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逝世之前,宋国灭亡。一般认为这是庄子崇尚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使然。②哲学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③与惠施互为知音庄子和惠施两人几乎成为一生的辩友,相互知道对方说话的要害,因此庄周认为他们之间通过辩论有了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
2023-08-27
一定会有人这样以为:逍遥就要退隐,退隐就要与世俗决裂,就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不做,归去来兮。
《庄子·秋水》中那段故事,被司马迁引入庄子的小传中,并进行了改写: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我们发现,与《庄子·秋水》相比,这里多了一些文学家的踵事增华。为了突出“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司马迁让这个“庄子”多了一些没来头的激愤,不如原本的那个庄子机智从容、隐士风流。这隐含着司马迁对于庄子的一种误解,即把他看成一个愤世嫉俗者。
世上没有天生的隐士,人生总要先“入乎其内”然后才能“出乎其外”。只要稍微关注一下庄子对于世态人情的精微刻画,就会发现此老其实是老于世故的,他因为充分领略了处世之难而选择了退隐,但对处世之道一丝也不曾含糊。《庄子·人间世》中,叶公子高有畏于使命,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诫他: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庄子清醒地知道,人是社会的动物,处处是君臣父子之义,无所逃于天地间,人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人既然要在世间生存,那就首先要依循处世之道:“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在此基础上,方可寻求出世之道:“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说,应世则不辞劳苦,存心则忘却苦乐,苦难临头也能安之若命,这是最高的德行。最后,“孔子”对叶公子高说:“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这是何等积极的入世精神。
也许,比道家更有出世色彩的佛家的评价更有参考价值。明代大德释德清云:
《庄子》全书,皆以忠孝为要名誉、丧失天真之不可尚者,独《人间世》一篇则极尽其忠孝之实,一字不可易者,谁言其人不达世故,而恣肆其志耶?且借重孔子之言者,曷尝侮圣人哉?盖学有方内、方外之分。在方外,必以放旷为高,特要归大道也;若方内,则于君臣父子之分,一毫不敢假借者,以世之大经、大法不可犯也。此所谓世出世间之道,无不包罗,无不尽理,岂可以一概目之哉?[4]
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庄子,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而是一个智慧达观的人;不是一个远离是非的人,而是一个游走于是非场中却不为是非所困的人。他既有处世之道,又有出世之道;外循法则之道,内合本体之道;先求“孝之至也”“忠之盛也”,再求“德之至也”。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庄子思想的基本架构—“天人两行”,这是“逍遥游”的具体展开方式。
行走于人间世,又有出世之想,这就会面临两行的问题。《庄子·人间世》开篇,“颜回”准备去游说年轻气盛而杀人如麻的卫君,向“孔子”请教。“孔子”告之以处世之险,这时“颜回”就有了两行的想法。他说: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这里的“与天为徒”和“与人为徒”,合起来正是天人两行。与天为徒就是内心秉承道义,与人为徒就是外表曲就人情。而且这个道义还是古已有之的,即“成而上比”“与古为徒”。“颜回”的意思是:我不自以为是,而是以古已有之的天经地义来教化卫君,卫君不高兴,也找不到我头上,这回总算可以了吧?
“颜回”将他的天人两行说得很周到,“孔子”却只给了一个“及格分”。为什么呢?因为“成而上比”,一是说明他以古为天,二是说明他还未放下“成心”。“孔子”说:“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说到底,“颜回”还是师心自用,还没有进入化境。“颜回”的两行是“内直而外曲”,俗话说就是内方而外圆。稍通人情世故者都知道,内直内方者,不易外曲外圆,就好像天生强项(脖子硬)者,一低头就觉得“委屈”,所以其两行不彻底。
庄子所谓终极版的两行则见《庄子·大宗师》: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这里的表述有点绕,却包含着庄子天人两行思想的全部信息。庄子的意思是: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喜欢,它是一种存在;你不喜欢,它也是一种存在。守一修道是一种活法,一分为二也是一种活法。前一种是与天为友,后一种是与人为友。天与人各行其道,不相凌越的,就是真人。
由于世间人首先要与人为徒,然后才能与天为徒。我们先看“其不一也一”“其不一与人为徒”。
不一即二,即“一生二”之后的是非对立。前面讲过,彼此、是非对立的世界,充满了争执与纷扰。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对立和纠纷呢?庄子说:“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彼是莫得其偶,其实便是丧偶。《庄子·齐物论》开篇便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丧偶呢?每个人都无法取消与自身相对的世界,只能取消自我;自我取消了,与对方的对立自然也就取消了,所以,在外人看来如同丧偶,但在南郭子綦自己看来是“丧我”—“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丧我又称为“无己”,《庄子·逍遥游》说“至人无己”。丧我无己,也便取消了人我对立,自然彼是莫得其偶;彼是莫得其偶,自然彼此不分;彼此不分,自然是非泯灭。彼此不分是“齐物”,是非泯灭是“齐物论”。齐物也好,齐物论也好,都意味着合二为一,这便是“其不一也一”。(www.chuimin.cn)
事实上,一与二本来就是一体,这就像一扇门,能开的与能关的其实是一个门;同理,能成的与能毁的也是一个物:“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一个大蛋糕切成几块小蛋糕,小蛋糕成了,大蛋糕看似毁了,其实没有毁,还是那块蛋糕。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还要劳神去寻找那个“一”,就像猴子不知道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并无区别一样,“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所以,“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平常心便是道,一就寓于二之中。只要自己没有分别心,便可舍己从人,即二得一,这便是“其不一也一”“其不一与人为徒”。
再看“其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
天在这里代指天道,天道是无分别的大一状态。“与天为徒”就是要与天道合一,就是“其一也一”。如何与天道合一呢?再回到《庄子·人间世》里“孔子”教导“颜回”的语境:“孔子”说“颜回”犹师心自用,其与天为徒也是假的,真的以天为徒,就要放下成心,放下成心,才能与天为徒。“孔子”告诉他,这需要下一番“心斋”的功夫。何谓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所谓“一志”,便是用心志于一处,也便是用心于道。但在此之前,先要把成心虚掉。人之接世,不离六根作用。以耳闻声为例,如听之以耳和心,则心随声动,不虚不静,不如听之以气。气的特点是虚而待物,声浪来之不拒,声浪去之不留。当此心对声浪不起反应的时候,心就虚了。“颜回”如法心斋,果然有所感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庄子·人间世》)
心虚之前,有一个“颜回”的自我在,所以说“实自回也”;心斋之后,这个自我的成心虚掉了,所以说“未始有回也”。成心虚掉之后,道就出现了,因为“唯道集虚”。道集于心,一心全是道,便是得一,便是“其一也一”。
与心斋性质相同的是坐忘。又是“颜回”和“孔子”交流修道心得,只是这次有更具体的下手处: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大宗师》)
“颜回”先是忘掉仁义礼乐,也就是放弃与古为徒;但这还不彻底,要彻底必须忘掉“与己为徒”,打破自我的成心。如何打破自我的成心呢?那就要看成心里有什么东西,老子说是知与欲,庄子说是爱与是非。“颜回”离形堕肢体,就是无欲,即打破了“爱之所以成”;去智黜聪明,就是无知,即打破了“是非之彰也”。知和欲消失,爱与是非泯灭,则成心自然被打破,成心被打破,自然与道相通,这便是同于大通。
“坐忘”是忘我的功夫,但忘我之后并不是“归零”,而是“归一”,因为“同于大通”也便是《庄子·齐物论》里的“道通为一”。《庄子·大宗师》中,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的女偊,有着与“颜回”坐忘同样的功夫体验: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
外天下也就是忘天下,外物也就是忘万物,外生也就是忘生、忘我。忘我之后,女偊又能“朝彻而后能见独”。这个“独”就是“一”,见独即老子之“得一”,即“其一也一”,即“其一与天为徒”。
既然“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一和二两不相妨;“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和人两不相胜,则不妨天人两行: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
“和之以是非”和“休乎天钧”并行不悖,这就是庄子版的“两行”。按,“钧”的本义为制陶时模范下面的圆转之轴。陶工制器时,模范在上面运转无穷,然而陶钧在下未尝有动。庄子以此来比喻人间的是非虽循环无穷,但如果“照之于天”,则天道未尝有动,不劳神明而是非之争可以休矣。“休乎天钧”就是“其一也一”,就是“与天为徒”。由于人类毕竟生活在是非对立的人世间,达者知道是非本来一体,不妨“和之以是非”。“和之以是非”就是“其不一也一”,就是“与人为徒”。既与天为徒,又与人为徒,天与人各行其道,这就是“两行”。打个比方,两行就是身体在世间行走,而心灵在天空飞翔。
“天与人不相胜也”只是两行的外在表现,二者内在关系其实密不可分。与天同行要内虚其心,与人同行要外曲其身,只有内虚其心者才能外曲其身,这就好像一个橡皮管子,中空才能柔软。内心超然虚静,泯灭人我是非,身形才能随物曲折、从容不迫。用司马谈的话来说,就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论六家之要指》)。“孔子”最后告诉“颜回”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5],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这就是说,要入游其藩而不以虚名相感,卫君纳言则言,不纳则止。自己则心室虚然,无门可破,无堵可障,虚以待物,凡事不得已而应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做好这样的准备,就可以动身游卫了。
“颜回”游卫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庄子在人间世逍遥游的写照。逍遥是庄子的最高理想,但逍遥并非只是“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的“坐忘”与“休乎天钧”,真正的逍遥是要在“人间世”中“游”起来的,“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游于羿之彀中”“乘物以游心”“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入世而又不为世所拘,如庖丁之刀一般,顺着骨头之间的缝隙“游刃有余”,则无往而不逍遥也。
有关此道之美: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文章
庄子逝世之前,宋国灭亡。一般认为这是庄子崇尚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使然。②哲学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③与惠施互为知音庄子和惠施两人几乎成为一生的辩友,相互知道对方说话的要害,因此庄周认为他们之间通过辩论有了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
2023-08-27
不过,庄子后学的自然人性论虽然与庄子本人的思想不合,却对世间艺术创作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因为世情艺术逐渐占据了主流,强调自然性情的庄子后学影响更大一些。自然人性论注重性情的自然表达,使文学艺术避免了成为单纯的载道工具。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2023-11-24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哲学思想:“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往往以人为中心,认为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即为“有用”,反之,物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即为“无用”。庄子批判了这种狭隘的以人为中心的“有用之用”,肯定了“无用之用”的价值。首先,对人无实用而对己有合其本性发展之大用。......
2023-09-30
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社会伦理之学,以人性论为讨论中心。中国哲学并非没有宇宙论,但与人性论实密不可分,宇宙的根本原理即人生的根本原理。从先秦时代孟子、告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到汉唐之际流行的性三品说,再到宋明理学对心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老子的人性论是以超越情智为特征的,即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下面再看一下艺术的内在结构。......
2023-11-24
《文赋》与《神思》的艺术想象论“刘勰氏出,本陆机说而昌论文心”。在《文心雕龙》五十篇文章中,显然又以《神思》一篇与《文赋》的联系最为直接。近年来,不少学者曾就《文赋》与《神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其次,《神思》以很大篇幅集中讨论了艺术想象问题,而且,《神思》最为重要的理论建树,也正是在艺术想象论方面取得的。......
2024-03-24
与主体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庄子的思想体系及礼教所确立的人伦体系乃至艺术审美价值标准,共同作用并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礼、雅、静、玄学,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审美内容,这种内容与仙人崇拜,共同进入以山水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园林,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和审美的重要形式及领域。......
2023-08-21
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庄子与孟子均未提及对方,原因不明。据司马迁所说,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就是说,庄子的思想继承老子,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上,庄子进行了大量思考,并且在这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哲学。这一记载不一定真实,但是却折射出庄子的为人同他的学术思想之间保持着一致性。这就反映了庄子的超越世俗、与众不同。在这里,庄子所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出世的理想。......
2023-11-20
对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来说,传统哲学美学过分关注美与美感判断的本质,却过分忽视艺术作品所蕴藏的审美经验事实,导致抽象思辨方法盛行,而科学的美学分析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艺术美学及其分析方法的意义所在。例如,为了对某件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考虑这件作品是否符合人们自己的美感需要,而是要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是什么,分析这种情感与精神是否得到了准确的、有效的表现。......
2023-0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