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质量:课堂设计与评价

教育质量:课堂设计与评价

【摘要】: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概念。社会用人部门主要是通过毕业生的质量来感知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者和协调者。教育质量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的,是过程的产物。正因为教育质量内涵的模糊性与多样性,因此人们常常把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相等同。

(一)教育质量概念

要把握什么是教育质量,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质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将质量定义为产品对用户的适应性,另一位专家克劳斯比把质量定义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在ISO 9000质量体系中,质量被明确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因此,从一般角度而言,所谓质量就是指产品或工作满足某种需要的程度。

关于教育质量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质量既包括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读写能力、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也包括教育计划的全部特点,如班级的规模、教师的资格、所需的课本、校舍的状况等各个方面。《教育大辞典》解释为,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另外,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对教育质量进行了界定,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由社会决定的关于离校者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习惯与价值水平的一组参数,强调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特性;有人提出教育质量既包括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素质,又包括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性;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一组特性或特征,这种特性包括满足规定目标的效率、贴近于人们和环境的需要和条件、能不断致力于追求杰出和人类的完善;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至少包含学校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源、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四种含义;也有人认为教育质量包括教育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和教育工作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概念。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

质量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特定的社会主体需要相联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主体需要及其对同一事物属性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育质量不是一个与教育内容和标准相对应的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概念。

2.教育质量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结果的期望

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都代表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消费者的理想追求,代表了人们期望从教育活动中获取的价值,反映了人们期望获得的成果,但是它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价值本身。普遍可接受的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的起点,而并非终点,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需要用教育活动的结果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去衡量。

3.教育质量是教育活动过程及结果满足教育消费者需要预期的度量

有人认为,质量是消费者对所提供产品或服务所感知的满足程度。在这里,质量评价的主体是消费者,而消费者包括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学生感知教育质量的优劣标准是是否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是否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是否满意。社会用人部门主要是通过毕业生的质量来感知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者和协调者。所以,教育质量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个人主观愿望的需要,反映各种要求持有者的利益。

4.教育质量的概念具有多维性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个体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及标准是不一样的,这既与学校具体的办学目标、具体的区域环境条件相联系,也与受教育对象的需求、愿望相联系,还与外部教育机构对学校的期望相联系。

5.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www.chuimin.cn)

教育质量标准首先应具有统一性,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的基础上,教育质量标准也应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是多样的,学校类型与层次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这都决定了质量标准是多样的。单一的、统一的质量观易使人们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也满足不了多样化的社会人才需求

教育质量以学生为载体,形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实践质量和学校管理质量。教育质量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的,是过程的产物。因此,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的重点在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在于教育教学过程质量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评价最重要的功能,不是为了鉴定学校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而是为了帮助学校及其成员持续寻求能够导致教育质量不断进步的有效方法。有效的学校质量管理实践,需要经常化、系统化、结构化地运用评价工具[2]。教育质量把人置于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中心,鼓励所有组织成员通过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借鉴最好的经验、开发新的方法,主动探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不是以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而是以有效地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衡量的。

总之,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多层面的概念,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其观点会有差异,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正因为教育质量内涵的模糊性与多样性,因此人们常常把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相等同。显然,这是不科学的。一般而言,教育质量是指学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并由其内化形成的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优劣程度。

(二)教育质量属性

教育一方面满足外在的需要,其质量决定于社会主体的标准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教育又因为追求真、善、美而成为它自己的目的,满足本身的需要,其质量已为自己所规定。教育质量的属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质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它随着主体本身不同而不同”。对教育质量做出判断的主体是多样的,可以是教育提供者,是教育消费者,也可以是第三者;可以是学生,是教师,也可以是研究者,是企事业单位;可以是工人,是农民,也可以是知识分子,是政治家。他们都可能从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依据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对教育质量发表意见和看法,这样得出的基本结论自然具有差异性。因此,具有主体能动性色彩的教育质量必然带有主观性。同时,教育质量又具有客观性。“客观性从属于对象,而不从属于作为主体的我们自身”。无论对教育质量是否有认识或认识程度如何,其本身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而客观地存在着。比如,目前对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三种基本判断:下降了、有下降趋势、没有下降。但不管这三种判断是否属实或与事实符合程度怎样,教育满足了需要,质量本身已是一种存在,也正是这种存在为人们提供认识的对象和依据。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上,客观性是主观性的基础、前提,主观性是客观性的表达、再现。从理论上说,主观性和客观性应该是一致、相符的,但在对教育质量的判断上却出现了争议,原因有两点:一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不同,对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应该怎样缺乏必要的认同,导致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有别;二是对教育质量的客观状况的调查是否全面深入,实证分析是否合理详尽,导致教育质量评价结论的差异。

2.教育质量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教育质量是相对于评价者给定的标准而言的,质量高低就看教育的过程及结果与标准的符合程度。标准既具相对性,同时又具绝对性,因此,教育质量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教育质量的绝对性,就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教育过程及结果应达到的理想状态的共同诉求,同时这种诉求也规范和指导着不同社会时期和背景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质量是无条件、必然的存在,不论以何种价值标准去认识判断,教育质量的根本属性是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教育质量的相对性,就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活动主体在教育质量标准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3.教育质量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人们总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属性而形成有关的概念性结果。一般所指的教育质量实际上是对教育满足需要程度的总体印象,是清晰的或模糊的认识,这就形成教育质量的抽象性。当我们把抽象性还原时又总能找出所指称的具体对象。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教育质量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简单的步骤和层次还原:首先可还原成学校的质量,然后延伸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还可以继续发散到教学管理质量、科技创新质量和服务项目质量。以此类推,走向具体。同时,抽象性本身是具体性提炼、概括而来的,蕴藏着具体性。也正是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可经验性使抽象性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质量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在关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和评价中,不仅要有必要的抽象性,更要注意教育质量的具体性,要明确在何种层次、维度上谈教育质量。否则,大而化之地议论一通终究不能让人信服。