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培养优秀男孩:99个智囊塑造完美人格

如何培养优秀男孩:99个智囊塑造完美人格

【摘要】:有一则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的一位朋友家里去做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决定一切。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并尊重这种权利,告诉孩子:“这件事由你决定。”由此,长者的开明程度有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孩子的发展程度。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这是因为,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训练他让他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一个基本的方法是,在讨论和孩子相关的问题时,尽量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有一则故事,是这么说的:

一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的一位朋友家里去做客。

一阵寒暄过后,热情的女主人问中国客人喝点儿什么,客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

转过身来,女主人又问孩子喝点儿什么。还没等孩子做出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就喝什么。”

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孩子可以选择些别的饮料,可以自己选择。”

然而,孩子的妈妈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体验更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当孩子对父母的包办和安排不满意或有抵触情绪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们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光环下,孩子犹如父母的木偶,选择权被无情地剥夺了。(www.chuimin.cn)

父母所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位家长会做出对孩子有害的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决定一切。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并尊重这种权利,告诉孩子:“这件事由你决定。”

试想一下父母小的时候,私下里是否也常常抱怨家长的霸道。可是,一旦我们做了家长,却往往公开责怪孩子的任性。这种情形使得两代人总是生活在两个难以沟通和交流的世界里。其实,如果做家长的不是把自己小时候的体验早早地从记忆中抹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愿望和要求竟是那样的纯真而合理,但他们却与我们当年一样,被父母掐灭了一个个梦想。

其实,孩子的世界没有改变,唯一改变了的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生活逻辑。我们审视世界时已经失去了孩子那种超越功利的逻辑准则,对人生的规划和事业的选择不再依凭什么兴趣和潜能,而主要看自己所从事的一切能否换来荣誉、地位和权力,我们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把这种价值取向迁移给孩子。有人说,选择的自由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别人手里。可是,对于孩子而言,选择的自由则是小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半操控在大人手里。由此,长者的开明程度有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孩子的发展程度。

当然,孩子的确还不够成熟,所以,父母要适当对孩子进行引导,以保证孩子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要注意,引导就只能是引导,不是帮孩子拍板定案。所谓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选择,如“你想穿什么颜色的毛衣?”孩子可能会提出家中没有的东西,若父母不能顺从时,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而应该问:“你想穿这件绿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

第二,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因为孩子不知什么有危险。例如:“过马路时你是拉着妈妈的手还是爸爸的手?”而不能说:“过马路时你要拉着大人的手吗?”

第三,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做一些决定。如,“要下雨了,在图书馆里避雨比操场上好些”,“如果我们不去看奶奶而去看电影,奶奶会伤心的”,这是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

第四,让孩子知道,只要尽力而为做出比较合适的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应该该让他知道做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判断能力。随着孩子长大,经验增多,做决定的能力与技巧会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