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康养休闲旅游基础

中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康养休闲旅游基础

【摘要】:我国现代旅游整体起步较晚,康养旅游更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但在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引导下发展相对较快。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这标志着康养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拉开序幕,为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健康至上”的国民健康意识基调。自此,我国掀起了“康养+旅游”的开发热潮,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森林康养旅游等各种康养旅游形式在我国不断兴起。

我国现代旅游整体起步较晚,康养旅游更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但在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引导下发展相对较快。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国家干部、军人、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及各省市的工会系统率先开办疗养事业;同时,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的事业单位逐渐开办各种类型的疗养院、休养所等,这成为我国现代康养旅游产业的起源。其间,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资源特色的大规模疗养区,包括海滨气候疗养区(如北戴河、青岛、大连、厦门等)、矿泉疗养区(小汤山、从化、重庆南温泉、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山地气候疗养区(如庐山黄山等)、湖滨疗养区(如无锡太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在这个阶段,我国康养旅游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体制,并且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干部、劳动模范、国际友人等小部分人群。

(二)改革开放后

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全国总工会先后出台了《关于职工疗养休养、事业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职工疗(休)养事业深化改革几个问题的决定(1990年)》《关于职工疗休养事业面向市场深化改革的决定(1995年)》,疗养事业逐步进行市场化的改革,由行政管理体制向企业化经营机制转变;功能也更加多元化,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保健、康复、医疗等综合服务汇入其中,康养旅游进入了自由发展期。90年代开始,国内大众旅游兴起,尤其是兴起了针对老年人市场的“夕阳红”观光旅游,这也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康养旅游产品之一。与此同时,为解决海南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地产大量闲置的问题,部分房地产企业利用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借鉴国外“分时度假”的概念,旅游地产也随之应运而生。

(三)加入WTO后

进入21世纪,尤其加入WTO之后,我国进入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发展时期,国内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国内的康养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类型众多、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康养旅游产品,如森林康养旅游、温泉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运动康养旅游、康养旅居等。2002年海南三亚最早大规模兴起保健康复旅游,浙江、江西、安徽、黑龙江、山东、广西等地也先后开展养生旅游活动论坛,打造养生基地。

(四)现阶段

近年来,国家出台若干支持性政策,引导着康养旅游产业的迅速成长与发展。2012年,四川攀枝花率先提出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喊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等口号,并编制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2012-2020)》,这是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发展康养旅游的概念,标志着国内康养旅游产业就此发端。(www.chuimin.cn)

2015年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首次提出旅游“新六要素”,其后又拓展为“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七要素,其中“养”就是指康养旅游。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2016年1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051-2016),并确定了首批5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河北以岭健康城、黑龙江五大连池、湖南灰汤温泉、贵州赤水。该标准确立了康养旅游的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康养旅游进入国家政策布局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健康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标志着康养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拉开序幕,为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健康至上”的国民健康意识基调。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旅游业要促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建设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与森林养生基地等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

2017年国家林业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印发《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试点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是新时期全国森林旅游发展的重要新业态”,明确了试点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基本原则、主要产品方向等,并明确指出“森林体验产品包括接触体验、认知体验、运动体验、休闲体验、生活体验、生产体验、文化创作体验、探险体验等。森林养生产品包括森林浴养生、中医药养生、膳食养生、温泉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5月12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旅游局、中医药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健康旅游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打造一批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9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对文旅康养项目进行投资补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和参与。自此,我国掀起了“康养+旅游”的开发热潮,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森林康养旅游等各种康养旅游形式在我国不断兴起。

2020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