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陪读现象的影响:剥夺孩子独立成长!

陪读现象的影响:剥夺孩子独立成长!

【摘要】:而如今陪读又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近年来,全国众多城市出现了“陪读热”。2006年8月,一部反映陪读现象的电视剧《陪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一类是生活陪读。显而易见,生活陪读的背后,是现在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不论如何引导,陪读都会阻碍孩子独立品格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陪读要不得!

古时候,孩子在外游学或赶考,常常会有一名书童陪着,兼任挑夫、仆人、陪读三种角色,铺纸研墨,鞍前马后,替主人打理与做学问无关的一切事务。而如今陪读又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近年来,全国众多城市出现了“陪读热”。2006年8月,一部反映陪读现象的电视剧《陪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陪读的问题。

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着读书。现代意义上的陪读,就是父母出于种种原因,陪孩子一起上学的现象。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和升学压力的加大,陪读现象也就“蓬勃发展”起来,而且,按照父母陪读的不同动机,我们还可以对陪读进行分门别类。

第一类是生活陪读。就是家长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于学习和应试,日常事务难以自理,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甚至洗头都成问题,因为在家时,这一切全由母亲统揽。由于长期的娇惯和众星拱月的地位,养成了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吃现成、喝现成、穿现成、用现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是心安理得的事,说得严重点,怕是一时难以改变了。

一个家长说:“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太小了,照顾不好自己,我不在身边哪行呢?”据某高校一名学生反映,他所在的班级有几个学生住到了学生公寓,不到一个月,这几个学生就反映了一大堆问题,特别是想家,一个学生甚至威胁他的家长:“再不搬出去,让老妈来陪我,我就不念了。”于是家长便得了圣旨,赶快租房陪读。

显而易见,生活陪读的背后,是现在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在家总是生活在安乐窝里,到了学校还要拉着父母陪读,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或者,说得难听点,父母百年之后,这孩子还活得下去吗?

再来看看第二类,监督陪读。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整天上网、玩游戏,更怕孩子变坏。于是昼夜监督,弄得像特务似的盯梢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行动,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说白了,之所以要监督,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问题。关于男孩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将在下面的两个章节分别展开探讨,在这里就先不多说了。(www.chuimin.cn)

除了上面两类之外,还有攀比陪读和盲从陪读。所谓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我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说,人家小孩上了大学,我的孩子万一考不上,脸往哪搁?”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撑着脸面,也得坚持下去。所谓盲从陪读,就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在陪读的“大好形势”的感召下,也随之汇入陪读者列。一个家长说:“其他家长都来租房陪读,他们劝我来,我就来了。大家都陪,不陪好像不放心,牵肠挂肚的。”

不管是攀比还是盲从,这些家长同样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如果孩子连上学读书都要让父母陪着,恐怕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就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了。

有人说,鉴于陪读中的负面影响,当务之急是做好陪读引导,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而我们认为,现代教育并非仅仅为了教授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自强、自力更生的品格和情操,这种独立意识培养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家长全程陪读,全面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这种过度的宠爱和呵护只会让孩子永远是“无法断奶婴儿”。因为,“温室里的花朵”不仅无法成长为“傲雪的梅花”,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废品”。不论如何引导,陪读都会阻碍孩子独立品格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结论是,陪读要不得!

既然孩子最终要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么,父母越是陪着孩子,就越会害了孩子。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独自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这远远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

当然,如果遇到一些非常规的情况,自然另当别论。据人民网2011年11月29日的报道,一个男孩八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患有脑瘫。他的父亲卖了房子,辗转大城市求医问药,最终也没能把儿子治好。只好回到舒城老家,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承包了几亩鱼塘,一边挣钱一边跟儿子陪读,至今已三年有余。除了类似这样的“特殊情况”之外,建议父母不要跟着孩子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