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男孩的塑造:99个智囊教您避免男孩的随性而为

优秀男孩的塑造:99个智囊教您避免男孩的随性而为

【摘要】:男孩总喜欢“随性而为”,一旦任性起来,谁都管不了他。小明跟妈妈到商店去买东西,看到玩具枪就不走了,非让妈妈给买。其实,当孩子再闹的时候,不要问他“行不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有的男孩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男孩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有时候,家有男孩就是这么让父母头疼。男孩总喜欢“随性而为”,一旦任性起来,谁都管不了他。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脸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

小明跟妈妈到商店去买东西,看到玩具枪就不走了,非让妈妈给买。

妈妈说:“咱家已有好几支了,不能再买了。”

小明说什么也不依,坐在地上不起来,妈妈生气打了他一巴掌,他干脆就躺在地上打滚。

最后,妈妈还是妥协了,说:“这孩子天生的这么拧,没治了。”

家长平时娇惯孩子,什么要求全满足,一不满足孩子就发脾气。明知自己不对还要坚持,这就是任性的表现。

任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周围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用而存在,都要听任自己的支配。所以他们对家长的正确劝告故意不听,稍不如意就犯拧,拧劲一起来,家长怎么说也不行。比如想获得什么东西,不管客观是不是允许,非得到不可;想做什么事情,不管是否合理,正确、有益、可行,而非做不可,越是劝阻,他们就越坚持。而且,总爱以“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等为手段要挟家长,一旦他们以“胜利”告终,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www.chuimin.cn)

任性是一种不良的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下,通过孩子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家长平时对孩子迁任、姑息、纵容、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主动给予什么,想做什么样事就做什么,事事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久而久之,使孩子觉得自己的一切要求和欲望都天经地义合理。于是便形成遇事就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势。

与此相反的情况也会导致孩子的任性,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不管是否是合理的、正确的、有益的还是可行的,只要违背家长的意志,就凭借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断然拒绝。家长的无理,顽固,粗暴,会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凡事只要坚持,就是胜利。

研究表明,处在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对事物的领悟能力特别快,因此这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小儿科医生史比尔甚至主张,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应该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他说:“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后第二天才开始管教的话,你就晚了一天。”

那么,家长在和任性的男孩相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明确告诉男孩该做什么。一个幼儿园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她家隔壁有个两岁的小朋友,每天都要大人带他到楼下的花园里滑滑梯或荡秋千。他家住九楼,没有电梯,有时妈妈抱着他刚买好菜回到家里,他马上就嚷着要去滑滑梯了。妈妈说太累了,不去了行不行,他就摇着头叫嚷得更加厉害。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会拖着疲惫的脚步带着他再次下楼。其实,当孩子再闹的时候,不要问他“行不行”。明确告诉他,妈妈很累,睡醒午觉后再去。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父母对孩子说话尽量使用“很晚了,该睡觉了”、“天凉了,要多穿一件衣服”这样表示明确意思的话,而不使用“宝宝乖,睡觉好不好”等让孩子选择的话。

第二,转移注意力。特别是在幼儿时期,男孩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男孩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男孩的注意力,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反之,你越是不答应,他就会闹得越凶。

第三,爱心提示。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孩子往往可能从大人的神态和语态中检测大人是否喜欢他,对他是责骂抑或是鼓励。成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为人父母之道,关键在于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