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的竞争力理论相比,资源优势理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资源优势理论承认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因而主张向不同的目标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或比较时,需要结合其具体的“细分市场”,这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界定与评价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25-09-30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要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也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它起源于18世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发展于19世纪古典学派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成熟于20世纪新古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比较优势关注旅游目的地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不同,承认生产要素禀赋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因而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不同旅游目的地在竞争力方面的各种不同表现,从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旅游业而言,所谓的生产要素禀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历史和文化资源、经济的规模、资源的增加和耗损等方面[108]。
杰弗里·克劳奇与布伦特·瑞奇[109] [110]以及Larry Dwyer与Chulwon Kim[111]分别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以下分别简称Crouch&Ritchie模型与Dwyer&Kim模型)正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物,这些模型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即是着眼于比较优势角度而进行的归纳。总之,比较优势表明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潜力以及在打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方面的基础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生产要素禀赋等同于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是因为,好的生产要素禀赋只有通过有效的配置利用,才能转化为较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就是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才能产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低成本、差别化以及聚焦战略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三条有效途径[112]。
比较优势涉及的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获得的资源,而竞争优势涉及的则是一个旅游目的地长期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即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在何处去发挥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113]。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在竞争力方面可能不如某个资源匮乏但利用效率更高的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所在。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探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必须既要考虑构成其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也要考虑其应用这些要素的能力。
(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是用于解释一个国家在某些产业或行业中之所以拥有优势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以及机会,政府等六个方面[114],如图2-3所示。

图2-3 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些特定行业中拥有优势的因素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9。
虽然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解释一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来源,但它确实包含了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Crouch& Ritchie模型所囊括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便是基于“钻石模型”理论进行的概括和总结[115];郭舒与曹宁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六因素联动模型同样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产物[116]。总的来说,“钻石模型”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归纳与总结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思路。(https://www.chuimin.cn)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1.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是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多地生产物质财富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未能将发展和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世纪性难题[117]。这些难题包括生产中的“三废”处理不公、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野生生物与动物大量死亡、公害病症严重损害居民健康、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迅速消耗急剧短缺等[118]。面对这一系列的环境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重新思考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可持续旅游概念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这一特定的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119]。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迫切需求。一方面,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环境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可持续旅游作为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反思,它克服了那种以旅游资源的耗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来换取短期效益的盲目做法,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进步[120]。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既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可能损害甚至破坏环境。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使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期获得持续的经济和非经济利益[121]。另外,由于当今的旅游业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从道义上讲,旅游业也有责任带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尽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口号已经提出,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响应,但是人们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对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及认识。我们可以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实质以及理论核心等方面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因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122]。
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123]。具体来说,其实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平性,即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应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二是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必须适应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当地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共同性,即发展战略的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旅游这一全球目标,必须采取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和联合行动;四是协调性,即主客双方的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旅游者与接待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兼顾与协调[124]。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所谓可持续旅游发展实际上既包括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所关心的是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强调的是旅游活动行为模式的优化,以避免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破坏;后者所关心的是旅游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强调的是旅游业的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目的地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必须考虑并致力于实现三大方面的协调,即旅游业发展与维护环境的协调、游客利益与居民利益的协调、当代人需要与后代人需要的协调[125]。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则在于,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接待旅游者来访的数量都必须控制在既能使旅游活动可持续地长期开展,又不会给目的地环境造成严重或者不可逆恶化的水平之内。在这个意义上,依据承载力强化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也便成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126]。
3.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在近年来有关如何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讨论中,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官、产、学各界瞩目的热点话题[127]。很多学者提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生态旅游意在以一种可替代的旅游发展方式去克服或减少因大众型旅游的弊病所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实现旅游和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一把“双刃剑”,即搞得好,可有助于促进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若搞不好,则很可能使其与此目标背道而驰。
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它毕竟不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全部。虽然倡导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确能够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但生态旅游的诸多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宜对其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作用任意夸大。实际上,与其说在促进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中起基石或保障作用的是生态旅游,不如说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生态化”。所谓“生态化”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绿色化”或“环保化”。此外,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固然要靠旅游者和旅游业做到自身行为的“生态化”,同时还取决于目的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128]。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到乡村旅游、自然旅游[129]以及清洁生产[130] [131] [132]等对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贡献,并针对以上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策略。
总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应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到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来说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理解“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与其他的竞争力理论相比,资源优势理论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资源优势理论承认市场需求的异质性,因而主张向不同的目标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或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或比较时,需要结合其具体的“细分市场”,这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界定与评价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025-09-30
 
                                
                                下面的三章为本文最为核心的章节,研究焦点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概念性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以青岛、大连为例的实证研究。该章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环节。......
2025-09-30
 
                                
                                竞争力的本源探讨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竞争力主体的战略选择与实施。不同的竞争力理论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侧重从产业的角度分析,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形成及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提出,一个企业所属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企业在既定产业中的市场地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在产业内的位置是通过低成本、差别化以及聚焦战略对抗五种竞争力量的结果。......
2025-09-30
 
                                
                                我们所理解的当代经济理论和竞争性质之渊源,始于亚当·斯密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1]。亚当·斯密在其著述中强调了作为成本最低的生产者的重要性,其绝对优势论成为竞争力研究的思想渊源。这些理论框架虽未明确竞争力命题,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的形成机理,因而被视为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源头。资源优势理论与基于完全竞争假设的理论之间的不同主要源于其研究假设的差异,具体差异可以参见表2-1。......
2025-09-30
 
                                
                                国内外就“旅游竞争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内容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之处。尽管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研究的文献数量众多,但着眼于旅游目的地层面的旅游竞争力研究还不多见,而且国外该领域的研究也不够成熟。因此,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塑造方法以及量化评价等的深入研究将是国内旅游竞争力研究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2025-09-30
 
                                
                                近年来,城市旅游竞争力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基于此,本文将从国家、区域、城市、企业以及产品等层面,分别对其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内容展开归纳与评述。(二)区域层面的旅游竞争力研究区域层面的旅游竞争力研究归根结底属于产业竞争力研究范畴,它研究的仍是特定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问题。......
2025-09-30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外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最初着眼于某一国家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除了探讨一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之外,还有研究者分析了饭店业以及航空业旅游竞争力的各项影响因素。......
2025-09-30
 
                                
                                到目前为止,关于“竞争力”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Rainer Feurer等人关于竞争力的全面的概念界定解决了持续性、相对性的问题。除了关注顾客价值之外,还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纳入考虑范围;除了考虑现实能力之外,还考虑潜在能力,这区别于以往经济意义上、静态的竞争力概念界定。(三)资源优势理论关于竞争力的概念界定资源优势理论对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克服了以上提到的诸多不足。......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