.sohu.com/a/273827354_100279668

[22]王伟.电子仲裁协议的形式与效力研究[M]//杨柏.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75-80

[23]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全球互联网发展50年(1969—2019)(下)[J].互联网天地,2019(11)

[24]参见维基百科互联网历史年表对互联网史的分段,转引自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全球互联网发展50年(1969—2019)(上)[J].互联网天地,2019(10)。

[25]陈建功和李晓东将我国互联网分为三个阶段:学术推动期(1980s—1994)、商业价值发展期(1994—)、社会价值凸显期(2006—)。

[26]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4

[27]传统媒体主导的各类数字化新型媒体、各类政务媒体等新媒体主要承担宣传、服务功能,虽然有一些也会涉及互联网内容商业化建设,但并不是互联网内容商业化主导力量。

[28]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46-151

[29]王战,成素梅.信息文明时代的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9

[30]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31]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32]商娜红,刘婷.北美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新闻大学,2013(1)

[33]虽然阿里巴巴、腾讯等部分新兴互联网公司注册地在国外,资本构成也非常国际化,但其主营业务、创办者及运营团队均在国内,所以本书也将其纳入本土新兴互联网公司范畴。

[34]学界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多以时间与技术为基础,如彭兰《新媒体导论》一书认为新媒体概念80年代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分不开,90年代与互联网普及有关,详见该书第2-3页;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从时间、技术两个维度对新媒体概念进行仔细梳理,详见该书第3页。

[35]白利鹏.历史复杂性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1

[36]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6

[37]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全球互联网50年(1969—2019):发展阶段与演进逻辑(上)[J].互联网天地,2019(10)

[38]闵大洪.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J].新闻与写作,2014(3)

[39]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40]Goggin,Gerard.McLelland,Mark.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Global Internet Historie[sC].Routledge,2017:8

[41]吴世文.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研究路径——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访谈[J].国际新闻界,2018(8)

[42]搜狐IT频道.搜狐IT史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

[43]林军.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5

[44]方兴东.光荣与梦想·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钱华林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方兴东.光荣与梦想·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许榕生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5]详见彭兰《新媒体导论》、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等新媒体著作。

[46]方汉奇.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序[M]//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Ⅱ

[47]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1-56,83-86,116-120,146-148,266-272

[48]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49]闵大洪.从边缘媒体到主流媒体——中国网络媒体20年发展回顾[J].新闻与写作,2014(3)

[50]邓为.失衡与再平衡:中国新闻网站上市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42

[51]孙坚华.新媒体革命:为什么传统媒体屡战不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5

[52]夏铸九.信息化社会与认同的运动[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3版.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53]张洪忠.资本影响下的中国传媒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1

[54]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0-31

[55]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9-39,80-83

[56]黄旦“.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J].探索与争鸣,2006(11)

[57]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

[58][美]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第2版[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5

[59]张宁.断裂与延续《:人际影响》的影响[M]//卡茨,拉扎斯菲尔德.人际影响: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

[60]陈阳.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5

[61]薛可.新媒体:传播新生态建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332-334

[62]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25

[63]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6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R/OL].[2017-01-12].http://www.cac.gov.cn/2017-01/12/c_1121534556.htm

[6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OL].[2017-12-29].http://www.199it.com/archives/669038.html

[6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调查报告[R/OL].[2018-01-10].http://www.199it.com/archives/674001.html

[67]彭兰.关系—意义—服务—平台:新媒体的“新链条”与“新土质”[M]//谭天.媒介平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

[68]余彦君.谁将主宰未来的网络新闻传播——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比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4)

[69]付松聚,周立顺.传统媒体网站与商业网站之比较——以人民网和新浪网为样本[J].青年记者,2007(2)

[70]孟伟.理解新媒体[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1]喻国明.传播学的学术创新:原点、范式与价值准则——在“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上的发言[EB/OL].[2018-03-05].http://xueshu.blogchina.com/910262326.html

[72]吴国盛.技术与生活世界·总序[M]//[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73]喻国明.传播学的学术创新:原点、范式与价值准则——在“反思传播学圆桌论坛”上的发言[EB/OL][.2018-03-05].http://xueshu.blogchina.com/910262326.html

[74]刘友芝.新媒体运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3

[75][美]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4版[M].辛欣,郑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07

[76]刘友芝.新媒体运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77]吴光华.汉英大词典:第3版[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30

[78]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46-149

[79]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

[80]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

[81]方兴东,陈帅.中国互联网25年[J].现代传播,2019(4)

[82]Licklider.Man-Computer Symbiosis[J].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1960(3):4-11

[83]万赟.互联网的起因[EB/OL].[2008-03-1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23&do=blog&id=17656

[84]李小平.进入Internet之一:如何在Internet上使用FTP[J].中国计算机用户,1996(1)

[85]吴红,王远世.用电子邮件请求匿名FTP服务[J].现代计算机,1996(6)

[86]段宇锋.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新手段:E-mai[lJ].情报杂志,1996(4)

[87]沈艺.用E-mail访问Internet信息资源[J].情报探索,2000/(2)

[88]陆黛.新浪网探秘[J].新闻记者,1999(9)

[89]王影,李忠志.商业网站的“新闻原声”:从搜狐新闻看中国商业网站的新闻整合力[J].采·写·编,2003(2)(www.chuimin.cn)

[90]郑素侠,谢建晓.从三大门户网站的“财报”看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J].新闻实践,2003(8)

[91][美]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第2版[M].周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2]王宏,陈小申.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93]张向宏.互联网新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4]常立.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J].新闻界,2007(5)

[95]石雯.百度搜索引擎的把关商业化模式[J].青年记者,2008(36)

[96]朱玉.传播视角下的“百度知道”[J].新闻世界,2011(9)

[97]陈禹安.UGC语境下传统媒体的被渠道化[J].新闻实践,2010(5)

[98]池见星.论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趋同:用户自创内容(UGC)研究路径探析[J].东南学术,2009(7)

[99]匡文波.新媒体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0]王中生.新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0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0.

[102]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3

[103]鲍伶俐.资本逻辑、技术逻辑与经济空间生成机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6)

[104]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105]余贻骥.中国的第一家机制纸厂上海机器造纸局[J].纸和造纸,1990(4)

[106]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50-54

[10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报纸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30

[108]曾培伦.近代商业报纸何以成为“技术新知”?——以中国话字印刷革命中的《申报》《新闻报》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2)

[109]邱志华.裂缝与夹缝: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生存智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233-236

[110]李昕言.近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J].青年记者,2010(11):79-80

[111]许正林.中国新闻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57-86

[112]何秋红,张鹏.民国时期地方商业报刊的办报特色——以《通海新报》为例[J].青年记者,2013(18)

[113]赵竞凡.文人论政:中国近代商业报刊与政党报刊的异中之同[J].新闻传播,2015(7)

[114]赵玉明,艾红红,刘书峰.新修地方志早期广播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115]陈尔泰.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陈尔泰.中国广播史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陈尔泰.中国广播发轫史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16]郭镇之.民营广播电台的商业性质[J].现代传播,1982(4)

[117]郭镇之.上海民营广播大事年表[J].新闻研究资料,1986(2)

[118]刘斌,许立勇.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广播娱乐化及其规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4(5)

[119]王灿,王文利.民国时期上海民营广播播音艺人特点浅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8)

[120]李暄.民国时期广播与上海市民新式家庭生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

[121]魏永征.中国大陆传媒业吸纳业外资本的合法性研究[J].中国法律香港),2001(2)

[122]王慧.论国有资本在我国传媒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0(5)

[123]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以上海私营报业改造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2)[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24]黄楚新,彭韵佳.透过资本看媒体权力化——境外资本集团对中国网络新媒体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0)

[125]李彪,陈璐瑶.从专业逻辑到资本逻辑:中国电影生产主体的社会网络分析——基于2004—2014年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合作关系[J].国际新闻界,2015(7)

[126]李希光,毛伟.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新闻媒体发展困局[J].青年记者,2015(12)

[127]我国虽然也有许多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ISP,但规模非常小,实力非常有限;反之,我国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虽然数量不少,但在规模与实力等方面都与BAT等商业ICP相差悬殊。

[128][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6

[129]强荧,吕鹏.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

[130]V.Schafer.Memories and Testimonies:Tell us about..[.J].Internet Histories:Digital Technology,Culture and Society,2017(1-2)

[131]谭天.媒介平台论:新兴媒体的组织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10

[132]毕晓梅.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J].国外社会科学,2011(3)

[133]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134]胡翼青.媒介理论的崛起:从媒介环境学到媒介化理论[EB/OL][.2020-03-15].http://lj.scu.edu.cn/info/1074/4845.htm

[135]李金铨.新闻史研究:“问题”与“理论”[J].国际新闻界,2009(4)

[136]赵建群.论“问题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5(1)

[137]杨玉生.浅谈“问题史学”的方法论原则[J].社会科学家,1990(1)

[138]王加丰.试论年鉴派的“问题史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6(5)

[139]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8:47-48

[140]马云.创新是逼出来的不是任务和资金堆出来[EB/OL].[2018-05-28].http://tech.sina.com.cn/i/2018-05-26/doc-ihcaqueu3622642.shtml?source=cj&dv=1

[141]J.Abbate.What and Where Is the Internet?(Re)defining Internet Histories.Internet Histories[J].Internet Histories:Digital Technology,Culture and Society,2017(1-2)

[142]吴世文,何屹然.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媒介记忆与多元想象——基于媒介十年“节点记忆”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9)

[143]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2

[144][美]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4版[M].辛欣、郑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18

[145]Vishwan,Arun.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A Communication Science Perspective[M].San Bernardino: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11:3

[146]Gabriele Balbi,Paolo Magaudda.A History of Digital Media:An Intermedia and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Routledge,2018

[147]吴世文,何屹然.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媒介记忆与多元想象——基于媒介十年“节点记忆”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9)

[148]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

[149]李卫东.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2-53

[150]司占军.新媒体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8-81

[151]孙玮,黄旦.超越结构功能主义:中国传播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J].新闻大学,2012(2)

[152]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153]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281

[154][丹]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1

[155]孙玮.超越技术与传媒业: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学学术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0(12)

[156][美]斯特林.媒介即生活[M].王家全,崔元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69

[157]吴世文.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研究路径——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访谈[J].国际新闻界,2018(8)

[158]胡菡菡.“反学科”的传播学:告别“范式”想象,回归研究问题——从对两篇优秀硕士论文的学术论争谈起[J].新闻记者,2017(1)

[159]这里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指: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柯惠新,王锡苓.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等传播研究方法著作中介绍的研究方法。

[160]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二十年》等著作就研究对象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篇幅占绝对主体,偶尔涉及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围绕其新闻业务、新闻活动展开,涉及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内容时,将其作为多元化经营的“副业”只做简要介绍。

[161][英]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62]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M].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163]黄旦.媒介再思:报刊史研究的新路向[J].新闻记者,2018(12)

[164]黄旦.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12)

[165]Gabriele Balbi,Paolo Magaudda.A History of Digital Media:An Intermedia and Global Perspective[M].New York:Routledge,2018:13

[166]杜骏飞.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4):2-13.

[167]彭兰,徐飞.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是“万物皆媒”[J].新闻论坛,2015(6)

[168]钱佳湧.“行动的场域”:“媒介”意义的非现代阐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3)

[169]徐桂权.理解泛媒介时代:媒介环境学、媒介学与媒介化研究的三重视角[J].现代传播,2019(4)

[170]徐桂权.理解泛媒介时代:媒介环境学、媒介学与媒介化研究的三重视角[J].现代传播,2019(4)

[171]易兰.兰克史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3-106

[172]刘永年.费雷,夏蒂埃,雷维尔:“超越年鉴派”[M]//法国史学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Ⅳ

[173]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J].新闻大学,2007(1)

[174][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67

[175]常建华,郭玉风,孙立群,等.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8

[176]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5

[177]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7(1)

[178][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87

[179]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1-22

[180]梁波,陈凡,包国光.科学技术社会史——帝国主义研究视阈中的科学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3

[181]杨国斌.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1)

[182][澳]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许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183]王晓梅.反思与重构:对中国新闻史研究和书写的一种观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9)

[184]吴海兵.中国互联网史就是一部流氓史[EB/OL].[2017-11-01].http://www.woshipm.com/it/835118.html

[185]邓正来.法学研究中的学术传统、学术批判、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的层面[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7)

[186]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J].读书,2012(9).

[187]张彦,刘长喜,吴淑凤.社会研究方法: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68-192

[188]Niels Brügger,Ralph Schroeder.The Web as History:Using Web Archives to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M].London:UCL Press,2017:9-10

[189]吴世文,杨国斌.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J].国际新闻界,2018(4)

[190]Askew Kelly,Wilk R.Richard.The Anthropology of Media:A Reader[M].London:Blackwell Puhlishing,2008:3

[191]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丁未.流动的家园“:攸县的哥村”社区传播与身份共同体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邓启耀.媒体世界与媒介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192]郭建斌.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新闻大学,2003(3)

[193]蒋逸民.自我民族志:质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会科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