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特立精神研究与育人实践--第一课堂主阵地融入成果

特立精神研究与育人实践--第一课堂主阵地融入成果

【摘要】:第一课堂泛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夯实第一课堂主阵地,主要涉及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等多个维度。推进特立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育人,有助于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第一课堂泛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坚持三个课堂高效联动,关键在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灌输理论知识和强化思想认识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和保障第三课堂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发挥好第一课堂重要作用就是要巩固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专业课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即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全面构筑立德树人大格局。夯实第一课堂主阵地,主要涉及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等多个维度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经过前文论证,特立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可将特立精神融入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校史等历史教学环节,也可将徐特立的优秀道德品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推进主流文化进课堂,使主流文化入脑入心,打开文化育人的理论教学缺口。推进特立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育人,有助于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课程思政,即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结合专业建设与课程特质,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育人着力方向。因此,教师可将特立精神品质、教育思想等内容纳入授课内容,一方面引领学生向老院长看齐,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其中,心理健康课更是可以通过特立精神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www.chuimin.cn)

此外,科研育人,就是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通过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勇攀科学高峰的意志品质和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科研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三全育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推进特立精神融入科研育人,就要充分发挥导师主体作用,抓住“导学互动”关键环节,注重在师生朝夕相处、密切接触、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传承榜样精神,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