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块茎结构的非中心性与信息传递

块茎结构的非中心性与信息传递

【摘要】:块茎结构的非中心性,是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它有一个范围,因此,从性质上说,它是可以无限地连接下去。参与者的互动与块茎之间信息的传递,导致块茎之间结构的全新组合,在不断发展的动态中生成。如果块茎内部存储着树状结构,此块茎则具有其独立的时空观,受到外界的介入与影响,树状结构随时会被打断。表2-1树状结构与块茎结构的差异

“‘块茎’这个概念是德勒兹善用比喻的标识之一,也是他采用的重要论证方法之一。正如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铃薯或红薯之类的植物块茎和鳞茎,块茎的生态学特征昭示着某种思维的开放性、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陈永国,2003:代前言7)“块茎”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形式与理论依据(尝试)。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描绘与记录,客观现实是表现的内容,此时艺术家的作用只是对其再现,观者进行观赏。照相机出现以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抛弃对客观现实的描绘,转向自我内心世界与观念的表达,此时,观者仍然处于观赏状态。传统影视艺术是创作者把一个故事通过视听语言进行表现,观众只能进行被动的观看。犹如德勒兹提出的“树状”结构,它是线性的、循序渐进的、有序的系统。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但同时,其自身的数字媒体属性又决定了它有其开放的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艺术家为参与者搭建平台,提供素材,邀请参与者进行互动,参与者进行着主动式的构建与体验。这是一种互动中生成作品的方式。通过开放式的建构过程,传达创作者的意图。通过互动生成作品的过程,让参与者从多方位、多角度体验创作者意图的过程(表2-1)。

块茎具有非中心性的特点,块茎间相互独立、相互关联。块茎结构的非中心性,是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它有一个范围,因此,从性质上说,它是可以无限地连接下去。创作者通过多个块茎的平面化、无深度的并置,表现其作品,为参与者创造了块茎间跳跃的平台。参与者可以随时介入块茎,参与其生成,然后离开,跳入其他块茎。参与者的互动与块茎之间信息的传递,导致块茎之间结构的全新组合,在不断发展的动态中生成。参与者在块茎间的跳跃过程中,形成各自的观赏体验路线,生成差异化的块茎,最终影响作品的整体生成。

块茎是作品中的单元,是作品整体性的部分。创作的过程,是进行块茎、树状设置的过程,也是内容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考虑块茎的内容,同时要兼顾块茎间的关系。如果块茎内部存储着树状结构,此块茎则具有其独立的时空观,受到外界的介入与影响,树状结构随时会被打断。(www.chuimin.cn)

艺术形式的融合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具有多样性。从真实走向虚拟,计算机数据的准确性,为艺术创作中的真实再现提供了技术平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真假难辨,开启了人类想象的天空,无限的想象世界得以充分表现。计算机的复制性使拼贴性创作、超时空的表现更加简便,为各种非逻辑、感觉的、非理性、随机性的创作提供更大的舞台。媒介成为人的延伸,通过五感的数字化方式的输入与输出,为人机的交互体验带来创作语言的新探索。共时性的参与交互方式,在继承了传统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方式的同时,又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表2-1 树状结构与块茎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