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原生新媒体演进及影响,尝试从中观史角度对原生新媒体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写作中还是留下许多遗憾。相较于《中国互联网20年》等宏观史研究,原生新媒体历史书写强调技术创新对社会的影响,重点围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活动展开,视野显得不够开阔、不够多元。......
2023-11-25
20年前互联网刚刚对中国公众提供商业服务,每小时费用高达几十元人民币。互联网真的能够形成人类社会基本构成要素吗?当时谁会相信这样的断言?20年前人类建造起来的信息传播网络不仅是完备的,也是有效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报、电话一应俱全,整个网络计算机不过是加入了一个技术维度,它真的这么重要吗?
——高钢[14]
互联网(Internet)作为冷战时代美苏争霸催生的新技术起源于美国,[15]1969年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诞生标志着人类迎来互联网时代。[16]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摆脱两次石油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衰退,大力推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1985年美国科学基金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主干网应运而生,互联网开始从军事领域拓展到科研、教育等民用领域。90年代初为了将信息资源转换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美国参议员戈尔于1991年率先提出“高性能计算法案”(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ct),建议将政府部门、商业机构、高校研究所已有的数百个计算机网络通过美国研究教育网(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NREN)连接起来。同年冷战趋于落幕,越来越多的公司接入互联网,[17]美国政府正式将美国科学基金网主干网交由私营公司经营,互联网服务开始商业化。[18]1992年戈尔提交“信息基础设施与技术法案”(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Act),提倡将小型企业与家庭用户纳入其中;1993年戈尔担任美国副总统后进一步推动国家新技术设施体系(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建设,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ISHW),[19]将互联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美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单靠政府力量很难满足互联网发展需求,1995年美国政府正式决定将美国科学基金网主干网交由Sprint、MCI和ANS三家公司管理,[20]互联网服务商业化全面展开,不再依赖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21]三家公司成为最早一批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为广大民众提供互联网开通、维护、维修等服务。(www.chuimin.cn)
20世纪90年代之前,互联网仅应用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特定领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计划,奠定了互联网内容商业化基础,[22]互联网开始面向普通民众提供信息服务。1994年网景(Netscape)诞生开启互联网内容商业化之路。1995年世界第一个门户网站雅虎(Yahoo!)诞生,亚马逊(Amazon)、eBay等垂直网站纷纷上线,商业企业开始主导互联网内容生产,[23]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成为最早一批互联网内容供应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ICP),面向普通民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互联网进入以商业化、私有化、更广泛接入为标志的现代互联网阶段,[24]并借由后冷战时代全球化浪潮从美国向全球快速扩散。
上述时空背景下,1994年4月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步入互联网商业价值发展新时期。[25]1995年5月17日原邮电部借“国际电信日”宣布将为普通民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同年6月20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正式面向民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我国互联网服务商业化正式展开。[26]与美国互联网服务商业化、内容商业化均由私营公司主导不同,我国互联网服务运营被纳入基础电信业务范畴,其商业化主要由电信、联通、移动等国有企业(ISP)完成,互联网内容运营则被纳入增值电信业务范畴,其商业化则主要依靠BAT等新兴互联网公司(ICP)实现。[27]1996年6月汪延等创办“利方在线”(新浪网前身);1997年1月张朝阳在国外风投资助下创办爱特信网(搜狐网前身),同年6月丁磊自筹资金创立网易公司,等等。这些新兴互联网公司以雅虎、亚马逊等国外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为效仿对象,相继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邮件、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原生新媒体形态,[28]成功打造163邮箱、搜狐网、百度搜索、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原生新媒体产品,几乎改变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迈入以网络、网民、信息、数据、数字共享主义、智能化生活等为特征的信息文明时代。[29]原生新媒体演进研究不仅具有丰富互联网史研究的重要史学价值,而且对理解日渐数字化、媒介化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身处信息文明时代的我们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巨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本书聚焦原生新媒体演进及影响,尝试从中观史角度对原生新媒体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在写作中还是留下许多遗憾。相较于《中国互联网20年》等宏观史研究,原生新媒体历史书写强调技术创新对社会的影响,重点围绕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活动展开,视野显得不够开阔、不够多元。......
2023-11-25
无论商业模式介入博客,还是博客介入商业运作都迅速变为现实,2004年成为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内容生产模式和商业资本运作模式对微博都有很大影响。博客“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便于信息共享,博主根据不同主题或线索将自己撰写或转发博文整理后,通过自己的博客供人们阅读,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人们条理清晰地通过网络记载自己所思、所感,而且成为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表演舞台,为普通人大众化转向提供更多便利。......
2023-11-25
[30]从创新扩散角度切入为我国原生新媒体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32]从创新扩散切入不仅仅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技术、资金等对我国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看到这些新事物在我国演变发展及再次创新的过程,有助于将西方与中国、媒介与社会等方方面面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更宽广视野分析原生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影响。......
2023-11-25
创新既受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直接影响,反过来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强调技术尤其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技术变革引发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罗杰斯“创新—发展”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清晰说明了技术发明与资本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进而形成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023-11-25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将前三类视为一个整体,冠以“中国网络媒体”之名加以研究。新媒体研究应着力于探索新媒体是如何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进而对人的生活乃至社会格局造成冲击与改变。从门户网站到网络游戏、电商、搜索引擎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新媒体都应该纳入其研究范畴。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原生新媒体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2023-11-25
新媒体作为一个时间性、技术性概念,从技术角度切入研究新媒体、新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社会要素影响占据新媒体研究主体。[36]本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技术架构、外在形态、目标市场、运营主体等方面进一步加以细分,提出内涵与外延更为具体的原生新媒体概念。......
2023-11-25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以“创新的产生”为题用一章篇幅对“创新—发展”过程模型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本书以罗杰斯“创新—发展”过程模式为框架,借鉴卢森堡大学Gabriele Balbi《数字媒介史》一书的叙事模式,结合早稻田大学师生所绘媒体望远镜结构,参照李卫东对新媒体应用模式分类,[73]梳理出本研究基本框架。......
2023-11-25
随着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介的普及,各类原生新媒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逐渐扭转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传统“某家传统媒体报道→原生新媒体转载扩散→网民跟帖、BBS讨论形成热点舆情→其他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公共议题演化模式,逐渐演化为“微博热搜→传统媒体跟进”的新型公共议题生成模式,有些公共议题传统媒体虽然鲜有跟进,但依然在网络形成广泛讨论,导致相关事件被解决。......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