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欲的功能即使在丧祭之礼中也依然发挥作用。按说丧祭当以尽哀情为本,丧祭之礼却有“节哀”的功能,使人哭泣、哀戚而不至于隘慑伤生,这就是它养欲功能的体现。多欲不仅会伤害自身,同时可能超过限度,危害他人的欲望之养,破坏群体的秩序。这个时候,礼的另一个功能就显得相当重要: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别”有分别、区别、差别之义,是所谓“礼别异”。......
2023-11-24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但他还是在修辞意义上给人生诸要素赋以天的名义,以显示其先天的合理性。五官为“天官”,心为“天君”,喜怒哀乐为“天情”,对天官的滋养称为“天养”。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荀子·天论》)
按说“备其天养”已尽含所有养欲功能了,荀子为什么还要提“养其天情”呢?这是因为在五官的天养中,养口、养鼻、养体是所有动物的本能,而养目与养耳则是人类的专利;前者属于养身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养心的范畴;前者是技术,后者是艺术。孟子也曾提到过养心,“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的养心则正好相反,重在养欲,荀子称之为“养其天情”。
按刘勰的分类,养其天情的艺术可分为三种:五色以养目,形文是也;五音以养耳,声文是也;五性以养心,情文是也—分别对应着美术、音乐和文学。我们说过,其实三者都以情感为本,但在先秦时代,音乐相对发达,故而荀子是以音乐为主讨论艺术与人情的关系。
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离心灵最近的一种,在迁化人情、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向来对乐教非常重视,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成于乐”,都能看出音乐的崇高地位。
音乐对儒家如此重要,可六经里的《乐经》却偏偏亡佚了,相传公孙尼子所作的《乐记》也不传。今本《礼记·乐记》乃汉武帝时河间献王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所作。所谓“诸子言乐事”,成规模的只有一部《荀子·乐论》,它是《礼记·乐记》的主要底本。[3]所以,儒家的音乐理论,最原始、最可靠的就是《荀子·乐论》,其地位与价值自不待言。
《乐论》开篇,荀子开宗明义地说道: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而墨子非之,奈何!
读这段话,我们会感觉其表达方式非常熟悉,因为它是从荀子的人性论里生发出来的,这正是荀子思想一以贯之的地方。人生不能无欲,有欲就要养欲;人生不能无乐(lè),有乐就要作乐(lè)。心中之乐,发于声音而形于动静,就是乐(yuè)。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是一个字,正可见二者本末一体的关系。
通观《荀子·乐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它本应是一篇以立论为主的文章,却有着强烈的驳论色彩,批驳的对象是墨子。文中每谈一段乐理,最后总要加上一句“而墨子非之奈何?”或“而墨子非之”。因此,它几乎就是针对《墨子·非乐》而作的一篇驳论文。
前面讲过,墨子非乐是出于经济学上的考虑,为了“节用”;而荀子重乐是出于美学的考虑,因为它可以“养其天情”。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那么荀子是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的呢?参考荀子对另一个“墨徒”宋钘的批判,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墨子、宋钘放到一起进行“非议”。一般说来,宋钘常和尹文子相提并论,因为二人皆以名辩见长,所谓“宋钘尹文”几乎成了一个固定成语。那么荀子将墨子和宋钘合并,理由是什么呢?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宋钘“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4],这与墨子之非攻思想非常相近。《孟子》中也载有宋钘的息兵之举,与墨子止楚攻宋如出一辙。[5]事实上,墨宋之趋近,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宋钘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情欲寡”,即禁欲主义,最为荀子所不能容忍。荀子给宋钘的定论是“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荀子·解蔽》),也就是说宋钘蔽于禁欲而不知得欲(满足欲望)。作为宋钘的同调,墨子也有禁欲主义的倾向,从“蔽于欲而不知得”的角度来看墨子,也说得通。荀子正是从这个角度批判他的。
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嚽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荀子·富国》)
墨子只看到人类“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的生理需求,故而节大人声色之乐,以满足小人衣食之用,忽视人类的审美需求,提出极端的“非乐”之说。他没有想到的是,没有音乐艺术来“养其天情”,即使百姓丰衣足食,心灵的饥渴不能满足,仍然是“天下敖然,若烧若焦”。因此,墨子因节用而寡欲,因寡欲而非乐;荀子反其道而行之,因养欲而“养其天情”,因“养其天情”而重乐。音乐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从属于养欲说,是“养其天情”的重要工具。
前面说过,欲望有先天的合理性,因此要养,但没有度量分界就会乱,所以要别。养口体如此,“养其天情”也是如此。这时,作为乐的管理者,礼便上场了。
礼和乐本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荀子曾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精到的分析:“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当乐和礼对立并举的时候,它们有着明确的分工。乐是用来养欲的—“乐和同”,众人的感情是相通的,音乐满足了他们相同的情感需求;而礼是用来别欲的—“礼别异”,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等分别,礼仪规定了他们不同的养欲需求。一个人谨守礼法时不免紧张拘束,欣赏音乐时就能够放松愉快;但过于放松又容易流于放逸,又必须以礼来加以节制。乐和礼就是这样,一养一别,相反相成,共同完成对感情欲望的调节。(www.chuimin.cn)
但相反相成并不是最佳的状态,因为音乐的度量分界不好明确,没法定量,只能定性。荀子认为要“贵礼乐而贱邪音”(《荀子·乐论》)。按,“礼乐”一词向来是并列结构,意即“礼和乐”。但在这一句中,照笔者看来,“礼”却只能是被用为定语,“礼乐”即“合礼之乐”,因为它是与“邪音”相对而言的,指的是雅正之乐。
荀子注意到,同样是音乐,都可以“养其天情”,不同音乐的性质却并不相同。即便是经典化的《诗经》,也要区分对待:
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荀子·儒效》)
按,“是”字承前文而来,指的是儒家之道。在荀子看来,雅诗与颂诗以文饰、歌颂先王功德为主,合于道不成问题;而风诗则多出自民间男女率性的歌唱,很可能会流荡不返(所谓“逐”),所以要以道节之。[6]那么如何以道节之呢?荀子说:“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荀子·大略》)“盈其欲”就是养欲,“不愆其止”就是别欲。
话是这么说,具体操作还是很难。比如,一个人正在听郑卫之风,这便是“盈其欲”了,但如何同时做到“不愆其止”呢?与其在盈欲之后节之,不如在盈欲之前导之。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荀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导之”(“道”通“導”,简化为“导”),这就比“节之”的手段更柔和一点。用来导之的音乐,他称为“雅颂之声”,简称雅音。按,雅训正,故雅乐就是正乐。雅乐的特点是本身就是正的,以礼摄乐,礼的精神已经融入其中。一旦以雅乐作为“养其天情”的引导,那些好色的《风》就似乎用不着了,荀子最终决绝地说:“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荀子·王制》)
那么,剩下来的雅正之乐有什么特点呢?荀子说: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
中平也就是中庸而平和,荀子称为“和而不流”。之所以和而不流,是因为它能够得性情之正,在养欲和别欲之间取得平衡,即“盈其欲而不愆其止”,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好色而不淫,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最后一条是孔子艺术人生的境界,在这里,荀子与先师遥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在“中平”之外,又提出了一个“肃庄”。如果说“中平”尚是不偏不倚的话,那么“肃庄”则有偏于克制的味道。人的欲望能够做到和而不流当然是最好的,但人人都知道,要做到适可而止很难。荀子对于礼,有从养(满足)向别(克制)靠近的倾向;对于乐,则有从中平向肃庄靠近的倾向。他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以道制欲自然是肃庄的,却不免给人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感觉,这正是荀子美学的“紧张”之处。
因肃庄而导致的“齐而不乱”,也耐人寻味。荀子早就说过,音乐是和同的,他对和同效果的描述如下: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荀子·乐论》)
当荀子说“乐和同”时,我们以为他只是说音乐表现的是共通的感情,从此处却能发现,他对和同还有形式上的要求,即“同听之”。我们有理由相信,荀子是喜欢合唱而不喜欢独唱的。因为只有合唱“同一首歌”才能做到“齐而不乱”,整齐划一。“审一以定和”,这个“一”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大一统的意味,值得思考。我们有理由怀疑,荀子这里的“和同”有向墨子“尚同”倾斜的意味。所以,荀子思想的法家化端倪,即使在音乐美学中也藏不住。
由此,想一想孔子的音乐思想,荀子、孔子二人的差异也呼之欲出。孔子立于礼而后成于乐,礼在下而乐在上,故有从心所欲的从容。而荀子之礼就像一个“高空摄像头”,音乐只能在礼所规定的必然王国里活动,未免有些紧张拘束。
有关此道之美: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文章
养欲的功能即使在丧祭之礼中也依然发挥作用。按说丧祭当以尽哀情为本,丧祭之礼却有“节哀”的功能,使人哭泣、哀戚而不至于隘慑伤生,这就是它养欲功能的体现。多欲不仅会伤害自身,同时可能超过限度,危害他人的欲望之养,破坏群体的秩序。这个时候,礼的另一个功能就显得相当重要: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别”有分别、区别、差别之义,是所谓“礼别异”。......
2023-11-24
公元前3世纪,荀子的《乐论》就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他揭示了音乐对人的感知觉、性情气质、意志及审美理想的影响。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人们喜爱音乐的原因,就是为了寻求快乐,享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美感,释放个人的情愫,从而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
2023-08-16
我与礼平你吃不了那个苦。我坐在礼平的车里,驶上了开往后海的大道。见你们是我这次赴京最主要的任务,来前吴亮在电话中一再强调说,你一定要把礼平带上,我想见见他。我很想告诉礼平,你的这身行头可欠妥哟,风马牛呀!拿到驾照那天,我电告了礼平。可由于那一段与礼平共度的日子,它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永不会消失的美好时光。后来礼平消失了很......
2024-01-21
正好,养耳的音乐突出情感,养目的绘画突出文采。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礼仪之别,礼以内在的恭敬为本,以外在的仪式为末。可见,中国美术的进步,与礼仪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仪式是规则的外化,体现为文理和文采。礼是用来别异的,本身就暗含一种有层次差别的规律,而差等乃是文理的基础,这与视觉效果上的交文错画是相通的。礼对文学观念产生影响,是情理之中的事。荀子尚文,不过他也意识到这有可能被人误解。......
2023-11-24
在李觏的著述中,《礼论》7篇与《周礼致太平论》51篇皆可视为其论释“礼”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因此,我们在哲学的视域中考察李觏的“礼”学思想,视角应多集中于其《礼论》的思想内容。“礼”“不可须臾而去”,应当是“圣人”重礼的基本缘由,也是李觏传承“圣人”“礼”学的重要缘由。他认为“礼之三支”与“礼之四名”“一本于礼”,都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足具而人身举,三支立而礼本行。......
2023-11-20
但把此思想上升为一种封建制度即“礼治”则是在先秦时期,先秦思想家已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就是为了恢复“礼治”。“礼”在曾国藩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礼”也体现了封建等级秩序。曾国藩位登大学士,身居庙堂,执掌治国大权,他深知“礼治”的重要性。“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总之,曾国藩认为遵守礼治,是国家维持稳定而社会避免动乱的关键。......
2023-10-31
本部分先从心理学角度阐述情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然后论述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最后通过对相关调查的分析,描述初中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现状。因此,情感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情感是最活跃的核心因素,这个阶段是音乐审美体验的核心阶段。......
2023-07-04
(一)围绕教学内容的情感交流主回路及其对应的情感教学核心策略围绕教学内容的情感交流主回路对应于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第一条回路,即在师生间伴随着教学中的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回路。(二)基于师生关系的情感交流次回路及其对应的情感教学辅助策略基于师生关系的情感交流次回路对应于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第二条回路,即在师生间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回路。......
2023-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