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由勤俭败由奢-男孩完美人格的99个智囊

成由勤俭败由奢-男孩完美人格的99个智囊

【摘要】: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是这么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文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两句话,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是这么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其中的前两句流传甚广,成为众人的座右铭。

其实,中国古代有不少类似的话。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庄公要给桓公庙的椽木雕文刻镂,大夫御孙谏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墨子·辞过》中提到:“俭节则昌,淫逸则亡”。《韩非子·十过》中提到秦穆公问由余何以得国和失国?由余答道:“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中说:“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北宋名臣司马光,在“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世风下,而他“独以俭素为美”。他在《训俭示康》中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他谆谆告诫儿子要“以俭为本”,“以俭立名”,切不可“以侈自败”。文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两句话,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

有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东西不但精巧,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而钱虽然赚得不少,却老是不够用。工匠有个邻居,是个大富翁。听人说这个富翁原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工匠便想去请教富翁,问他应该如何才能有钱。

到了富翁家,他先说明来意。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说来话长,却也很简单,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工匠原也是个聪明人,一看这个情形,马上便明白了,立刻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都明白了,原来致富之道在于勤俭二字,是不是?”

勤俭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能锻炼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古人曾说过“俭能养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都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没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意志,就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俭朴的生活可以培养优良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如果让孩子自小养成好逸恶劳,追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那是很危险的。

南方某省有个“大款”,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账上。从此,孩子“牛”气十足。在家里,生活起居由保姆侍候;在学校,值日、作业雇人完成。结果这位原来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很快在学校里存款成了第一,学习成绩也成了第一,不过是倒数的。

社会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各位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困难时期还是物质丰富时期,勤俭节约都是一个人的美德。(www.chuimin.cn)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

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钱是劳动挣来的,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要乱花。那么,在家庭中应该怎么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儿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吃、穿、行上攀比成风;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浪费粮食;平常在外面吃饭时大手大脚,剩的要比吃得多;为了摆阔气乱点很多菜,吃不完也不打包带走,究其原因,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够。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就不懂得勤俭节约,让孩子自己学习勤俭节约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要让孩子从小事着手,养成节俭的习惯。孩子的衣食住行,不要高档化,只要吃饱穿暖,整洁大方就可以,不必过分讲究。

另外,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通过孩子的劳动为家里创造财富,让孩子少花钱而存多一点钱,而是要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劳动,习惯于节俭,通过磨炼,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孩子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