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卢瑟福已于1898年发现一种比α和β射线穿透力更大的射线存在,这就是维拉德1900年所确认的这种射线。后来卢瑟福把它称为γ射线,并于1914年确定了它是一种波长比X射线更短的电磁波。贝克勒1899年发现β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方向与阴级射线相同。为了揭示α射线的本质,卢瑟福作了多年的努力。1902年,他用强磁场使射线发生的偏转,证明了它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流,这种粒子被称为α粒子。......
2023-11-24
18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Poincare,H.1854~1912年)注意到X射线是从受阴极射线轰击而发出荧光的玻璃管壁上产生的。他提出是不是所有能强烈地发荧光和磷光的物质都能发射出X射线。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Becquerel,H.A.1852~1908年)由此受到启发,立即开始研究究竟有哪些荧光和磷光物质能发射X射线。他把许多磷光和荧光物质一一放在密封照相底片上置于阳光下曝晒,底片都没有感光。他想起十五年前和他父亲一起制备的磷光物质硫酸铀酰钾晶体,于是他把一块这种晶体放在日光下曝晒,直到它发出很强的荧光,然后把它和用黑纸包封的照相底片放在一起,发现底片感光了。他错误地认为这种晶体发射X射线。1896年2月24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实验,认为X射线与荧光有关。
3月1日,贝克勒把在抽屉里和铀盐放在一起的一张密封的底片拿去冲洗,显影后发现一件奇怪的事:这张底片已经感光,上面有很明显的铀盐的象,和刚经过日晒的铀盐产生的影象同样清晰。究竟日晒和荧光对于铀盐发出的这种神秘射线有没有关系呢?于是他亲自用纯试剂合成一些硫化物荧光物质,并设法加强它们的磷光,但它们日晒后都不能使底片感光。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贝克勒确信使底片感光的真实原因是铀和它的化合物不断地放射出一种奇异的射线,日晒与荧光都与照相底片感光无关,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铀射线”。
1896年5月18日,贝克勒宣布:发射铀射线的能力是铀元素的一种特殊性质,与采用哪一种铀化合物无关。铀及其化合物终年累月地发出铀射线,纯铀所产生的铀射线比硫酸铀酰钾强三至四倍。铀射线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任何外界原因造成的(光照、加热、阴极射线激发等不需要),所以既与荧光无关,也和X射线不同。铀射线能穿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能使空气电离,使验电器放电,这些性质与X射线相同。但它的穿透能力不如X射线,它不能穿透肌肉和木板。(www.chuimin.cn)
铀射线的发现,立即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当时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居里夫人,即玛丽·斯克洛多芙斯卡(Sklodowska,M.1867~1934年),决定选择铀射线的本质和来源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1897年她开始研究。要深入研究铀射线的本质,首先要有一台能精确测量铀射线强度的仪器。玛丽的丈夫、法国物理学教授居里(Curie,P.1859~1906年)设计了一个灵敏而简易的铀射线检验器。经过几周的研究,玛丽先弄清楚了铀射线的强度与试样中铀的浓度成正比,而与含铀化合物的化学组成无关,也不受外界光照和温度起落的影响。由此可以确认这种辐射是铀原子一种特性。1898年,她和德国人施米特(Schmidt,G.C.1856~1949年)分别发现钍元素也具有这种性质,表明这种性质并非铀元素所独有。于是玛丽建议把这种性质叫做“放射线”,把具有放射线的元素如铀和钍叫做“放射性元素”。
有关看化学史学化学的文章
在此之前,卢瑟福已于1898年发现一种比α和β射线穿透力更大的射线存在,这就是维拉德1900年所确认的这种射线。后来卢瑟福把它称为γ射线,并于1914年确定了它是一种波长比X射线更短的电磁波。贝克勒1899年发现β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方向与阴级射线相同。为了揭示α射线的本质,卢瑟福作了多年的努力。1902年,他用强磁场使射线发生的偏转,证明了它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流,这种粒子被称为α粒子。......
2023-11-24
他们认为这些结果并不是显示出对热带稀树草原的基因性偏爱,而是年幼儿童知觉加工偏见的附带结果[405]。最近对美国大学生进行的一项更为多维的研究或许也与稀树大草原假说相悖。与稀树草原最相近的草原环境最不受欢迎[407]。......
2023-10-14
X射线是直线传播的,在通过棱镜时不发生反射和折射,不被透镜聚焦。X射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伦琴一次检验铅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时,意外地看到了他自己拿铅片的手的骨髂轮廓。X射线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开端。以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X射线晶体学,是现代结构化学的基石之一。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023-11-24
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得到了第一张X射线衍射图,初步证实了劳厄的预见,于1912年5月4日宣布他们实验成功。几十年中,在X射线光谱学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两方面做出卓越贡献,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或生理医学奖的学者,竟超过10人!应用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于化学物质的结构研究,使现代结晶化学迅速兴起。几何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和结晶化学的发展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2023-11-24
這次殷墟的發掘,除地層研究與陶器研究如上文所述以外,其專關於甲骨學的,也有許多重要的貢獻,現略舉二例如次:第一,爲龜甲文例的發見。甲骨出土三十年來學者最初所注意的爲單字,其次爲單句。自胡光煒於民國十七年秋刊印《甲骨文例》一書,於是對於文例始加研究。據研究的結束,“”是“册”字,“”“”是“編”字,“∧”是“六”字,即所謂“册六”,“編六”。......
2023-11-01
实际上,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分解为离子,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是非活性的形态。阿累尼乌斯肯定那些认为通电流后电解质才离解的看法是错误的,深信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阿累尼乌斯决定对他的想法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并准备写成论文发表。更加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2023-11-24
铷和铯是由本生和基尔霍夫发现的。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的光谱分析法,被称为“化学家的神奇眼睛”,一直到今天,它还在闪闪发亮。1862年,本生加热碳酸铷和焦炭的混合物,制得了金属铷。......
2023-11-24
公元1845~公元1923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康拉德·伦琴于1845年出生在德国尼普镇。1895年9月8日这一天,伦琴正在做阴极射线实验。这一偶然发现使伦琴感到兴奋,他把其它的研究工作搁置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x射线的性质。1895年12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x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振奋。发现x射线的全部功劳都应归于伦琴。然而人们不要过高地估计伦琴的重要性。1901年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获得该项奖的头一个人。......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