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起步更晚,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明显滞后于国外研究。笔者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界定的缺失与量化评价研究的不足仍是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2023-11-24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要素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也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它起源于18世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发展于19世纪古典学派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成熟于20世纪新古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比较优势关注旅游目的地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不同,承认生产要素禀赋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因而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不同旅游目的地在竞争力方面的各种不同表现,从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旅游业而言,所谓的生产要素禀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历史和文化资源、经济的规模、资源的增加和耗损等方面[108]。
杰弗里·克劳奇与布伦特·瑞奇[109] [110]以及Larry Dwyer与Chulwon Kim[111]分别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以下分别简称Crouch&Ritchie模型与Dwyer&Kim模型)正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物,这些模型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即是着眼于比较优势角度而进行的归纳。总之,比较优势表明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潜力以及在打造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方面的基础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生产要素禀赋等同于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是因为,好的生产要素禀赋只有通过有效的配置利用,才能转化为较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也就是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才能产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低成本、差别化以及聚焦战略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三条有效途径[112]。
比较优势涉及的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获得的资源,而竞争优势涉及的则是一个旅游目的地长期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即一个旅游目的地选择在何处去发挥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113]。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在竞争力方面可能不如某个资源匮乏但利用效率更高的旅游目的地的原因所在。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探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必须既要考虑构成其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也要考虑其应用这些要素的能力。
(二)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波特的“钻石模型”主要是用于解释一个国家在某些产业或行业中之所以拥有优势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援性行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以及机会,政府等六个方面[114],如图2-3所示。
图2-3 决定一个国家在某些特定行业中拥有优势的因素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9。
虽然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解释一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来源,但它确实包含了评价一个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Crouch& Ritchie模型所囊括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便是基于“钻石模型”理论进行的概括和总结[115];郭舒与曹宁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六因素联动模型同样是基于这一理论的产物[116]。总的来说,“钻石模型”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归纳与总结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思路。(www.chuimin.cn)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1.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是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多地生产物质财富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未能将发展和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世纪性难题[117]。这些难题包括生产中的“三废”处理不公、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野生生物与动物大量死亡、公害病症严重损害居民健康、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迅速消耗急剧短缺等[118]。面对这一系列的环境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重新思考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可持续旅游概念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这一特定的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119]。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迫切需求。一方面,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环境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可持续旅游作为对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反思,它克服了那种以旅游资源的耗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来换取短期效益的盲目做法,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进步[120]。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既依赖于环境,同时又可能损害甚至破坏环境。这一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能使旅游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期获得持续的经济和非经济利益[121]。另外,由于当今的旅游业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从道义上讲,旅游业也有责任带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旅游的内涵与外延
尽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口号已经提出,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响应,但是人们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对可持续旅游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及认识。我们可以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实质以及理论核心等方面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因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122]。
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123]。具体来说,其实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平性,即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应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二是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必须适应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当地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共同性,即发展战略的共同性,要实现可持续旅游这一全球目标,必须采取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和联合行动;四是协调性,即主客双方的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旅游者与接待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兼顾与协调[124]。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所谓可持续旅游发展实际上既包括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所关心的是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强调的是旅游活动行为模式的优化,以避免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破坏;后者所关心的是旅游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强调的是旅游业的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目的地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必须考虑并致力于实现三大方面的协调,即旅游业发展与维护环境的协调、游客利益与居民利益的协调、当代人需要与后代人需要的协调[125]。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则在于,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接待旅游者来访的数量都必须控制在既能使旅游活动可持续地长期开展,又不会给目的地环境造成严重或者不可逆恶化的水平之内。在这个意义上,依据承载力强化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也便成为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核心[126]。
3.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在近年来有关如何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讨论中,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官、产、学各界瞩目的热点话题[127]。很多学者提到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生态旅游意在以一种可替代的旅游发展方式去克服或减少因大众型旅游的弊病所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实现旅游和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生态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一把“双刃剑”,即搞得好,可有助于促进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若搞不好,则很可能使其与此目标背道而驰。
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它毕竟不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全部。虽然倡导和发展生态旅游的确能够有助于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现,但生态旅游的诸多特点决定了人们不宜对其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作用任意夸大。实际上,与其说在促进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中起基石或保障作用的是生态旅游,不如说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生态化”。所谓“生态化”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绿色化”或“环保化”。此外,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最终实现,一方面固然要靠旅游者和旅游业做到自身行为的“生态化”,同时还取决于目的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128]。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到乡村旅游、自然旅游[129]以及清洁生产[130] [131] [132]等对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贡献,并针对以上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策略。
总之,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应该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到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来说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对理解“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比之下,国内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起步更晚,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明显滞后于国外研究。笔者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内涵界定的缺失与量化评价研究的不足仍是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
2023-11-24
尽管张东亮[14]、易丽蓉等人[15]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过实证研究,但两项研究尚存有待完善之处。其次,张东亮选取的调查样本仅限于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易丽蓉等人则主要针对旅游研究人员展开调查。此外,二者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相对笼统,尤其是易丽蓉等人仅得出了五项影响因素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正相关的研究结论,不足以指导实践工作。......
2023-11-24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需要基于“竞争力”的五层核心含义,针对旅游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结合“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和界定。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满意旅游经历、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与旅游目的地其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之和。......
2023-11-24
此类旅游竞争力的竞争主体通常是国家或某一国家的旅游产业。从以上有关“旅游竞争力”内涵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旅游竞争力囊括了“竞争力”所要表达的某些核心含义。基于完全竞争假设的竞争力理论对现实世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和普遍适应性,从而导致着眼于企业、产品等视角的旅游竞争力研究无法很好地发掘旅游研究的特性。总之,旅游竞争力研究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恰好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契机。......
2023-11-24
下面的三章为本文最为核心的章节,研究焦点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概念性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以青岛、大连为例的实证研究。该章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环节。......
2023-11-24
目前关于竞争力评价方法或指标体系的探讨主要围绕竞争力的不同层次展开,包括企业竞争力评价、产业竞争力评价以及国家竞争力评价,其中以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居多。根据竞争力影响因素与竞争力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可从影响因素与竞争结果两个方面着手进行。IMD主要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八个要素,即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与技术以及国民素质。......
2023-11-24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项竞争分力,这些分力集成耦合并作用于目的地的旅游产业,最终形成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波特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以及“钻石模型”理论,还可以对上述精炼后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分类与汇总,以便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