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本,孩子想不想上大学,想考什么样的大学,报什么样的专业,一般都是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做父母的一般不会干涉。如果是孩子自己要求我们给他把把关,我们才会参与。”在中国,绝大部分的父母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做主,正如上述案例中张静在QQ群里遇到的那位爸爸一样,置孩子的意愿于不顾,只为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大学,以便他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2024-04-16
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知错就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天下的父母也都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让孩子“知错就改”的同时,父母是不是应该“以身作则”一下,勇敢地向孩子认错呢?
看到这个问题,相信不少父母会说:自己是长辈,要在孩子面前低头认错,还真是怪难为情的。其实,说浅了,家长认错的最大障碍就是面子问题。往深处说,家长为什么觉得向孩子道歉丢面子?因为自己是长辈,孩子是晚辈。那为什么晚辈向长辈道歉就被说成是理所当然,长辈向晚辈道歉就被说成是颜面扫地呢?估计有些父母看到这都会“抢答”了:因为“长者为尊”。好了,“长者为尊”的观念是哪里来的呢?那是传统文化留下来的。说到底,还是个传统观念的问题。
不可否认,从尊老敬老的层面上说,长者为尊的传统是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可是就算是优秀传统,当它和另一个“善莫大焉”的传统相冲突的时候,我们也要权衡一下孰轻孰重的问题。既然知错认错改错是“善莫大焉”的事,那这个“长者为尊”的传统自然也该为它让路。孩子的确还小,也正因为孩子还小,他的是非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会以父母的是非为是非。孩子犯了错,必须知错就改;父母犯了错,就要遮遮掩掩,藏着掖着?身为父母,如果你对孩子犯了错,不认错,保全的是你的面子;认了错,保全的是孩子的是非观。自己的面子和孩子的是非观之间,孰轻孰重,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更何况,身教胜于言传。你向孩子认个错,这比说一百遍让他知错就改都来得更有效。
其实,勇于向孩子认错的父母还是有的,而且还对孩子起到了不错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有一个14岁的男孩,常常干一些出格的,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情。那天,因为对班级里的一个同学的不满,他悄悄地拿了那个同学的钱——五十块钱,是那个同学一周的饭钱。人证物证俱在,他仍然死不承认。老师决定给他父亲打电话。
那天晚上放学后,他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心中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他甚至想好,不管父亲怎样,他都以不变应万变——死也不认账。不就是恶作剧拿了同学点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饭桌上父亲一如往常,看不出特别的表情。只是很平常的问了他最近的考试情况和学习情况,他以为父亲不会追究这件事情了,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谁知,吃完饭后,父亲说:“一会你到我书房来一下。”他的心陡然又紧张起来,看来父亲是铁定了要教训自己了。讲一些耳朵都听出茧子的大道理,或者干脆武力解决,动板子,更痛快些。他把刚才的柔软和温情一并收拾起来。身上的小刺又长了出来,梗着脖子,昂着头,一副不在乎的模样。(www.chuimin.cn)
可是,迈进父亲的书房,他就傻了眼——父亲沏了两杯茶放在了茶几上,尚且飘着香气。这是第一次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当成成人,以成人的方式品茶,聊理想,聊人生。他有些措手不及,也有些感动。
父亲动情地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三十年前,一个少年,也像你这么大,一个同学问他:‘我今天偷偷地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五块钱,你敢吗?’同学的不屑激怒了他,他说:‘那有什么不敢的。’同学嘲笑他说:‘你是咱们班有名的胆小鬼,谁不知道?’说完,同学就跑出去玩了。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那个少年想方设法,把父亲的抽屉撬开,拿走了父亲全部的积蓄。一个月的工资,四十三块钱。然后他拿了那些钱去学校里炫耀,请大家吃饭、逛公园、买小人书。将所有的钱挥霍殆尽,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发疯似的到处找钱,他缩在角落里不敢出声。原来,那笔钱是父亲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留给妹妹看病的。妹妹得了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脸蛋烧得像晚霞,红彤彤的,模样很可怜。那天父亲把抽屉翻了个底朝天,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笔钱,急得都快哭出来了。他自言自语地说:‘那钱怎么就长了腿了呢?’后来,少年的父亲满世界跑,到处借钱。见了人就点头哈腰的,好不容易凑了几十块钱,带妹妹去医院治病。可是终究因为治疗不及时而留下了后遗症,每年冬天都会喘得很厉害。”
故事讲完之后,他和父亲都陷入了沉默的境地。半天,父亲说:“那个少年就是我。我悄悄地偷了父亲的钱,耽误了妹妹治病的最好时机,我的妹妹就是你的姑姑,每年冬天你姑姑发病的样子你也看到了,这是我少年时犯下的错误。你姑姑很大度,从来没有怨恨过我。”他显然是受到了震撼,他看着父亲,父亲点了点头,稍后又点了点头。他犹豫了一下,起身从书包里掏出那五十块钱。放在了茶几上。父亲笑了,在他的肩上拍了两下说:“快去把钱还给同学,说不定这钱也是人家等着急用的。”
这位父亲向儿子认了错,不但没有损害他的光辉形象,而且还使儿子受到了感召,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所以说,为人父母的,不但可以向子女认错,而且这种认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又怎么会心服呢?
有关优秀男孩是这样教出来的:塑造男孩完美人格的99个 智囊的文章
“在我们日本,孩子想不想上大学,想考什么样的大学,报什么样的专业,一般都是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做父母的一般不会干涉。如果是孩子自己要求我们给他把把关,我们才会参与。”在中国,绝大部分的父母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做主,正如上述案例中张静在QQ群里遇到的那位爸爸一样,置孩子的意愿于不顾,只为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大学,以便他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2024-04-16
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父母和孩子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这样的教育是最有说服力的,比教条和刻板的说教更有用。因此,最后的事实是,无论生活有怎样的磨难,作为父母都要更坚强、更有勇气、更有信心。父亲走后,我围着那个箱子转了几天,却碰都没有碰一下。父母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成为孩子的偶像,孩子会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
2024-07-02
孩子小时候,只知道东西是花钱买的,但却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孩子不进行必要的金钱教育,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瀚瀚平时总喜欢玩玩具,可老是喜新厌旧,玩了一会又扔了再换一个新的。因此,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知道金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是付出劳动后的报酬。......
2023-11-2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流传最广的两句话。刘禅虽然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但从这篇遗诏来看,似乎并不是刘备疏于教导之过。所以,刘备对儿子的要求就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自然能达到贤德的境界。试想,如果一个家长满口脏话,动手就打人,那他的孩子又怎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呢?......
2023-11-24
在家里,日本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在学校里,日本老师教育孩子“要诚实”;在公司里,“以诚实为本”是普遍的经营理念。按理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受罚。当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敢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但不会遭到责备,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在孩子说谎的问题上,日本父母赏罚分明,从而让孩子从小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
2024-04-16
然而,日本父母却截然相反,他们并不推崇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试着动手做玩具。老师发现李金铭的儿子不动手以后,就引导他试着用手里的材料,发挥创造力,制作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因为他们认为购买来的玩具,大部分都缺乏创造性,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发展,而自己动手做玩具,既可以让孩子从玩中得到知识,同时又会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创造力。由此看来,日本父母试着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玩具,的确是一种......
2024-04-16
原来,在每个寒冷的冬天,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是这样锻炼身体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抗寒能力。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思想意识十分明确,其中,耐寒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开始庆幸当初带孩子来了日本,经过这次的“耐寒教育”,婷婷再也不会惧怕寒冷。可以说,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如北海道的狐狸一样,温柔与严厉并存。......
2024-04-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