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考试成绩不是唯一衡量标准,培养孩子完美人格的关键

考试成绩不是唯一衡量标准,培养孩子完美人格的关键

【摘要】:所以问题不是出在考试上,而是出在考试所考的内容,以及成绩的评价标准上。现在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主,考场上没有实践,只有理论,这是最大的问题。孩子每次考完试回家,父母的第一句话是,考得怎么样啊,感觉能考多少分啊。当然,现在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百分制划分更细,更利于选拔和淘汰,这是国情问题。所以,奉劝各位家长,对孩子的分数别太过苛求,别太贪心,考多少是多啊,你说是嘛?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似乎一切都是分数说了算。

隋文帝实行的那一套“科举制”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因为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不是明清八股文让科举制僵化了,它应该还能存续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应试是公平的,是真正的唯才是举。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末期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因为它的评价标准不明朗,不明朗的东西最容易搞“暗箱操作”。而科举制是以试取才,唯才是举,评价标准明朗化了,行就是行,不行的话,就算你说破天,还是不行。

近几年,一些教育专家说应试教育不好,要废除应试教育。其实,以试取才没什么不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这样很公平。所以问题不是出在考试上,而是出在考试所考的内容,以及成绩的评价标准上。现在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主,考场上没有实践,只有理论,这是最大的问题。外语考试还好一些,因为加入了口语和听力的考查。口语和听力是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能力。那么其他的科目呢,特别是自然科学,没有实践肯定会制造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伪人才”。

可是,这就是教育的现状。面对这种现状,有些父母也和老师一样,奉行“唯分数论”。孩子每次考完试回家,父母的第一句话是,考得怎么样啊,感觉能考多少分啊。等孩子的成绩单出来,只要不是满分,家长总能找到理由把孩子数落一番。

久而久之,孩子就很怕考试,更怕考试之后被家长问,成绩单能不给父母看就不给了。不然的话,要是考得不好,免不了挨一顿训。即使是考得好了,还要担心如果下回考不了这么好肯定要挨训。好也怕,不好也怕,怕得次数多了就造成阴影了。

再来说说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主要是自己去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什么?过去公开号召大家争全优。在学校是全优,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优。中国历史上中状元的,也不是都有真才实学,反倒是有些连举人都没有考取的人有点真才实学。如唐朝最大的两个诗人连举人也未考取。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www.chuimin.cn)

咱们以前是五分制,现在俄罗斯等一些欧洲国家也是五分制,从能力培养方面说,五分制比百分制要好,因为分数的概念比较淡化,突显的是能力等级。当然,现在中国人口多,竞争激烈,百分制划分更细,更利于选拔和淘汰,这是国情问题。

在这样的现状下,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分数抱什么样的态度呢?

首先是不能对分数太过苛求。有的家长太贪心,得了80分想要90分,得了90分想要95分,得了95分还想要100分,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要知道,分数越高,再继续提高的难度就越大。从及格到90分都要比95分到100分容易得多。一定要让孩子去争那个满分,必然会占用孩子大量的时间,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让孩子去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获得一点对将来的生活有用的才能。家长的贪心很可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孩子。所以,奉劝各位家长,对孩子的分数别太过苛求,别太贪心,考多少是多啊,你说是嘛?

其次是不要在孩子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询问成绩。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高于其他同学的成绩,家长当众询问有炫耀的嫌疑,这样很容易伤害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同样是孩子,都很需要成年人的精心呵护,无论他是否与我们有血缘关系。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当众询问,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很烦,就知道问分数,搞比较。自己最亲的人使自己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会让孩子与家长越来越有距离。还有,如果他分数高,会让别的孩子心里难受;如果他分数低,会让他自己心里难受。不管结果如何都要伤害孩子的事,为人父母又何苦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