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构建男孩的安全感,保障他们的知情权

构建男孩的安全感,保障他们的知情权

【摘要】: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即将发生的和他有关的事情,他应该知道,也有权利知道,这就是孩子的知情权。当男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并能预见到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他们会茁壮成长。所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抛弃“不解释”的作风,把和他相关的决定解释清楚,让他知道你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或者说,他执行这个决定的必要性。

许多父母都有一种想法,就是孩子还小,有很多事情不必知道。自己的决定,孩子只要照着做就好,不用问为什么。其实,很多事情,父母以为孩子不懂或者无法理解,实际上,孩子懂的未必比父母少。一味对孩子强调服从而不对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做法未免有点自以为是。

一对夫妻带着三岁的孩子去看医生,需要做脑部CT,也就是X光扫描,由于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医生怕孩子乱动,就建议给孩子口服镇静剂。

孩子本来就怕吃药,当他看到医生手里的药瓶和药匙的时候,便如临大敌。

这位母亲似乎很有办法,跟孩子说:“宝宝把药喝了,妈妈给你吃糖。”

孩子不愿意,只要盛着药水的勺子一靠近他,就把头扭到一边。

父亲在旁边看着着急了:“快喝了,不喝就打屁股了啊。”

孩子虽然也怕挨打,不过药的苦味对他来说和挨打的痛一样可怕,所以还是不喝。

后来,夫妻俩连哄带吓,孩子也没把镇静剂喝下去。医生也不耐烦了,让他们把孩子的嘴掰开,自己拿勺子往里灌镇静剂。孩子被灌得喘不过气,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挣扎,哭得声嘶力竭,几乎整栋楼里都听得到。结果,还是孩子取得了胜利,药水没喂进去,全洒在了脸上、身上,还有地上。

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孩子哪来这么大的力气啊?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被拖进医院,然后被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捏住鼻子,灌“不明液体”,你是不是也会拼死反抗呢?

孩子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喝药,更不知道喝了药以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究竟会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他要是还能乖乖把药喝了,那才是傻瓜呢。

后来,等孩子平静下来,一直委屈地说:“药苦,我不喝。”母亲看着孩子一脸儿的可怜,就尝试着跟孩子解释:“待会儿,你得到那张床上躺一会儿,时间长了,怕你乱动。药水是让你睡觉的。”(www.chuimin.cn)

孩子怀疑地看着妈妈:“躺一会?那疼吗?”

“不疼,一点都不疼。”

“不疼啊?那我不动。”孩子说着,像是看到了希望一样,“我不乱动,不喝药行吗?”

母亲虽然有点不信,但是药水喂不进去,她也只好答应。

CT做得很顺利,而在整个过程中,孩子躺在CT机上,闭着眼睛,一动没动。

孩子虽小,但是,有很多事,做父母的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不仅仅是告诉他,这件事他必须怎么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为人父母者没把该让孩子懂的事讲明白。父母“不解释”,那孩子为什么要听?有些父母说:“我是家长。”你是家长又怎么了?家长就可以不讲理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于即将发生的和他有关的事情,他应该知道,也有权利知道,这就是孩子的知情权。家长总是对孩子说,“父母不会害你”,那孩子也可以说,家长虽然不会害我,那也只是良好的动机而已,有没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呢?这还真说不准。

男孩子尤其喜欢在规则和条理性之内生活。当男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并能预见到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他们会茁壮成长。预料之外的事情令人不安。有时候,事情出人意料地发展,连牵涉其中的成年人也会大吃一惊。不过,更经常的情况是:成年人提前知悉了相关情况,却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孩子。

孩子们需要理解他们自己的世界,否则,他们就会处于社交和情绪紊乱之中。当孩子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并且每日都有明确的预期,以及当生活发生变化人们给予他们解释时,孩子们得以理解他们的个人生活。构建有意义的模式,有助于孩子们的心智发展。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必须理解相关知识和发生的各种事件,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握它们。

当你向你的儿子做出解释,你即是在向他表明,你尊重他的知情权,体念他理解其个人世界的需要,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并放心把信息告诉他。

所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抛弃“不解释”的作风,把和他相关的决定解释清楚,让他知道你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或者说,他执行这个决定的必要性。当然,“我是你老子”不能算是原因,加了“之一”也不行。只有把本来属于孩子的知情权还给他,他才会真的对你“心悦诚服”,而不是迫于家长的“淫威”而不得不乖乖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