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学习要有方法和立场。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及长期的计划。从学科学的基本术语有系统、有计划地用进去,并且不要孤立地用而是联系地用。读书太少,写作的内容必然苍白、贫血、教条化,有形体而无生命,像小乡镇上卖艺人所演的木偶戏。人、物亦然,如新的进步的人,一天停止前进,就会变成旧人;少年人不前进就是衰老的人。——谈话记录《讲学录》,1949—1951从用中学,学以致用。生命是不断的新陈代谢。......
2023-11-24
徐特立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卓越的教育家,是我国20世纪新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从乡村塾师到教育界的“长沙王”以推进新式教育,再到中央苏区教育的“扫盲王”、延安时期自然科学教育的组织者、社会主义教育的开拓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中,他创立了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系列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本节将介绍徐特立极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理论。
1.“三化一性”观
所谓“三化一性”观,是指徐特立主张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和革命性的教育观。
“科学化”为“三化”之首。徐老认为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他说:“真正的科学就能够提高人民的自觉,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加深人民的迷惘。我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文化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反,是培养高度自觉的人民,而不是培养盲目的顺民,所以教育科学化就有绝对的意义。”[1]
徐老所谓的“科学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科学化就是一做科学工作,二用科学方法。”[2]做科学工作,一方面,要教科学的东西,不能教迷惘的东西。这里所讲的科学工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即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学生,使学生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另一方面,教育的方法也要科学化,用科学的方法教科学的东西,亦即用逻辑的方法办教育。反对用非科学的东西进行教育,反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办教育。
“民族化”在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各个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距的。因此,把科学化的东西运用在不同国家社会民族中,就要在做法上有所区别,亦即民族化。徐特立认为:“社会进化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社会进化并不是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按着同一的速度,而是随着民族国家的不同有其差异。因此,与社会相伴而发展的科学,也就有了民族性和国家性。”徐老对如何实现民族化做出了阐述:民族化的实质,“即是适合国情”。“所谓民族化,就是普遍真理,古今中外加上民族语言、民族特点、地方特点”。
“大众化”的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科学为大众把握,也就是普及教育;二是大众需要的科学不是拿来做娱乐品的,而是拿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不是有闲阶级的科学,而是不脱离实践的科学,目的是为着大众,而不是为个人;三是科学经过大众的批评,才能改正过去的谬误。”
“一性”即“革命性”。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他一贯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教育的功能“有麻醉和启发,有介绍、模仿、创造。教奴隶、教顺民,只要模仿;改造物质、改造世界的教育,就必须有创造”[3]。改造世界的教育,即是有创造性的教育,即是革命的教育。
2.“三位一体”论(www.chuimin.cn)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在《祝〈科学园地〉的诞生》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思想。他说:“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4]
3.素质教育观
徐特立认为:“人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把人类的知识、技能、艺术以及各种建设运动、社会运动等等的生产和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后一代,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人类的教育,就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运用、传授并发展这种改造世界的知识、技能、文化遗产,去启发人、改造人,使人能更好地改造世界。”[5]
徐特立从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出发,从人类的发育进步出发,认为“人类的发展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6]。其中,他十分强调“德育首位”,“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
4.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也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即明确是非,老老实实说话办事。徐特立认为:“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两句话九个字。这九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九个字。”除学习之外,在写文章、办学校等事情上,他也主张“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他说:“党的学风应该实事求是,学校的学风和办教育刊物的作风也应该实事求是。”
5.群众本位论
1950年徐特立在《教育讲座》中重申了“群众本位”这一观点。他采用“古今中外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官治”“官学”“官本位”思想,批判继承了民本主义思想;吸收并超越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学习西方,以“学生本位”“生活本位”代替“教师本位”“教科书本位”的进步思想,提出了“群众本位”的先进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发展阶段的本源;人民群众创造了教育,教育属于人民群众。这就是“群众本位”的科学教育史观。
有关特立精神研究与育人实践的文章
自觉是教育的最高原则。学习要有方法和立场。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及长期的计划。从学科学的基本术语有系统、有计划地用进去,并且不要孤立地用而是联系地用。读书太少,写作的内容必然苍白、贫血、教条化,有形体而无生命,像小乡镇上卖艺人所演的木偶戏。人、物亦然,如新的进步的人,一天停止前进,就会变成旧人;少年人不前进就是衰老的人。——谈话记录《讲学录》,1949—1951从用中学,学以致用。生命是不断的新陈代谢。......
2023-11-24
特立精神的时代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两者是有机统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以特立精神育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023-11-24
徐特立被称为“当今一圣人”“人民的教育家”,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特立精神是高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宝贵素材。特立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可结合师德师风有关制度建设,探索将特立精神融入招聘、培训和考核等关键环节。特立精神引领教师增强立德树人胜任力。推进以特立精神为引领,引导教师养成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进而坚定教育信仰,培育教育情怀。......
2023-11-24
首先,选树优秀学生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和朋辈育人作用。以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学院/特立书院为例,书院引导学生拼搏进取、“做徐老合格学生”,同时选树优秀学生代表为“汇贤榜样”,并开展专题事迹报告会。......
2023-11-24
以徐特立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结合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将综合素质养成贯穿低年级学生求学各阶段。以实践能力为主线,按照徐特立全面发展教育观,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各类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启蒙、通识教育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次,特立精神引领高年级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养成。......
2023-11-24
其精忠无我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强烈的家国情怀孕育出果决的行动。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的强烈情感是徐特立爱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徐特立积极探求救国道路,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弘扬并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这是革命先辈留给青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2023-11-24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将同样激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奋斗本色。徐特立一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为我国革命事业、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其革新精神也将引领新时代人民尤其是大学生乘风破浪、奋斗奋进。在这一时期,徐特立的思想与时俱进,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在这些民主革命的斗争行动下,革新精神在徐特立人生轨迹上熠熠生辉,绽放光芒。......
2023-11-24
宋代思想家提出了“忠、孝、节、义”四大德目。徐特立具有非常崇高的道德操守,在履行道德义务方面堪称道德楷模,其“尽忠”方面的论述前文已进行详细论述,本部分主要结合有限文献记载,重点论述徐特立在履行家庭责任义务方面的表现。徐特立一生与结发妻子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二儿子去世后,徐特立担负起了对年轻儿媳刘翠英的教育与关怀职责,并为其改名徐乾。......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